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的耦合作用机理及协调度评价

2019-09-03 05:03刘莉君刘友金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产业转移

刘莉君 刘友金

摘要:探究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运用空间探索分析法评价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高,大多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时间上,2005-2017年八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朝着协调的方向呈稳定上升趋势变化;空间上,表现出“以长沙为中心,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差距不断缩小,且在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上还有协调发展和深度合作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集群式转移;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环长株潭城市群

一、引 言

产业转移是产业区位响应不同生产要素空间优化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途径,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描述[1]。要素错配,尤其是土地利用不合理,往往是制约产业转移、抑制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必须落到具体的空间上,土地既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载体,也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约束条件。而且土地利用的状态实质上是各种要素集聚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集聚特征和内在机理。根据对湖南、安徽、云南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当前产业转移实践中,集群式转移企业越来越难以在同一承接地持续落地,产业承接地的土地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瓶颈。现实中这些现象值得深思:为什么沿海产业集群内的转移企业难以在中西部地区同一承接地持续落地,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产业集群异地衍生?为什么沿海产业逐渐放弃向中西部转移,而转向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实际上,除了劳动力成本因素,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土地约束,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的约束条件[2],出现“有商无地”或“有地无商”的尴尬现象,甚至可能陷入“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产业转移陷阱”中。往往集群內龙头企业转移并进驻承接地后,其它配套企业再向该地集聚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困难,导致集群内转移企业不得不在空间上选择分散,这样不仅可能会带来产业集群的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和土地资源浪费,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从空间上优化土地利用从而有效引导产业集群式转移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为此,有必要明晰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耦合机理,并考虑如何评价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这对于破解土地资源制约瓶颈、引导产业集群式转移,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一直把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研究作为产业转移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产业转移是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最终导致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和新的区位均衡形成的过程[3],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产业空间结构演进的表现,也是企业为了应对新形势而进行区位再选择的过程[4]。

早期的研究主要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资本积累、劳动者技能和技术溢出等不同角度展开,主要观点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丧失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程度、关税、运输成本等要素禀赋差异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并偏好向规模经济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并且,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些典型理论,如雁行模式理论[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6]、边际产业扩张理论[7]、二元结构理论[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9]以及中心

外围理论[10]等。同时,关于产业空间区位选择与决策的研究也由古典区位论发展到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主要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如农业区位论[11]、工业区位论[12]、中心地理论[13]、市场区位论[14]等,而以市场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为代表的现代区位论主要以空间经济研究为特征,着眼于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向我国纵深发展,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产业特征、迁移方式等为划分标准探讨产业转移类型[15];以价值链拆分、转移内容、转移途径等为归类标准探讨产业转移方式[16];以技术溢出、经济增长、产业成长、结构调整等为测算指标探讨产业转移效应[17]。这些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展开,在内容上基本继承了原有的研究框架,在方法上主要以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而且这一阶段关注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不多,因为当时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往往被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看待。学者们更多地讨论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农村土地非农化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18,19]。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这种要素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城市同样存在着用地紧张问题。部分地区因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而盲目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为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围绕土地而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20],如农民土地被征的利益损失、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等问题。

近十余年来,新一轮产业转移正悄然改变着区域经济分工格局,而且产业集群式转移渐渐成为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21-22]。关于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包括概念界定、转移条件、转移效应、影响因素等,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产业集群式转移是企业一种“抱团迁移”的群体性行为,表现为产业集群供应网络、生产网络、销售网络、配套服务网络等共生网络的跨区域转移;产业集群形成的集体效率导致集群内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集体行动;产业集群式转移旨在承接地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但有时是艰难的,甚至是失败的,其中要素资源的错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3]。集群式转移企业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供给指标和地方土地政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承接地土地利用不合理而致使转移企业落地难的现象[24]。如在产业转移的承接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用地指标分配不合理、土地资源“批而未供”或“供而未用”等问题频频出现且亟待解决。很显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空间转移[25],相反,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区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且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式转移的动力。当前研究的一个共识是,土地利用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转移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26],从产业空间区位选择与决策来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可以成为产业集群式转移空间引导研究的一个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切入点,产业集群式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相互影响、相互约束。

猜你喜欢
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产业转移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基于PSR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关于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策略的思考
工业用地“招拍挂”与土地集约利用考量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