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 人类健康的未来

2019-09-02 21:09水波
绿色中国·B 2019年2期
关键词:泥炭公约气候变化

水波

1月10日清晨,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农场)洋湖办事处三叉港队部分虾稻田里,不少天鹅正落下田间栖息。它们三五成群,时而觅食,时而飞舞,一片欢腾。远处,54岁的农场职工毛建平不捕捉也不驱赶,仔细观察田里的动静。“我们特意留长了稻茬,让这些小家伙们吃个饱!”他的语气仿佛在说自己的孩子。

龙感湖有“候鸟天堂”之称。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几十万只、20多种候鸟到此越冬。毛建平曾很不喜欢这些“不速之客”。

1956年,国营龙感湖农场成立。在漫长的农业“望天收”岁月里,一点闪失,一年到头的劳动成果可能毁于一旦。人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呵护禾苗生长。当时田里的鸟儿同蚂蟥一样多,专门“啃稻子”。人们常放烟花爆竹驱赶候鸟,如同送“瘟神”般。进入2000年,龙感湖管理区农业产业形成气候,建成粮、棉、油、猪、鱼、鸭、蛋、果、蔬八大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其中,纺织、现代化养殖规模和冷冻保鲜容量均居黄冈市第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变化从10年前开始。2009年,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国务院批准。这是湖北省第一家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专家认定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重要中转站,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事实上,当时的龙感湖,因过度生产开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鸟类种类和数量已较从前大大减少。

2014年起,管理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职工及辖区内村民发展“稻虾共作”模式,推广水稻绿色种植与小龙虾科学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渔粮双收,经济与生态双赢。“提高了农场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管理区党委副书记、主任汪国兵如是说。

人们开始期待鸟儿光临。“有鸟来,说明我们的水稻基地实现了真正的生态、高效、绿色生产,求之不得!”毛建平告诉记者,每到收获季,他们特意少割一点稻茬;应季时,再投放玉米粒,为鸟儿多留一些现成的粮食和能够栖息的地方。

从昔日的人鸟夺粮,到现在主动为鸟留粮,龙感湖人與鸟达成和解,把它们当作共荣共生的朋友,实现和谐相处。

这只是千百个湿地保护中的事例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建立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制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湿地调查监测、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等,全面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湿地 被低估的人类朋友

近年来,气温上升、海洋变暖、冰雪消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寻求科学的对策,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才有积极作用。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业开垦,世界上的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湿地公约》首次发表的《全球湿地展望》报告表明,1970-2015短短45年间,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从2000年起每年湿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湿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扭转湿地流失趋势,显得尤为迫切。

2018年,《湿地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泥炭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措施,以更好地借助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力量,来扭转气候变化。

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专家认为,湿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它们在抵御极端天气,缓冲、减少洪涝灾害,缓解干旱,以及吸收、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1年2月2日,苏联、英国和加拿大等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的拉姆萨尔(Ramsar)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17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湿地公约》缔约方。我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

2019年2月2日,第23个世界湿地日将“湿地和气候变化”作为主题,以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以此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湿地专家陈克林说:“了解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先从了解气候变化开始。”

气候变化指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和甲烷为主的温室气体,引发全球气温升高。

2016年4月,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了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应对这一挑战,节能、减排、增汇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湿地是如何实现碳汇的?陈克林进一步解释说: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着根、茎、叶和果实的枯落,堆积在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的湿地中,形成了动植物残存体和水所组成泥炭。由于泥炭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特性,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从而有效固定了植物残存体中的大部分碳。经过千万年的层层积累,最终形成厚度超过30公分的泥炭地。

科学研究表明,距今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消退,森林慢慢生长之后,泥炭开始形成。目前,全球泥炭地占地球陆地面积3%,储存了陆地上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储总量的两倍。“显而易见,以泥炭地为主的湿地是最高效的碳汇,在调节区域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陈克林总结说。

“湿地虽然具有强大的储碳功能,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湿地一旦遭到破坏,被安全封锁在土壤中的碳将被释放到大气中,湿地由碳汇转变成碳排放源,将加剧全球变暖进程。”陈克林发出警示。

保护湿地的中国行动

按照《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简单来说,除了海洋,包含浅海和陆地上的水域都是湿地。

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特别是自2014年起,我国启动了重点省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对分布面积较大的内蒙古、四川等11个省份泥炭沼泽进行碳库调查,目前已完成6个省份调查试点工作。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 》,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计划和行动,转化为具体的保护措施,把“保持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纳入了行动总体目标中。如今,我国已进入从“抢救性保护湿地”到“全面保护湿地”的新征程,从国家到地方,湿地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强。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经历了三次改革。上世纪90年代,在原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设置了临时处室承担湿地保护的国际履约工作。2007年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的牌子,那时湿地办是一个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直到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林草局正式设立湿地管理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成为正式司局。这次机构改革,湿地管理从事业单位变成行政管理单位标志着湿地保护管理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职责。而我国的湿地保护也在这20年中不断推进加强。

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岁月的年轮中,黄河河道的变迁,多年来的人工渠流灌溉,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形成了富庶的引黄灌溉区,也孕育了“七十二连湖”、“塞上江南”的自然环境。域内沟渠纵横,湖泊棋布,稻香四溢,鱼跃鸟鸣,“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是历史上著名的景观。

银川的湿地资源是“生态立市”的优势所在,它支撑着“塞上湖城”的风貌。目前,全市湿地面积5.31万公顷,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沼泽有20个。这里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栖息着239种野生鸟类,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遗鸥、黑鹳、白尾海雕、金雕、小鸨、大鸨、中华秋沙鸭,这里还生长着255种维管植物和31种鱼虾,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近年来,银川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湿地生态有效恢复,湿地自然景观得以重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目前,全市有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鸣翠湖、阅海、黄沙古渡、宝湖、鹤泉湖)、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黄河外滩)、6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

不懈努力之下,银川先后荣获了国际湿地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中国十大新天府”等多个称号。阅海湖、典农河、黄河湿地、鸣翠湖、北塔湖……一个个集生态与人文于一身的水域美景,让银川这座湿地之城,实至名归。

湖南省常德市拥有西洞庭湖、毛里湖等多处重要湿地资源,湿地保护率达70.15%。保护湿地,让城市“绿色生长”,是常德人在200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

在常德,《湿地发展与保护规划》是确保城市在绿色中发展的纲领,按照多规合一、重点保护的原则,常德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等系统规划,让湿地保护与发展有序展开,实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梦境。

在常德,依托设立常德市湿地保护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并以立法的形式出台《常德市湿地保护管理辦法》等12项法律法规,明确湿地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确保绿水青山与城市成长和谐统一。

在常德,湿地保护投入巨大,近年来累计投入390.87亿元,用于湿地修复、保护与监测,并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水环境治理、生态恢复作为湿地保护的主体工作,形成全覆盖的考核体系。

今天的常德,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海绵之城,一座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产业之城,一座生态旅游、文化独特的游娱之城。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常德正向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梦想之城走来。

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与大海交汇处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拥有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是全国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国际重要保护地之一,也是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

湿地是东营的立市之本。多年来,东营始终将湿地保护恢复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常抓不懈。在沿海和荒野地带,建起自然保护区1处、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水源地保护区7处,有力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在城市近郊,建起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8处,为市民休闲提供了良好去处。在城区,构建起“九横十纵”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环城水系,将城区河流、湖泊、水库、公园贯通一体。独具魅力的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成为联系境内海洋与陆地、森林与湖泊、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的桥梁和纽带。

注重科学保护湿地。先后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山东省林科院黄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对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生物多样性、湿地开发利用等开展系统研究,为湿地生态预警与应急防范提供技术支撑。持之以恒的湿地保护管理,有效提高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质量和环境承载力。

猜你喜欢
泥炭公约气候变化
图书借阅公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污泥炭的制备及其在典型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泥炭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主流媒体聚焦泥炭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