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昆仑 郝海燕
摘要: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之技令人神往,但得此技较难,今人练太极多以修身养性为主,技击功能弱化,其优秀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技击思想与公安民警必习的擒拿技相结合,应用于一线执法擒贼,却能避免激化矛盾,免于“暴力执法”的口实,减少人民大众对执法者的误解,又能得理,止暴,保一方平安。太极拳学习中融入擒拿技术其强化其技击功能,二者互溶,共促发展。
关键词:太极拳技击思想擒拿技以柔克刚
技击作为太极之基本本质传承悠久源远流长,其神技令人痴迷,但要想真正掌握并应用其能却不易,其门内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语,可见如无名师指点,无恒心不能成也。现如今世事太平,其技击之能趋弱,养生大行。遂获中老年人所好,行延年益寿之功;但太极技击思想不可费,其“知己知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技击思想可泽惠其他武功,如擒拿。
1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
1.1 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是以太极拳技术对敌或施技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了白己的技术、力量、经验,又知道对手的技法、速度、力量的特点才能做到引进落空行四两拨千斤之技。《太极拳论》所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无敌”即是强调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也才有太极拳对敌时的“舍己从人”原则。在不知对手的情况下,交手之初多以试探之谋,辗转腾挪与之周旋,随机应变,伺机而定进退。以己之动随彼之攻防而变化,寻彼之破绽,在得机得势时再施技破敌。前提是己要有“粘连黏随屈伸灵,来叫顺送不丢顶,急应缓随任人变,进之逾长退逾促,仰之弥高俯弥渊”的功夫,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人习太极者多以练体(套路)为主,即修身养性也,少练用(推手),虽知彼知己却不能与人较技,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则需体用兼习。
1.2以静制动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立身中正,静中寓势,势势相连,虽动犹静静犹动”。心静在技击中指的是头脑冷静以察敌情、判敌势,以静化动,从而“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体松即体静有利于保持自己身体根基的稳固,动作不僵不滞,御敌时急来急应缓来缓随,不给对手留空隙并做到静中寓动,静则有机,动则有法。以静制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等待最佳御敌、降敌出手时机,是蓄势待发之道。【1】反之,非静则不可知敌之变化且可能会受制于敌从而陷入被动局面。太极技击术所云“静为势之本,动为势之末,吾不可舍本击末也”,讲的是静态的势蓄而待发之劲,是可以用来降敌之术;打人一拳或踢人一腿则势尽,所以,不可以舍本击末,与人过招须审时度势,动静有度有法,如非“听劲”不可多动,否则会影响个体体能,影响心态导致心燥招乱、反应迟缓,使自身陷入被动局面,受制于人。所以,只有做到心静以察敌情,判敌势,以静制动,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3 以柔克刚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是陈王廷《打手歌》中以柔克刚的战术思想,但以柔克刚不是以无力对有力,以慢打快,俗言“柔中有刚攻不破,无刚则不能大捷”也是这个道理,在实战中要阴柔相济,虚实互转,敌刚我柔谓之走既是运用以柔克刚,敌退我进谓之粘,既是跟进又是进攻的意思。【2】只守不攻则不胜并将白己置于被动之中,又何以以柔克刚?所以,克刚不仅仅是化解,还有致胜之理。如要做到以柔克刚不仅仅是概念,还需具备高深的功夫,刻苦习其技势熟方能懂劲,遇刚则柔,遇柔则刚,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运化白然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以柔克刚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技,非以无力对有力。假如有人正面出拳向我攻击,我出招应敌,在接触瞬间斜方向用小力就可使对方攻我之拳偏离目标;另一种破解之法是当敌正面出拳向我攻击力尽时,我侧身应敌顺手在其原力的方向上施加一个较小的同向力,并使其重心失势而胜,此两种方法皆为以柔克刚之术。
2 擒拿技术特征及内涵
擒拿技术是一项在传承中国古代技法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后人深入实践与创新探索而形成的独特技法,具有拿其一点(一点,指的是关节、穴位、筋脉等人体比较薄弱地方)制其全身之功效,应敌时抓住其关键部位使其产生剧烈疼痛而制服对手,它素有“分筋错骨”之威,是以“巧打拙,柔克刚”为特点。
2.1 擒拿技的特点
双方较技时,根据对手出拳或踢腿的特点,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抓拿对手某一肢体关节、筋脉或穴位,依据人的关节只可顺动、逆行的特点(筋脉、穴位相较人体其他肌肉、大骨,更容易产生剧烈痛点的特点),迅速巧妙施法、抓拿住对方,使其产生剧烈疼痛丧失反制能力而被擒。一旦失守则另寻它机,不可强扭硬压,否则,手足无措易被反擒,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擒拿技術尚巧弃拙,待机而动忌冲动、莽动,以静制动,顺应对方招势巧施妙法,轻取关节一招制敌,以“巧打拙,柔克刚”著称。总之,擒拿是“以分筋错骨、抓经拿脉、击打掐拿要害部位为主要手段,融踢、打、摔、拿为一体,刚柔相济,阴阳互变,周流网活,以巧取胜的一种实用技击术”。【3】现已被广泛应用在军、警等执法组织或部门的训练、治安、擒贼等方面,并获得深入研究。
2.2擒拿的内涵
擒拿是一项重在擒获、止戈,而不以重创对手为目的的武技。擒拿术的分筋错骨、反关节擒拿虽然会让对手产生强烈的疼痛,但并不会使其产生开放性断骨、伤筋之害,他只是以技巧、力巧、法巧达到以巧打拙之效,从而达到拿其一点而制其全身的目的,体现的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仁爱思想,他完全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德艺双修”“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传统武德思想体系。[4]
实战应敌,以谋胜,以智胜,不予以暴胜。擒拿就是以巧胜,以计胜,重妙用,敌不动,我待之,敌欲动,我察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后发先至,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胜之。面对弱敌,忌轻敌,慎速取,贵沉着,以虚招诱敌,观其变化,乘虚而入见缝就势,急来急应缓来缓随,做到虚实分明,快慢相间,刚柔相济,阴阳互转。
3 太极与擒拿的互溶互通
3.1 太极技击术与擒拿两者对敌思想的碰撞
太极拳实战中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擒拿术主张“以巧打拙、柔克刚”,二者都不倡导暴力对抗、以刚制刚、直来直往,而是倾向于以技巧胜、以智慧胜、以谋略胜;实战中二者都注重知己知彼,在不知对手实力的前提下不主动出击而是以静待动、借机就势,否则太极拳迎敌时就做不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的后发先至,擒拿术也做不到在对手抓住我之前先其一步抓筋、拿穴、折骨而一招制敌,因为一静一动暗含一虛一实,实战中虚代表着蓄劲即势之初,实代表着失势即势之末,借机是通过观察进而寻找进攻的机会,就势是抓住时机快速出击;二者一致认为柔能克刚,但以柔克刚并不是已无力对有力,以弱胜强,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擒拿也很注重鹰爪之力,一旦得势则快速出击,一击得胜。二者在训练中都注重练习“听劲”和“懂劲”, “听劲”通过体表神经来感知对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懂劲”来摸清对方的“劲路”,从而造成我顺人背,为攻击创造条件。综上所述,二者的应敌思路相似,如出一辙。
3.2太极与擒拿两种技术的融会贯通
太极技击有“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和“综合技击”三原则。“舍己从人”讲究以己之动随彼之攻防而变化,符合实战随机应变的本质,我们把太极的粘连黏随之技结合擒拿的鹰爪之劲,抓筋、拿穴之妙法,在得机得势时施以擒拿的急促而刚硬的冷疾脆劲,从而达到刚柔相济之效,一招致胜之目的。“后发先至”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的“以静制动”之术,以冷静的思维,冷静的态度正确判断敌方的攻防意图,利用轮轴规律使己方处在攻防动作的圆心位置,获得较对手更近的攻防距离,获得“彼微动、我先动”的先机,结合擒拿技术中扳、撇、扛、压、拿等技法,依据轮轴原理的离心力使其沿我外围而动,致其身体重心与关节相分,而达到重挫关节的目的。【5】交手双方在千变万化的攻防较量中,要想取胜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技法,审时度势以最佳的时机、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和最巧的技法,宜拿则拿,宜打则打,可摔则摔,巧施妙法即是综合技击的核心理念,是所有实战的本质所在。
3.3 太极与擒拿两种文化的契合
在中国普及度比较高的五大太极拳流派中,除了陈式太极拳外,其他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的动作都以缓慢柔和为主要运动特征,即便是陈式太极拳也有很多缓慢动作,他们都强调立身中正,心静体松,以意导动,动作圆润灵活,体现的是一种宽容、自然、恬静的太极境界,体现的是太极拳的健身养生文化特征,在太极对战实录中也很少有致伤、致残等语言,有的尽是施技以化解对手攻势,使对手失去重心而跌倒,这与擒拿以控制制服对手,而不伤害对手的“仁爱”思想相吻合,二者同溶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尊师重道”“德艺双修”“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道德体系中。
4 结论
从太极拳动作表现的缓慢、网润、柔和,并要求动作、呼吸和意念协调一致看,其更适合健身、养生,与实战要求的迅猛、有力、多变性格相距甚远,要想达到太极技术的实战效果非常难,即便是经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刻苦练习,也未必有多强的实战能力,这与人们追求的时间短、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思想有相当的差距。但太极技击中“知己知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技击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巨大财富,如若能与擒拿技术的结合,不仅能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又能极大地丰富擒拿技术的战术思想,推动擒拿技术得到更高更快的发展,反过来把擒拿技术融入到太极技击体系,又能使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李信厚,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
【2】李伟,沈红明,试论太极拳的技击思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3):73-75.
【3】赵大元,擒拿秘籍<九重天>译注:赵氏擒拿术(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
【4】徐强,擒拿文化内涵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4):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