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机转变

2019-09-02 21:09秀英
绿色中国·B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农福建福建省

秀英

据福建省林业局最新公布的信息,自2014年以来福建省森林面积净增150万亩,达到1.2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85个百分点,达到66.8%,创历史新高,连续40年位居中国首位。

近5年来,福建共完成植树造林710.6万亩,森林经营2350.6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1.21亿立方米,达到7.29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七,并先后創建龙岩、三明等7个国家森林城市和62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

良好的林业资源保护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90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森林旅游产值950亿元,同比增长3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造林绿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不但要让八闽大地绿起来,还要美起来。”福建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说,福建将确保各类迹地及时更新,森林面积不减少,覆盖率不降低的同时,坚持山上山下、城市乡村、山区沿海、绿化美化统筹推进。2019年福建计划完成590万亩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任务,进一步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林木良种和乡土阔叶树种苗木供应,强化森林抚育、封育,优化树种与林分结构,让福建之绿有数量,更有质量。

八闽绿起来美起来

“我们坚持山上山下、城市乡村、山区沿海、绿化美化统筹推进,组织实施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绿化美化工程。”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描绘了一幅生态与民生互馈的绿色图景:至2022年,建成森林城市(含重点城镇)100个,打造森林村庄1000个;提升改造100个森林公园,修建1000公里森林步道;建成珍贵树种造林示范区100个,建设沿江、沿路、沿海、环城“三沿一环”森林质量提升景观带1000公里,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康养的新去处,让民众更好地共享林业生态福祉。

植绿一马当先,护绿行稳致远。2019年,福建省将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冬春攻坚”行动,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努力实现疫区数量不增加、受灾面积不扩大;继续毫不松懈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宁可抓重、绝不抓漏,宁可十次防空,不可一次放松”;依法强化森林、湿地、草原等林业资源和各类重要自然保护地监管,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的落实;依法治林永远在路上,古树名木保护等相关立法呼之欲出,《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修改正在推进……

八闽大地的绿水青山也孕育出福建的创新力。

2004年开始,一场“从山下到山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激发和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富裕了千万林农,成就了绿水青山。多年来,福建林改不断深化。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助推林业现代化;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有效破解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采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三明“福林贷”、龙岩“惠林卡”等林业金融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国有林场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盈的混合所有制“四共一体”集体林生产经营机制有新突破;森林生态银行被寄予厚望……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林改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背景下,福建林改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分山到户后,如何有效解决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问题;如何解决林农资金需求与贷款难问题,如何放活商品林经营确保林农收益权问题等。“这亟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加以解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真正让改革释放强大的动力,增添发展新动能,更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试验田”长出经济硕果

2016年6月被确立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沿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绘制的路线图,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探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改革答卷:中央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有37项已经形成改革成果,一批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在全国交流推广。

2016年12月22日,在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仪式上,南平市顺昌县国有林场与罗源闽光钢铁公司达成全省首笔林业碳减排量交易。当天,林场推出的首期15.55万吨碳减排量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全部售出,成交金额288.3万元。

“这说明,林业碳汇项目既可促进森林质量提高,还可使林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增收。”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

2016年以来,福建省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把现有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等方式保护起来,化解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三明市森林面积2646万亩,覆盖率76.8%。然而,林改后三明市农民人均分到的林子不足10亩,每户在30亩至50亩,且不是集中连片的。小额林权处置困难,金融部门想贷却不敢贷,广大林农需要贷款却贷不到。

2016年底,三明市林业局与三明农商银行合作,率先推出普惠林业金融新产品“福林贷”。“福林贷”由村委会牵头设立村级林业担保基金,贷款林农按一定比例交缴保证金,由林业合作社为林农提供贷款担保,林农以其同等价值的林业资产作为反担保申请贷款。贷款额度按林农出资担保基金最高10倍放大,最高可获得20万元贷款,一次授信、年限3年。

用市场活水换更多青山绿水,通过在全国率先创新林业金融,目前福建省涉林贷款余额为251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017年8月起,福建在莆田市和闽清县、仙游县、光泽县试点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光泽地处闽赣两省交界,人口仅15万人,但自然资源丰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28万亩、缓冲区有10万亩位于其境内,森林覆盖率78.85%,111条大小溪河交织成网。对于光泽县委书记、县长以及8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而言,生态审计审的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这五大类指标在任期内的变化情况。

光泽县华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黄婷介绍,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后,各级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我们就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好了,才能提升对外的吸引力和承接力,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黄婷说。

2016年7月,福建省入选全国第9个碳汇交易试点省,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20个林业碳汇试点单位之一。

金森林业还专门成立子公司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服务、碳汇监测计量、碳金融服务等,多年积累,让“打包”空气成为金森林业的看家本领。

将乐县位于三明西北部,人口不多,林地不少,林地面积293.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88%,位居三明市前列。因2014—2016年连续三届在百佳深呼吸小城榜排名第一,获评“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近年来,将乐通过实施“深呼吸+”战略,旅游、体育、工业等风生水起,去年底跻身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但空气再好,只能坐等人来。在将乐县委书记刘润宇看来,金森的探索也为将乐如何用好绿水青山提供了新的思路。

去年起,将乐县委县政府将林业碳汇列入八大攻坚项目建设内容,整合全县竹林、林木资源,采取“公司+林农”的模式,尝试首期打包开发20万亩“毛竹林经营碳汇项目”。

“毛竹的竹鞭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而将乐的毛竹资源丰富,相比乔木林,整合起来更便捷。”在范凯看来,林业碳汇市场前景广阔,全省碳排放交易每年有2亿吨的需求量,其中林业碳汇占10%,也就是2000万吨。

对于金森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竹林进行整体“打包”。

为此,将乐探索建立起一套新的收益分成模式。首期项目占全县45.93万亩竹林的近一半,开发成本100万元,均由金森公司作为项目业主承建单位承担,同时,以村为单位与金森公司合作,产生的收益公司得40%,其余的60%利润由村集体分配。

“每个村根据各自的情况,分配方法不同,我们村共有779亩毛竹林加入毛竹林碳汇开发项目,按村集体30%、竹农70%来进行分配。”各布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余火亮说,这一分配模式也将为村集体增加一笔新的收入来源。

“竹农只需提供林权证,并根据指导规范经营即可。”光明镇党委副书记郑友强认为,从长远来看,碳汇项目的开发促进了竹林经营水平的提升,毛竹林带来的收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守着好生态,不能过穷日子。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2018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90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三大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值分别为3572亿元、738亿元、950亿元。与此同时,林下经济方兴未艾,在脱贫攻坚中立下汗马功劳。“我省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从产业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方面入手,重点扶持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个千亿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并把林下经济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舉措。

未来,福建将通过项目带动、龙头带动、品牌带动,以及强化科技创新等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互联网+林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好地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林农福建福建省
那个梦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福建医改新在哪?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