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凯
摘要:以“全脑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人脑潜能开发的经验,从新角度思考柔力球项目发展的可能生。研究表明: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为柔力球套路的创新提供科学参照,为柔力球的教学注入生机,为柔力球习练者运动潜能的开发提供可能。柔力球发展应打破人们长期惯用单侧肢体锻炼的思维模式,提倡两侧肢体运动,对于改进柔力球教学方法,完善套路体系、实现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全脑教育 柔力球 套路创编 教学改革
1 前言
人脑潜能的开发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在脑神经科学的支撑下,脑开发经历了由“左脑革命”到“右脑革命”的转向,又由“右脑革命”发展至“全脑革命”,这是对科技进步赋予教育的契机。
我国学者徐本力主持的“九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重点立项课题,首次将“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推广至中国学校,并极大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全脑教育”的宗旨是突破人们运用单侧肢体的惯习,强调通过双侧肢体的协调配合提升左右脑的均衡发展,进而培养思维敏捷、创新开拓的人才。
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政策的引导下,“柔力球作为一门新兴的东方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生活中展现异彩,一举成为群众所青睐的体育项目”,2017年首次进入全运会,推动了柔力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
然而,柔力球运动还是囿于传统的单侧肢体练习,使得项目本身的教育性、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全脑教育”理论的高度,从柔力球的套路创编、教学方式、训练模式人手对传统发展思路进行重新定位与创新,从而推动项目的自身发展,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事业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收集并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参考的文献主要包括《太极柔力球教程》《太极柔力球》《柔力球入门与提高》《运动心理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脑内革命》《开发右脑》《全脑革命》《右脑与创造》等相关著作。
通过中国知网、超星、百秀等电子数据库以“柔力球”“全脑型体育教育”“左侧肢体”以及“利手”等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3 “全脑教育”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随着国内外相关“左右脑分工理论”“右脑教育说”“全脑革命学说”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体育学者在白己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为“全脑体育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思路。梳理文献发现,“全脑教育”理论与体育领域融合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于教学效果、身心发育两大方面。
3.1 全脑型体育教育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与突破
美国学者M.Fainveather与Ben Sidawav题为《论掌握和控制运动技能的脑半球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表明,将学习者的半球优势特征与脑半球教学策略相匹配,可以促进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全脑型体育教育的系列研究成果催生了我国教学从业人员、体育学者对于体育项目教学活动的关注,并且通过实验干预的操作方式评定全脑型教学的效果成为研究者的普遍思路。
刘彦琴(2011)对标枪项目进行单侧、双侧肢体的教学组,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双侧肢体练习组比单侧练习组更有效的提高技术迁移效果,在学习的积极性、对标枪技能的掌握速度,课堂学习气氛的提升等方面均优于单侧对照组。
党惠玲在《弱势手训练在青少年网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张朝法(2009)在《全脑教学对乒乓球技术考核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均得出此类结论。儿童阶段作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全脑型体育教学研究也被纳入了相关研究范畴。
徐国根、陶炬等( 2006)根据全脑教育理论与方法,对30多个幼儿园的1000余名儿童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研究。研究表明: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其运动技能、心理智力以及创造能力,对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2全脑型体育教育对身心发育的促进与激发
我国学者高学民、徐本力( 2006)于《弱智学生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一文中,通过实验证明了全脑型体育教学在弱智学生身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开发四肢的相关运动潜力,促进力量素质、心智潜能的发展。
高学民于《智障学生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对上海市4所辅读学校138名学生进行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表明:强化智障学生不同肢体的体育训练,是神经系统交互控制功能运作过程中产生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后迁移的外在反映,对于智障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提高、肢体运动能力缺陷的补偿以及不良行为的矫正有着显著作用。
马小弟、凌晓东等人(2002)在《初中学生运动和智力潜能的开发》中表明,强化左侧肢体的综合体育训练对提高儿童的心理潜能f集中注意力能力)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徐本力于《开发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2622名儿童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實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5年的实验研究,揭示强化左侧肢体与运动技能、智力、心理、学习成绩层面的正向相关关系。
4“全脑教育”与柔力球运动的契合点
4.1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为柔力球套路的创新提供科学参照
随着柔力球近30年的发展,其运动形式经历着重大演变,具体表现为从“娱乐”到“竞技”;从“网式”扩展至“花式”。其中,比赛相关套路内容方面,以中老年规定套路、奥泊隆系列、仝保民太极系列、刘家骥系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系列等规定套路,呈现系列品种的多样性特征。【1】
总结柔力球的套路创编不难发现,在“左脑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现阶段的柔力球规定套路的创编只侧重于学生的优势侧肢体(右手),而忽视了对弱势侧肢体潜能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作为我国体育教学的又一次变革,为柔力球的套路创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以双手练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锻炼人群创新柔力球规定套路,进而强化学习者优势侧肢体的技能,丰富学习者动作技能,弥补当前柔力球套路体系的不足。
4.2“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为柔力球的教学注入生机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情况下表现在对活泼的形式较感兴趣,有趣的活动过程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他们最初学习、锻炼的动力。
然而,在常规的柔力球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反复强调持拍手的动作练习,并不断加强学习的心理暗示,导致学生情绪紧张和加速持拍手臂的疲劳程度。
对此,通过采用非持拍手的主动性练习,加快两个半脑之间的信息传递,使持拍手臂肌内放松,改善手臂运动的协调性,从而提高了运动能力。这一调节方法提高了常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双侧肢体交替运动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如在柔力球的教学中,把惯常的右侧手臂摆拍、转拍动作转换成双手交替练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进优势侧技术的技能迁移,另一方面,提高学习者在习练过程中的肢体感悟与自我解释,进而提升其空间感知力。
4.3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开发柔力球习练者的运动潜能
上个世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Sukhomlonskv)曾把手比做脑的“老师”,指出孩子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即通过人的远端肢体手指的运动更有利于脑潜能的开发。【2】
手与大脑一直是科学家乐于探索的领域。通过前人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中所占面积最广的是手指运动中枢,手作为人类完成动作最精巧的部位,具有最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纤维。
此外,研究发现:“左利手”人(左撇子)反应速度快、灵敏性、协调性和应变能力强【3】;“左利手”人f左撇子)有较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4】
2012版《柔力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明确指出“一套白选动作必须包括摆翻、绕翻、旋翻、抛接等类型动作【5】,其中摆翻、绕翻、旋翻类都属于翻拍动作,而翻拍的动作的关键在于小臂的拧转和手指的捻动协调配合。”【6】
柔力球不同难度等级的套路创编强调由手指关节间灵活配合而完成的翻拍类动作,这些动作主要通过手指碾转拍柄调动拍头朝向、动作的重复叠加来实现。但目前柔力球贯彻传统体育教育方法,偏重于右手持拍进行练习,而忽视了左手潜能的开发。全脑体育教育模式更强凋全面开发人类双手体育潜能,挖掘青少年儿童的智力潜能。
5 结语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必然要求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对日渐科学的锻炼方式与黯然庞大的柔力球习练群体,柔力球应打破人们惯用单侧肢体f一般为右手)锻炼的思维模式,恰当的融入双手协同的锻炼方式,让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右脑苏醒过来,使人的运动技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宏.民族体育运动发展表征的哲学审视——以柔力球运动为个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09):75-79.
【2】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右脑与创造[M].傅世侠,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翟群,曾芊.對左右利手者的视简单反应时及空间方向识别能力的实验研究Ⅱ]体育科学,1991(05):80-84,96.
【4】徐本力,高学民,粱洪波,李浩坚.全脑体育教育与人的第二大脑——双手运动潜能的全面开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6.
【5】国家体育总局社会指导中心审定.柔力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S].2012.
【6】王金峰.柔力球套路基本技术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