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既是核心素养理念的直接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路径。在核心素养方面,我国课堂教学结构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并未彻底摒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错位及课堂教学结构中信息技术要素运用不合理等。基于此,应尝试以下优化路径:教师应及时更新与提高课堂教学素养;倡导互动、自主式的教学活动形式;重塑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结构 信息技术 教学素养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根本在于课堂结构的构成如何。“结构”就如同课堂的核心链条一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不同成效,只有最优化、最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保障最优质的教学质量。当然,最优化的课堂结构不是上课即有的,它需要教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教学结构各要素经过无数次的组合与运动才能生成,即课堂教学结构需要一个被研究、系统化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结构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课堂或是教学不断认识、深化的产物。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总是事物内部结构的总体反映,人们只有掌握了内部结构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运用规律,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只有了解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内部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含义
目前,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认识已有多方见解。其中,有学者认为教学结构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为基础,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正常活动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它其实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这几个要素相互运作的形象表现[1]。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必然与其教学结构观紧密相关。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时间等所有要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是关键的一环[2]。德国的希尔伯特·迈尔认为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具备不可或缺性、师生共融、逻辑性、内和外的两面性等四个特点[3]。虽然以上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课堂教学结构没有做到本质、全面的解释。
课堂教学结构最核心、最关键的词语应该是“结构”。这里的“结构”不是静态形式的、平面意义上的组织结构,也不是逻辑论证上的结构,它是指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性的活动关系。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结构,“结构”的特点在于即使不同类型的人,当处于相同结构、系统的关系中也能出现相似的效果。从哲学层面看,结构表现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运作的形式,结构影响着功能的表现,优化结构象征于优化功能。从教学方面看,教学是一个包容众多因素的完整系统,各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就形成了教学结构。“结构”主要体现为两个核心问题,即课堂包括哪些要素,要素之间体现为什么关系。首先要弄清的是课堂都有哪些要素,每个要素必然是独立和带有规律性的,而且课堂要素必须及时反映教与学的状态。从教学实践看,对教与学关系的认知影响着课堂教学结构的生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也是掌握课堂教学结构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学的过程,如教学特征一样,课堂教学结构即是各教学要素在时空内的有序组合。从运作过程看,教学就是一个“结构”的运作过程,优化“结构”等于优化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点
课堂教学结构容易被人理解为外在的形式表现,其实这样的见解更像是对具体教学过程的认识。《辞海》中对“结构”的认识与“功能”紧密相关。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间有序运作的方式,它是整个系统的基本属性。以此来看,课堂教学结构具有层级性、根源性、功用性、整体性四个特点。层级性被理解为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各要素并非处于同一层面,在这里只是为将其与教学模式进行区分。教学模式广泛地说是指以某一教学理论为前提,依赖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主题的、稳定性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式。可见,教学模式包括了教学结构,所以,需要以层级性划分将二者区别,即教学模式可理解为上层设计的理论性指导,教学结构是底层部分,比较隐蔽的各教学要素的运作关系。根源性指课堂教学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最根本、最底部的支持。从这层意义看,课堂教学结构具备高度化操作的本质,即教学要素在其“操作”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产生联系,逐渐生成为具有内在关联的教学活动。功用性即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作用。结构是根本,功能是结果,无论怎样课堂教学结构终能体现出教学功用,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够产生互为不同又互不影响的教学功用。整体性表现在教学结构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各教学要素的共同配合,反过来,如果课堂教学结构产生了变化,教学要素的运作方式也会产生另一种形式。
三、核心素养下我国课堂教学结构中存在的弊端
如上所述,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内所有要素间彼此联系的活动方式,它体现着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一节课的结构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然而,在核心素养要求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并未彻底摒弃
目前,大多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很难完全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如果理念没有完全更新,落后的教学实践则无法完全摒弃。因此,仍然有不少教师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学结构令人担忧。从课堂教学结构看,当前教师依然使用的是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其结构步骤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安排作业。该结构具体表现为,教师通过语言肢体、教学媒体等途径,向学生完整地传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内容,基本呈现出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依赖于学生接受大量的知识刺激,在反复的强化下得以转化为短时记忆,在后期的巩固中逐渐变为长期记忆,学生进而生成自己的知識结构。当然,这一结构的教学成果可以通过检测与反馈进行评价。虽然,这一教学结构得到了批判与改进,增加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吸引力,但依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虽然早在新世纪初新课改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短时间内教学方式难以革新,造成现阶段课改理念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2.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错位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学生观与教师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受管家的对象,而是最终走向生活的一个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也很难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例如,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它给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下提前学习课上的内容,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在如此的教学结构下,虽然学习的空间发生了很大的翻转,但是实质上无法真正保障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这样的问题在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翻转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中同样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
3.课堂教学结构中信息技术要素的不合理运用
“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等教育思想把教师的地位放到了最高。直到21世纪,教师本位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备受瞩目,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等理念油然升起,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实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但是在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促进者身份并未真正的发挥作用,甚至出现部分教师敷衍了事的行为。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学生本位的教学结构理念并不是错误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却偏激地将教师与学生放在了对立的局面,实质上优质的课堂是完全容纳教师、学生及其他要素的和谐运作。如今,同样的错误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例如,以技术媒体增添视觉效果的展示课;享受技术快乐的包装课;辅助识记任务的技术手段等,技术的引入让整个教学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教学步骤发生颠倒、教学环节更加“诱人”,真实的改变了教学过程,体现出技术的绝对能力。但是,无论是课堂,或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依赖已经产生了“技术本位”的课堂现象。虽然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教师对技术的功利化运用远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質意义。因此,课堂教学结构中,需要教师或是其他主体从“结构”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将各要素合理运用,统一于教学之中[5]。
四、核心素养下我国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1.教师应及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素养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德国希尔伯特·迈尔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强调课堂的任何其他特点都不如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大。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变革作用,而且教师的教学素养是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要素的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做好变革教学结构的准备,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时下新的教育理念同步前进。当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还需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以教学理念不断“武装”自己,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真正优化。一方面,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把握自身在教学结构中的角色功能,为后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最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汲取、吸收、运用信息的素养,对教育范围内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合理分析与借鉴,尤其是涉及教学设计、教学信息媒体使用等方面。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同样的教学结构,不同的教师将会生成不同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理解课堂教学结构的本质内涵,还要有效地处理好教学结构各要素的互相联系方式。
2.倡导互动、自主式的教学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结构的外在形式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表现。教学活动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结构的成效。教学活动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教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注入式、问答式、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自主式等几种。为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应尝试互动式与自主式这两种教学活动形式。“互动式”适合在低教育阶段的课堂使用,它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自主式”适合高教育阶段的课堂使用,它要求学生有自我的主体思想和成熟的思考方式。自主式教学活动形式,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己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研究计划并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支持者,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为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革[6]。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技术结构的优化重点强调教师与技术的和谐统一。通常情况下,教师习惯以权威身份或是规章制度等强制性地要求学生“用心”学习,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课堂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新的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所以,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奇与多样性特点,企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而是变成另一种形式给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只会产生一时的效应。另外,教师要纠正自身教研的过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从实际出发,如果教师只重视技术媒体的“有趣”、“热闹”等,将技术的外化效果放在第一位置,则忽略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科技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创新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未来社会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是其获得专业发展的重因要素之一。课堂教学结构不尽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更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结果是教师能够适时地做出判断与分析,表面以固定结构为依据,实际上却能做到灵活变换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 李怡明,李森.论课堂教学结构异质化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06).
[2] 陆恕.模块化的课堂教学结构[J].人民教育,2013(Z2).
[3] 希尔伯特·迈尔.备课指南[M].夏利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坦,吉标.“翻转课堂”模式的理性审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6(06).
[5] 张永祥.3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历程、经验与趋势[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05).
[6] 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
[作者:雷霞(1979-),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