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匮要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

2019-09-03 12:38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脓血金匮要略外邪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 北京 1007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精神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粘液脓血便或血性腹泻、里急后重感为特征,可伴有腹痛、乏力、发热、消瘦等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UC主要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药物,但远期疗效不理想,疾病易反复发作。根据UC黏液脓血便的临床表现及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病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的“下利”“久痢”“肠澼”“休息痢”等病症范畴。《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杂病诊治的专著,载有“下利”“便血”“下重”等病证的辨治,可为UC诊疗提供参考。但目前运用经方化裁治疗UC多局限于具体的方证或条文,缺乏系统的论述。因此有必要根据《金匮要略》相关条文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系统探讨UC的辨治思想,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参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泄泻、痢疾统称为“下利”,其中“便脓血”“下重”“清脓血”等条文与UC临床表现相似。文中相关条文内容主要参考元代仿宋刻本《新编金匮方论》,并参考明代赵开美校刻《金匮要略方论》。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对UC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患者对体内外正常刺激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而发病。中医认为,UC的发病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及饮食情志等方面相关,根据《金匮要略》对于类似UC症状的描述以及现代医家的认识,可以将其病因病机分类如下:

1.1 素体虚弱,外邪乘之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第19条云:“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小肠五行属火,火化气则气不滞,气摄血则血归经。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小肠虚寒,或寒邪入里,小肠凝滞,则小肠气化失司,无力摄血,血行经外,故而下利便血。

正气不足是外邪侵袭的前提条件。邵荣世[2]认为UC根本在于脾虚不运,患者正气不足,更易感受外邪,导致脾胃纳运失职,湿浊内生,毒邪滞肠,气血相搏,最终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张红梅[3]认为长夏湿邪当令,脾胃呆滞,湿邪入里壅滞大肠,气血与邪气相搏,化生脓血。外湿之邪特有的季节性、地理特性和人为性,成为外邪入侵的条件,而正气内虚则为内湿形成的基础。此外,难辨状芽孢杆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亦与患者正气不足有关。

1.2 湿热互结,迫血妄行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29条云:“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热伤血络,迫血妄行,下为脓血。又如其第32条云:“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下利寸脉浮数,外感热邪,内蕴肠腑,尺中反涩。大肠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湿热胶结,气血壅滞,甚至化腐成脓,故而“大肠有热者,便肠垢”。

李毅[4]通过统计分析近35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UC中医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证占其中27.39%,可见湿邪与热邪对于UC的重要性。石洋[5]认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始终。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两者既可相互转化,又可相兼致病。UC发作期湿热邪实雍盛灼伤肠络,下利脓血,缓解期湿热留恋于脏腑经络,难以根除,故而病情反复。

1.3 饮食不节,积滞致痢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23条云:“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实邪于腑,久而化燥,热结旁流[6]。内伤饮食,运化失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留而不利,积滞于内,终而成痢。

白勤福[7]认为饮食不慎,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或者过量饮酒,损伤胃肠,食积于内,当为实证或虚中挟实,治疗当“通因通用”,降其浊则清自升。

1.4 邪正相持,迁延不愈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40条云:“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虚实夹杂,正气受损,脾胃虚弱。迁延日久,邪正相持,病邪未尽,不时而发。如若疾病迁延不愈,或高年久病,火不煦土,湿阻热化,脾肾阳虚,肠腑湿热,甚至可能出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1条中“脱气”描述的手足冰冷、腹满而痛、溏泄等症状。

王行宽[8]认为UC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之本。脾气虚弱,失于升提,则水湿内生,下走肠间,而生泄泻。肝属木,脾属土,肝木乘克脾土。脾土虚弱,土不生金,则肺金宣肃失司,无力制约肝木,肝又乘脾,如此循环恶化,则迁延难愈。范恒[9]亦认为伏毒是UC反复发作的重要的发病机制,一旦内环境改变或者受外邪侵袭,容易复发。

2 治疗原则

2.1 标本缓急 有时疾病病机复杂,表里同病,此时需要分清轻重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4条云:“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病本在表,误用下法,脾胃受损,表证未解,下利不止,此时表里同病。若下利清谷,则里虚为急为重,当先治里,待里证病除后再治表,否则内虚难以抵抗外邪而贻误病机。若清便自调,则里不虚,应先治表,以防外邪入里。

因此,在临床中应审时度势,分清表里先后主次。《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33条云,“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UC患者久泻久利,正气内虚,易患感冒,应先温里固本,不可急于攻表。如果盲目攻表,汗出亡阳,可致阴阳离决。何永恒[10]认为分清轻重主次是治疗UC的关键,应当辨明标本缓急,不可滥用攻伐伤正,亦不可蛮补留寇。

2.2 兼顾脾肾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12条云:“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下利日久,津液大量丢失,脾气虚弱,不能化湿制水,大量饮水后反而出现小便不利。水无去路,土虚水泛,泛溢肌肤故而水肿,聚集于内而腹胀满。现代医家认为UC患者出现腹痛、便脓血及小便不利等症状,主要由于中焦虚寒,脾气下陷,可予干姜、赤石脂、粳米等药物,如桃花汤以温中散寒,温脾固脱[11]。梅笑玲[12]认为UC发病根本在于中阳不振,脾肾阳虚,久病多从寒化,因此治疗中宜重温化,脾肾得阳而复,机体才能恢复正常状态。

3 辨证施治

3.1 泻下热结,荡涤积滞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33条云:“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邪正相持,病邪未尽,余邪仍存,隐匿肠间,以待复发,唯有“下之”以尽其病。或心下坚,或脉迟而滑,或脉反滑,均为湿热之邪结滞。大承气汤“通因通用”,泻热通腑,引邪外出。或见谵语,燥屎存内,小承气汤以清下热结,除满消痞。方中重用大黄,清泻热毒,行气化瘀,现代研究表明大黄酸作为其有效成分,具有抑菌、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的效果,并通过抑制TLR5/NF-κB信号通路达到治疗UC的目的。侯来成[13]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通因通用”治法治疗UC疗效优于传统疗法。此外,《金匮要略》中应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以其腹痛、“脓已成”“下有血”“小便调”为疾病特点,泻热逐癖、消肿散结。亦有现代医家认为UC当属“肠痈”范畴,对于轻、中度UC可选用大黄牡丹汤来理气活血[14]、解毒散痈。

3.2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邪壅盛,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而“下重,清脓血”。因此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43条中提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白头翁汤可以有效减轻促炎因子水平,促进肠黏膜愈合[15]。UC中往往伴有“少阳气郁”的表现,而黄柏、秦皮等中药清热解毒,使热邪转出少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书信教授[16]认为本病活动期为脾虚兼湿热,白头翁汤大苦大寒,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得湿热毒邪尽解,血痢下重得愈。白头翁汤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可以通过单纯口服方式,还可以联合应用西药、灌肠、针灸等治疗,其疗效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17]。更有学者通过分析近十年中药灌肠治疗UC文献,发现清热燥湿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与其湿热内蕴病机相符合[18]。

3.3 温中散寒,涩肠止血 患者素体虚弱,阳虚气陷,不能固摄阴血,或久痢不愈,脾肾阳虚,治疗上当温中涩肠止痢。《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42条云:“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主入大肠、胃经。干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粳米养胃和中,调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固脱之效,尤其适用于日久不愈脾肾阳虚型UC患者。段瑞堂[19]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UC患者58例,疗效令人满意。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第15条所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此方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也有相关研究与报道[20]。

此外,《金匮要略》亦有UC相兼病症的治法,如“气利”应用诃黎勒散利小便以实大便;下利后“虚烦”应用栀子豉汤解热除烦;下利“虚极”应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治痢、益气养血;“下利肺痛”应用紫参汤清热祛湿止痢;下利伴瘀血应用温经汤养血祛瘀、散寒止痢。现在医家亦有应用相关方药加减治疗UC的相关报道[21-23]。目前对于UC的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可能与异常免疫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现代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达到调节免疫的目的。中医认为黄柏、秦皮等中药清热解毒,使热邪转出少阳,干姜、附子等中药可以温化寒饮,寒解少阴,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的目的。

4 预后判断

《金匮要略》主要根据脉象和相关症状来判断UC预后情况(如表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25条云:“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UC患者脉沉表明病邪在里,脉弦表明腹中拘急,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而里急后重。若脉象为大,提示毒邪壅盛,邪正相争剧烈,处于疾病进行期。若脉象反而微弱数,表明虽然正气不足,但阳邪之热已衰退,真阴之气将复,如果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第27条云:“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脉弱,正邪皆虚,微热口渴,表明阴阳自和,胃气来复,预后良好。第28条云:“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徐忠可云:“数,阳胜也,更汗出则从外泄矣。”阳气来复,预后良好。若脉象紧实,热邪内实,UC进一步发展,预后一般。第30条云:“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魏荔彤云:“脉不沉而见弦,浮而弦,阳气由少阳升达之象,知不陷下而能升上也。”阳气升发,与发热汗出均为阳复之象,营卫和合,预后良好。

第26条云:“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UC后期脾肾虚衰,下利无度,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即使艾灸也不能使其复温。若阳气不复,脉气不还,反而微喘,肾阳虚衰,阴阳离绝,预后较差。若少阴肾脉弱于趺阳胃脉,表明胃气尚存,正如“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时预后为顺,仍有转愈希望。第35条云:“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此条同26条所云,经治疗后若脉复足温,表明阳气还复,仍有转机。若脉微欲绝,手足厥冷,真阳不存,预后较差,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表1 《金匮要略》脉象、症状与预后关系

5 小结

《金匮要略》中许多条文都涉及UC相关症状的描述,通过分析、归纳并结合目前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其对于UC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以及预后的判断。UC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邪实正虚,相持不愈。治疗上应分清先后主次,同时应兼顾脾肾。治疗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邪实壅盛者当“通因通用”。脉象盛衰可以提示疾病预后。总之,通过系统探讨《金匮要略》UC的辨治思想,可以加深对UC疾病的认识,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对于中医药治疗UC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脓血金匮要略外邪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