贵州省谷撒寨苗族“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生存理念探究

2019-09-03 13:14彭旺乐宏辉郭振华
武术研究 2019年4期

彭旺 乐宏辉 郭振华

摘要: “长衫龙”芦笙舞是流传于贵州省新铺乡谷撒寨花苗聚居区的是一种原生态民族舞蹈,古朴、神秘,有着丰富的生存论内涵。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生存理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其文化中的生存理念体现在宗教信仰、道德伦理、民族意識、语言表达、知识形式、价值关怀、人生态度及人格教化等诸多层面,显现了一种强有力的生命节奏,是苗族人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赖以生存的法宝,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研究谷撒寨苗族“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以期望对社会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研究领域添砖加瓦。

关键词:长衫龙芦笙舞 生存理念谷撒寨

任何文化传统,其内核与根基就是存在论,其存在论的表达方式是“多”而不是“一”,各个文化传统都存在自身独特的存在论结构,发掘和阐释这一结构,从根本上关系着不同民族传统之文化自觉与自我认同。[1]流行于贵州省新铺乡四寨村谷撒寨花苗聚居区的“长衫龙”芦笙舞是一种原生态民族舞蹈,原始古朴、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生存论内涵,体现在精神境界、知识形式、语言表达、民族意识、价值关怀、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审美趣味、人格教化以及人生态度等各个层面,享有“东方探戈”的美誉,2006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第34代传人口述,长衫龙芦笙舞已有889年历史,随着当代生活处境的转换, “长衫龙”芦笙舞遭受到来自于外部生存环境的约束与控制,自我困惑与焦虑也日益加剧,并作为一个问题领域而引起人们日益深切的关注,召唤着时代精神的反省与自觉。

1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精神境界

自涿鹿一役蚩尤黄帝之争之后,苗族从此变成征剿和驱逐的对象,历代都被统治阶层“一再驱逐,摈异之甚”,[2]致使苗族人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西南背井迁徙。当时的汉族在苗民溃败之际,发动战争大肆讨伐。白此之后,汉族势力越来越大,苗族的势力越来越小,其窜居之地盘亦愈恶劣……”[3]这以后,历代统治者对苗族的征剿更是不断。统治阶级的残酷征剿,致使苗族不断迁徙,每一次迁徙都意味着放弃原生活多年的地方而达至一新的领地,而这新的领地往往又是蛮荒之地,一切待开恳、待种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苗族先民常常面对战争、超自然力、疾病以及不可预测因素的威胁,紧张而恐惧。如果人们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中,巨大的精神压力势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到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谷撒寨苗族长衫龙芦笙舞造型奇特美观,节奏鲜明,欢快热烈,场面极富感染力,让舞者暂时忘掉民族的苦难,处境的险恶,激励着人们振奋起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建设家园的队伍之中,体现着苗族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知识形式

苗族无文字,其舞蹈系统便成为他们表情达意、记录社会历史、传播民族知识的一种符号体系,拥有超越现代舞蹈艺术范畴的文化意义与现实功能。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基因,一种聚合,长衫龙芦笙舞透视着谷撒小花苗的图腾信仰。长衫龙芦笙舞以“龙”外观形象特征作为舞蹈形象造型,指向的是对“龙”的塑造。长衫象征龙身,长衫的黑色或兰色,象征龙的颜色,头上插的两颗野鸡翎象征牛角,口戴的髯口,象征龙须,其对“龙”的认知与信仰文化形象而直观。芦笙音乐没有曲名之分,但是有悲调与喜调之分,形成了以曲调为主的艺术形式。谷撒小花苗“长衫龙”芦笙舞夸张的动作造型和表现风格极大地展示着他们对龙的想象。他们把龙的活泼机灵,蜿蜒游动、潜跃翻滚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具有力量之美、阳刚之美。其舞蹈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十人舞和群舞等,其中,群舞的内容分为群龙出现、龙腾虎跃、群龙抢宝三节。在每年的大型庆典活动中,上百名舞蹈者在德高望重的寨老指挥下,将程式化的舞蹈动作融于信仰崇拜的仪式中以表达对神的崇敬,对图腾的信仰和崇拜。

3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语言表达

长衫龙芦笙舞表演套路灵活舞蹈语言丰富,古朴、形象、传神、夸张、粗犷,展示了苗家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创造。长衫龙单人舞就好比醉龙出山,舞步颠颠撞撞,如喝醉的龙一样,有气无力的移动。单人舞蹈一般出现在小型活动当中,比如节日、驱鬼邪、悼念以及为祭祀活动等。而双人舞蹈一般以展示虎神龙神而受人尊敬.且有与人相处和谐的情景,双龙是来自不同的角度,围着同样的目的而激胸昂首,神色飞扬,跑向舞台,做着虎行龙游、龙闹海、龙比角、龙抬头等诸多优美姿势。作为四人舞蹈以展现人们对虎神龙神的图腾崇拜、对大自然中的虎行风、龙治水、同人们在生活生产之间的情趣,充分体现出苗俗民风,舞姿一会儿像四海翻腾,而一会儿又像龙蟠雨。群体舞蹈主要体现人与白然、虎神龙神等动物的和谐共处。尽管白然条件十分艰苦,可是他们依然谈笑风生,乐在其中。“长衫龙”芦笙舞当中有甩手、摆腰、跳跃、踢腿、跺地、含胸、及低头等多个基础性动作,并在此基础上,舞蹈者们随机变化,借助身体空间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变化,从而充分展现了长衫龙芦笙舞古朴深沉的韵味。

4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民族意识

苗族最突出之处便是通过各类舞蹈的表演,不断强化其民族自我意识:我们是苗族,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舞蹈动作随着芦笙的旋律形成游离起伏,忽高忽低,转侧腾挪的龙舞形状。时而磋步突然转身前俯,垫步昂首向前,时而大幅度地前进、后退、磋步拧身急转体,反映了小花苗雄浑刚劲的民族性格,表达着他们对先人的告慰,以及敢于拼搏、团结和睦、创造新生活的希望与热情。苗族过去迁徙时,由一个个家庭组成一个个小单元,由一个个宗族(宗支或支系)组成一个个大单元,迁徙历经艰难险阻,重重困难。这种群体模式的程式化舞蹈残留有历次战争失利迫于无奈而举族迁徙的文化遗迹,其中的舞步前进、后退,既有“回首望故园”的含义,更多表达的是勇往直前,凝聚着家庭和宗族的力量与大自然做斗争,开辟一片新天地。舞蹈挑选一位男性年长者主持仪式实际上是纪念苗族战争与迁徙过程中的领导者,用来强调他们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渊源。谷撒寨独特的花苗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的一种精神需要和支柱,具有强化民族认同的社会功能。今天的谷撒苗族认为,这种舞蹈自古有之,那就应该循规蹈矩,遵从古理,才能达到稳固现状、团结宗族的目的,对于族群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价值关怀

苗族长衫龙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强化了“龙是凝结民族关系的纽带”的观念,承载着世俗与神圣的双向意义。4已有35代传承人的“长衫龙”芦笙舞深深根植于当地花苗的年节、婚丧、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它培养着人们和谐发展的个性,提高着人的审美能力,丰富着人们的娱乐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培育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苗族对自然和社會的实践活动,历代战争与迁徙生活的洗礼,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着苗族价值观念的形成,并在各种文化形式中体现出来。长衫龙芦笙舞强化了谷撒苗族人民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其一,崇尚生命。长衫龙芦笙舞动作多为屈膝,身体多呈向下趋势,可以体会到谷撒小花苗人民对农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大地的眷恋之情,蕴藏着崇尚生命的价值观。其二,崇尚勇敢。特殊的历史经历,锤炼着苗族不屈不挠的反抗与斗争的精神,勇敢而坚韧的意志品质。在长衫龙芦笙舞中,舞者时而翻转拧身,时而蹉步前进,时而跳跃腾挪,他们借助与龙搏斗的各种动作来展现同大白然作斗争及苗族人民敢于拼搏,不屈不挠,勇往向前的精神风貌。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他们顽强地繁衍生息下来,并使本民族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

6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道德伦理

长衫龙芦笙舞表演时时进时退、不时降低重心曲腿而行、动作的整齐划一等深刻体现谷撒苗族生存、发展的凿痕,是谷撒苗族文化积淀的真实写照,也是谷撒苗族人文精神因素如社会生活、世俗风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凝聚。苗族经历的战争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数千年以来,苗族不断遭受着战争带来的影响。苗族人民统治阶级的欺压、强暴总是团结起来斗争,打不赢就走,这就是苗族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性民族的原因。以往,尽管苗族遭受多次打压,但是苗族人民向往且追求和平,他们一直以宽大胸怀与其他民族和平共处。且以团结精神为贵,以祖国利益为重。另外,苗族重感情、讲义气、憎邪恶、崇正义,拥有乐于助人的美德,严格遵守先贤的道德准则。比如在长衫龙芦笙舞仪式当中是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来主持,其所表现的苗族伦理思想就是崇尚礼仪,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5]总之,长衫龙芦笙舞反映着谷撒小花苗人民处理和协调本民族内部及与其它民族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道德观念等。

7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在这一点上,苗族先民与其它民族的先民并无差异,“长衫龙”芦笙舞以独特的“艺术表现”表达了苗族的虔诚信仰。谷撒寨小花苗崇拜能消灾解难、呼风唤雨“龙”,并将“龙”的精神融入舞蹈中,表述着对龙的感恩之情,可以说“长衫龙”芦笙舞就是一个“龙”的舞蹈。这种图腾崇拜,世代相传。对于谷撒的苗族来说,“长衫龙”芦笙舞是一种魔法,利用它可以实现白己的所求所想;给予人力量;增加族群的和谐性。因此在谷撒苗族当中,具有宗教一巫术特性的“长衫龙”芦笙舞在生活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去长衫龙芦笙舞时既是拜神,又是祈祷。如今,谷撒苗族仍然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求雨、求祖灵、求神等等。苗族的这种宗教信仰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共同走过苦难的历程。

8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审美趣味

通过对长衫龙芦笙舞服饰我们可以透视小花苗的审美情趣和图腾信仰。舞者头顶龙面牛角图腾,长衫象征龙身,头插的野鸡翎象征牛角,长衫的黑色与兰色象征龙的颜色,口戴髯口,象征龙须,折射出小花苗的信仰文化。苗族先民把牛崇拜与龙崇拜结合起来,因而在苗族工艺美术品的构图造型上,常常出现“牛龙合一”的审美理念与审美情趣。苗族妇女头上也喜戴各种银角,形似牛角状,谓之“水牛角”或“银龙角”,并在各种服饰中也装饰龙的图案。苗族传统意识中的龙具有神性和神格。相信万物有灵,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龙,特别是那些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都可以变为龙,故有鸟龙、虾龙、兽龙、猫龙等各种各样的龙。苗族神话叙述龙和水牛均为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同为蝴蝶妈妈所生,原本为血缘亲兄弟,因而水牛与龙可以互变。随着苗族龙由水龙向山龙的演进,龙的造型更多地融入陆上动物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农业意象,龙的头上出现了牛角造型,使牛和龙的形态复合在一起。在苗族剪纸和刺绣服饰彩图中,头长一对水牛角的“牛头龙”,四脚呈粗壮牛蹄形的“牛身龙”屡见不鲜。佩上牛角的服饰是苗族进行同类认同的标志,[6]反映出苗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9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人格教化

在过往重重苦难的日子里,舞蹈成了鼓励、调节群体心理平衡的良药,治愈了苗家人心灵的创伤。苗家人虽然在对物质上长期处于贫困的自然经济状态,但在精神上,过着“歌舞天堂”般的生活,这对苗家人道德品质的培育起着决定性作用。苗族社会中盛行“以舞取人”,常常以掌握舞蹈的水准来衡定一个人,一个支系、一个家族、一个村寨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各个家族、宗族、支系中特别注重有意识地传播舞蹈活动,从而导致赛舞之风蔓延。在每年的大型庆典活动中,在德高望重的寨老指挥下,跳长衫龙芦笙舞的人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大家按照一样的法则,和着一样的节奏,始终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和谐而舞。在激昂的跳舞人潮中,人们被一种感情激发着,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完全被统一在社会态度之下,赋予了一种族群责任感,族群的一致性就是这样完成的。这种有节律的合作关系,以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符号传给他们每个人,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敬,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神灵之间交流的目的,促进其道德的社会化进程,使人在舞蹈活动中习得秩序、合作、团结,使理智和感情在他们身体内取得和谐统一。因此,长衫龙芦笙舞具有作为全民教育的特殊价值。

10 长衫龙芦笙舞文化中的人生态度

长衫龙芦笙舞与谷撒小花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重大节日集会、立房、跳月、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此舞,是具有祭祀性、娱乐性、生产性、竞技性的生活习俗舞蹈,表达着谷撒小花苗人民独特的人生态度。长衫龙芦笙舞是组织农业生产的旗帜,是谷撒小仡苗人民独特的娱乐方式。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依然有着白己的乐趣,芦笙一吹,歌声不断。芦笙提醒人们,欢乐之时勿忘生产。谷撒小花苗人民利用长衫龙芦笙舞来庆祝劳动丰收,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每年秋收秋种完毕后都要举行大小不同的芦笙集会,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互助精神。立房时往往在踩屋基时跳长龙衫舞,为的是祈吉祥求平安;跳月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场”中表演,给男女青年创造寻找理想伴侣机会。即便是人生最痛苦的丧事,人民也用表示欢乐的长衫龙芦笙舞来吹奏志哀。在丧葬时,于出殡的最前面表演。阴历二月初一的祭祀活动中更是离不开长衫龙芦笙舞,场面更加壮观,如不吹芦笙跳长衫舞就显得单调寂寞,不能使祖宗欢心。所以祭祀和丧葬都要吹芦笙,对死者是一种哀悼,对生者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浓厚的长衫龙芦笙舞文化已然渗透在谷撒小花苗人民的生产生活,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中国文化传统尤其值得从生存论的层面来解读。而近代之后的很多硕学鸿儒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借助生存论意识来对中国文化传统实行了阐释。对于长衫龙芦笙舞而言,它是苗族人民丰厚的历史沉淀,且与我国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要重视生命与其价值,同时强调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刚健有为、可塑性、流动性、多样性,强调生命的网融、平衡、张力以及内在的超越性。“长衫龙”芦笙舞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着苗族特有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吉祥的人生态度与生命的神圣境界等,而它大胆、自由、活泼,发散着一种富有浓厚生命力的气息与一种强劲有力的生命节奏,并以最简洁的方式让人的心灵得到一种铸造,一种激荡。如今,深受外部生存环境影响的“长衫龙”芦笙舞作为一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深切的关注,召唤着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省。

参考文献:

【1】邹诗鹏.转化之路f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13:6-7.

【2】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1.

【3】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王声坤.苗族舞蹈“长衫龙”的行动意象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3):113.

【5】李延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419426.

【6】刘礼国,朱琳.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