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香菜的评价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人认为它拥有令人愉悦的香味,有人却觉得它恶臭无比。香菜的拉丁学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语,据说就借用了当地一种臭虫的名字。东亚人厌恶香菜人群占比高达21%,欧洲和非洲也分别有17%和14%的人表示厌恶这种食材,而在香菜的起源地中东地区,仅仅有3%的人厌恶香菜。对于香菜的爱憎分明或许可以从基因层面上加以解释,科学家发现,香菜厌恶者和普通人相比有一个很重要的基因不同。在人类11号染色体上有一段嗅觉受体基因“OR6A2”,这段基因会参与人体对气味的感觉感知,并对香菜特殊味道的来源—醛类物质特别敏感。在OR6A2上有着两段等位基因的人会更倾向于讨厌香菜,这很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基因变异。这种变异能使人们对醛类物质异常敏感,可以更强烈地感知到这种特殊气味,以至觉得其闻起来像是肥皂。
一般认为,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生物,视觉都会退化。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却发现,部分深海鱼类非但不是“瞎子”,反而视力好得惊人。脊椎动物靠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产生视觉。视锥细胞里的多种视锥蛋白在明亮环境下工作,感知不同波长的光,产生彩色视觉;视杆细胞里通常只有一种视杆蛋白—视紫红质,负责在阴暗环境下工作,产生单色视觉。因此,多数脊椎动物在夜间是色盲。研究人员分析了101种鱼类的基因组,发现有13种硬骨鱼拥有多个视杆蛋白基因。其中银色洞鳍鲷拥有多达38个视杆蛋白基因和两个视锥蛋白基因,这使它成为已知视蛋白基因数量最多的脊椎动物。计算机模拟和对视杆蛋白的功能分析显示,深海鱼类的多个视杆蛋白基因中,每一个都适应特定波长的光,总体上正好覆盖了海洋生物器官自行发光的波长范围,使得深海鱼类能更敏锐地察觉猎物和捕食者,是一种进化优势。
加拿大一项研究发现,人体肠道细菌产生的两种酶可将A型血转化为有“万能血”之称的O型血,这一发现有助扩大血液供给。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类型,人类血型常被分为4种:红细胞上仅有抗原A为A型,仅有抗原B为B型,两者都有为AB型,两者均无为O型。A型血和B型血的人不可相互输血,否则会导致免疫系统对红细胞发起致命攻击,而O型血在紧急情况下可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此前研究发现过可去除红细胞上抗原A的酶,但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此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肠道细菌能够产生两种特殊的酶,只需少量这两种酶,就可实现去除抗原A的效果,使A型血转化为O型血。下一步研究还需确认,是否使用这些细菌酶后红细胞上所有抗原A都被去除,且不会给红细胞带来不良影响。
老虎一身橙色的皮毛在绿色森林背景的衬托下非常显眼,是不是老虎强悍到不屑于像一般动物那样寻求保护色的掩护呢?科学家发现,虽然老虎的颜色在人类看来十分显眼,但计算机模拟显示,在老虎的主要猎物—鹿的眼睛看来,情况截然不同。鹿的眼睛只能吸收蓝光和绿光,类似“红色色盲”,也就是说,老虎被毛的橙色在它们看来其实是绿色的,可以和背景色完美地融为一体。除了橙色的皮毛,老虎黑色的条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拆散”老虎的轮廓,无论观察者拥有哪种色彩视觉,这些条纹都能有效隐藏老虎的形状。那么,为何老虎不直接以绿色作为被毛颜色呢?原因在于,以哺乳动物现有的生化系统,是不可能长出绿色毛发的。目前只有一种已知哺乳动物可以长出绿毛,但是通过“作弊”实现的:有一种树懒身上会长出绿藻,看上去就像长了绿毛一样。
我国科学家成功测定并分析了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古代小麦全基因组。六倍体普通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驯化始于大约1万年前近东的新月沃地,然后向西扩散到欧洲,向东扩散到东亚,但小麦进入中国的传播途径仍不清楚。为探寻小麦传播路径,两支团队克服了古植物中DNA含量极低且降解损伤严重以及古植物DNA研究对实验环境要求高等困难,从距今3800年的单粒小麦种子中成功提取到其基因组DNA,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中国新疆小河和古墓沟墓地出土的7粒古代小麦种子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组装。基因组数据分析和形态学观察都证明出土的小麦为六倍体普通小麦。该研究还提出了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上的直接证据。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鸡的细胞蛋白进行修改,可以有效阻止禽流感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为从源头上阻止禽流感大规模暴发找到了新方法。鸡细胞中有一种被称为ANP32A的特殊蛋白质,在鸡受到禽流感病毒感染期间,病毒会劫持这种蛋白质,用来复制自己。研究人员对鸡细胞的DNA进行编辑,去掉了其中负责产生ANP32A蛋白的一个小片段,从而拿掉了禽流感病毒赖以复制自己的载体。进行过基因编辑的鸡,不会被禽流感病毒感染。此前研究人员曾培育出了转基因鸡,这些鸡在感染禽流感后不会传染给其他的鸡。与转基因鸡不同的是,这种新方法不涉及将新的遗传物质引入鸡的DNA中,而只是对其进行一个小小的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