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启新
宝应柳堡是著名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发生地、拍摄地,一曲《九九艳阳天》已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电影《柳堡的故事》主人公“二妹子”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陶玉玲于1992年首次重返柳堡后,柳堡女子基干民兵班便正式更名为“柳堡二妹子”民兵班。2014年2月,“柳堡二妹子”民兵班正式扩编建连,成为了“柳堡二妹子”民兵连。
“二妹子”陶玉玲重返柳堡时,《柳堡的故事》作者胡石言也一同来到柳堡。胡石言曾介绍《柳堡的故事》的创作经过:“我写《柳堡的故事》完全是出于真人真事。1943年冬,我们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宝应开展抗日游击战。当时,19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向我汇报:首长,我很想开小差。为什么?我十分诧异。他说:我爱上了房东家的姑娘二妹子,她也很爱我,我不想跟部队走了,我想留下当民兵。我说:军人不能和老百姓谈恋爱,你们约定没有?他说:没有,我怕哪天吃颗“花生米”牺牲了,害她白等。1945年9月,这位侠骨柔肠的小战士在丁蜀山战役中牺牲了,可这位姑娘却一直在等他回来。每想起这件事,我就不能平静。我想,我们的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不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们的爱情。我决心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创作了小说《柳堡的故事》。”
胡石言还说:柳堡这个地方原来叫留宝垛、留宝头。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位状元南下赴任,因大运河上有匪患,遂改走东荡,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雨后开船时把宝剑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宝。1943年我团驻军在这里时,名为刘坝头,沿河尽是大柳树。当时我任团《战斗报》主编,副班长徐金成是一营二连通信组长。我创作小说时,认为这个故事的风格与标题应该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便改“刘”为“柳”。“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味,所以改写成“柳堡”。后来小说《柳堡的故事》于1956年拍成电影,导演王苹大姐问我柳堡是否真有其地,我说就是宝应的刘坝头,因而摄制组来这里拍了两个月的外景。
柳堡镇,因《柳堡的故事》而得名的。一部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地名,后来正式成为实际中的地名,这在中国当代还不多见。
经过考证,胡石言作品中二妹子的原型,就是柳堡镇柳堡村的夏美英。柳堡头的“二妹子”家是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又是一个革命家庭。夏美英兄妹七人,她在姐妹中排行老二。抗战时期,夏美英的父亲、哥哥、嫂嫂、大姐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家住在柳堡乡的河东北头,单门独户,是抗日部队和地方干部活动的场所。在家庭的影响下,“二妹子”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过去农村有早婚的习俗。1940年,“二妹子”已是一个22岁的大姑娘了,媒人跑破了门。东家说媒她不允,西家说亲她不应,一门心思要为抗日民主政府做事。1941年底,新四军来到柳堡后,“二妹子”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她负责组织妇女识字,部队文化教员经常为这班“小辫子”讲课。通过讲、学、写,她们学到了不少革命道理。她和庄上的姐妹们一起,站岗、放哨、护理伤病员,纳军鞋、挑水、做饭、洗衣服等,有时晚上识字回来,还带领大家在墙上贴标语,宣传抗日。1942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夏美英萌发了参加新四军的念头。尽管她家是革命家庭.但当父亲知道这件事时,开始并不太赞成,因为柳堡乡没有女人参军的先例。夏美英找亲戚朋友和新四军的干部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在党组织的关心下,夏美英终于跨出家门,参加了新四军,在她的带动下,好幾个农村姑娘和她一道走上了抗日前线。
《柳堡的故事》放映后,时隔60多年,扬州人王晖担任《柳堡的故事》姊妹篇《风车那个转》的编剧,他笔下聚焦的是“二妹子”这个群体。王晖多次前往柳堡,采访“二妹子”民兵班,并收集了大量素材。王晖说《风车那个转》电影剧本脱胎于真实故事,几乎每个人物都有原型,也是“二妹子”民兵连里的优秀代表。
电影《柳堡的故事》成就了“二妹子”,柳堡是“二妹子”永远的故乡。 (本栏目责任编辑 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