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筠
摘 要:自然光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光。当今时代,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因此自然采光在满足自身功能性的基础前提下,应当充分发挥其具有艺术性的内在潜力。人们通过光所塑造的室内空间,去享受人生、思索人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的艺术性设计,这是设计的真谛。
关键词:自然采光;艺术性;光影;玻璃色彩
优秀的自然采光设计,在满足照明与舒适性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自然采光的艺术性,带给人类视觉美感享受、心理情感享受以及审美愉悦感。光是美好的:清晨的阳光蓬勃朝气,带来新一天的希望;中午的婆娑树影,在混凝土墙面斑驳流转;夕阳西下,寻常巷陌之间,家的模样被霞光勾勒地如此温柔恬静。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人、艺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利用自然采光可以营造出动人的视觉盛宴以及高雅的审美意境。
1 概述
1.1 自然采光设计
路易斯康曾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自然光包括日月星辰之光。本文中自然光设计主要指对太阳光的利用。人类需要自然光,光是生命存在与表现生命本体的先决条件,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设计因此显得极其重要。自然采光设计通常是指运用各种采光方式把自然光引入所需要的室内空间,让室内的居住者透过采光设计感受时间变化、天气气候的阴晴、光影的流转等。自然采光设计还需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紧密联系。
1.2 自然采光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师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使其展览的空间。”在室内设计中,室内环境的心理情感享受性、视觉美感享受性是室内设计的要点。自然采光的艺术设计正是为了满足这两个要点而出现的。采集自然光的方式与手段有许多种,同时,以别墅为载体的空间采光方式更自由更多样化,比较有利于采光艺术的展现。
2 自然采光艺术设计策略
2.1 玻璃色彩的选择
利用彩色玻璃来营造各种多彩的室内氛围,是对自然光的另一种艺术设计方式。彩色玻璃通过阳光照射后,演绎着五彩缤纷的梦幻剧场,营造一种梦幻迷离的艺术效果。
2.2 玻璃色彩与居住者的年龄
居住者年龄不同,对色彩的需求也会不同。玻璃色彩可以根据年龄阶段不同来设计,比如:婴儿时期,单纯的,对比强烈的色彩能刺激儿童感知世界。因此这个时期的玻璃色彩可以选择五彩斑斓的颜色进行搭配;年轻一代,如八零后。这一代人竞争压力大,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们渴望回到一个能憩息、能放松的家。此时玻璃可以选择大自然系列的色彩,如:淡绿色、水蓝色。在温和、自然、清新、安定的色彩环境氛围里,年轻一代可以尽情放松,安静休息。
中老年人的玻璃色彩选择,一般采用淡黄色、或纯度较低的淡灰色等柔和色彩。营造一个安稳、舒适的室内氛围。
3 自然采光艺术设计的案例分析
3.1 罗马万神庙
万神庙结构简洁,穹顶中央有一个圆形的采光洞,光线穿过这个圆洞洋洋洒洒地倾泻入神庙内部,带给人们神圣肃穆的氛围。那一束天光,好似将天堂的永恒与盼望带入人间,引人入胜。
3.2 让·努维勒——阿拉伯文化中心
设计师让·努维勒的设计,是自然光透过阿拉伯文化中心南立面水蓝色的玻璃窗格子,在地面上呈现出各种几何图案光影,为室内营造神秘、梦幻的氛围,光影流转的视觉盛宴。
3 自然采光艺术设计的应用——儿童房案例分析
3.1 趣味型儿童房的光影图案设计
这镂空的足印光影图案,就像孩子在父母爱中快乐成长的美好印记,对孩子产生教育意义,如此美好。有时候,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和孩子一起跟着足印光影走,一步一步,都是温馨与关爱。
3.2 玻璃色彩的心理效应
色彩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尽相同。红、橙、黄会带给人温暖的感觉,绿、蓝、青会给人冷得感觉。暖色振奋儿童的精神,使儿童的思维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冷色则可以使儿童心情平稳,安静。冬天的室内可以用温暖的黄色,橙红色,使人感觉温暖,夏天则相反。
4 结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可是人们的心灵却如此疲惫。在钢筋混凝土的冰冷之中,人们渴望有身体的放松地,心灵的憩息处。在那里,可以沐浴阳光、可以观察光影流转的美丽与时间变化、可以与光影玩游戏。良好的室内光环境设计,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爱,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理与精神需求。运用自然采光设计,在室内营造一种艺术,使人的心灵得到愉悦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馨.浅谈建筑外窗的发展和革新[A].华中建筑,2007,25.
[2]侯天奇.室内色彩设计小议[J].长春大学学报,2002,12.
[3]郭伟.构筑空间的光影意象——自然光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付光美.光之语境与建筑空间——论自然光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陈莉.浅析自然光在室內空间中的运用 [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2.
[6]黄星华.儿童房中的色彩——基于儿童色彩感知发展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