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DDIE模型是指导教学设计者设计与实施教学的典型活动框架。本文利用ADDIE模型对SPOC教师学习活动的要素及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构建了SPOC教师学习模型。模型的特点主要包含:以受训教师为主体;以学习评价为中心;以具体可测量的描述标示目标与策略;以设计迭代优化课程模型。基于模型开展的活动序列包括:前端分析、設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ADDIE:SPOC;教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3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5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制作与利用微课资源解决自身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成为当前教师学习和工作的常态。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融合了网络平台强大的个性化学习功能和传统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与情感体验,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将SPOC学习模式应用于教师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情境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动教师从“知识取向”的浅层学习向“实践中创造”的深层学习变革。为此,笔者运用ADDIE模型作为教学设计框架,实施“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师培训,探索SPOC教师学习活动的创新流程。
二、基于ADDIE的SPOC教师学习模型
(一)SPOC教师学习模型的构建
ADDIE模型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抽象描述,主要包括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ation实施、Evaluation评估五个环节,是指导教学设计者设计与实施教学的活动框架。参照ADDIE模型的构成要素和系统关系,笔者将SP0C教师学习教学设计模型归纳为:分析阶段(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分析);设计阶段(分解与关联学习目标、选择与微化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过程和策略、设计学习评价流程和标准);开发阶段(选择MOOC理论学习材料、改造校本实践案例资源、自建学习资源);实施阶段(基于自我的浅层学习、基于协作的深层学习、基于实践的知识“再情境化");评价阶段(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专家评价/同侪评价/自我评价、SPOC学习分析技术/访谈与调查)。
(二)基于ADDIE的SPOC教师学习模型的特点
1.以受训教师为主体开发课程模型。以ADDIE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围绕受训教师的主体特征开发SPOC教师学习课程。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和支持受训教师的内在需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满足受训教师的发展为目标;课程活动的设计遵循受训教师的成人学习特征;课程评价的重心在于促进和完善受训教师的学习;社会性互动工具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培训教师、受训教师和同侪教师)建立对话协商的学习关系。
2.以学习评价为中心反馈与调控各环节。ADDIE模型下的SPOC教师学习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师学习的每个环节。通过对受训教师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等全面评价,即时反馈学习数据促进受训教师反思并改进学习、推动培训组织者调控和优化各教学设计环节。
3.以具体可测量的描述标示目标与策略。ADDIE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受训教师达成课程学习终点,这些终点被描述为教学目标。SPOC教师学习需要通过ADDIE教学设计使学习目标成为可能,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对学习目标进行可衡量和具体化的描述,对活动序列和学习策略进行严谨细致的表述。
4.以设计迭代优化课程模型。ADDIE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为确定学习需求、阐明学习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发学习材料、实施与评价学习提供系统化指导。系统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过程的迭代特征,通过系统迭代检验教学环节设计的效度,并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实现SPOC教师学习系统的最优化。
三SPOC教师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一)前端分析
1.学习需求分析。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校级MOOC课程建设,对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悄然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设计和制作微视频以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但当前大部分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满足不了独立设计与制作微课的需求。
2.学习者分析。培训面对的受训教师来自全校多个学科,具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对教学的理解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存在着学科性质上的差异。尽管软件操作水平和对教学的理解存在差距,但平时各教师都会利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料、利用PPT制作课件和讲授专业课程,具备不同层次的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作为成人学习者,受训教师具备明确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具备主动实践、反思、监控和调节自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有助于实践SPOC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协作学习任务。
3.学习内容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是高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必备的能力,所涉内容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分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两部分。理论知识包括微课的概念、分类、流程和教学设计;操作技能包括素材的收集和加工、视频的录制与编辑、教学内容的发布等。
4.学习环境分析。SPOC教师学习环境支持学习开展的虚拟空间或物理场所。虚拟空间是指网络学习环境,包括联通网络的软硬件设备,数字化学习资源、搜索引擎、社交工具等,本研究使用的是超星旗下的“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QQ等社交工具;物理场所是指传统课堂教学具备的各种设备和物理空间。同时在建构学习空间的同时还要营造利于协作、分享和创造的文化氛围。
(二)设计阶段
1.学习内容的分解与关联。以学习目标为基础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与关联,将培训知识碎片化为具体的小知识点,利用概念图工具将知识点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增强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认知,利于受训教师实践自主学习。
2.学习过程和策略的设计。SPOC混合式教师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和内容设计匹配的活动流程,大体分为三类:第一,MOOC平台自主式学习:针对受训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单、单元测试、网络作业。自主学习过程设计需着重考虑知识呈现的螺旋式递增、学习路径的自主性、学习交流的时效性等。第二,实体课堂协作式学习:针对教师实践知识难以传播以及网络学习知识难以深度内化的特点,为受训教师设计协作学习活动,主要环节包括设计实践主题、划分协作小组、组内任务分配、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汇报和评价反馈等,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第三,真实情境的探究式学习:为了实现知识的真实应用和创造性生成,开展真实情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流程包括真实教学任务设计、微课制作、实施教学、专家(同侪)观摩及评价、反思教学、修正教学、迭代教学等。
(三)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作各种学习资源形成符合受训教师认知的课程体系,所需开发的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学习任务单、测试、习题以及教学案例资源等。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传授知识或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常用媒体工具。课件能够承载大量促进受训教师对关键知识理解的富媒体资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遵循如下原则:合理的逻辑结构、简洁美观的界面设计、统一的设计风格、丰富的交互和动画。
2.微视频的拍摄与剪辑。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特点制作理论讲授型、专家访谈型、实践操作型等不同类别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文件,如教学设计方案和相关课件等。
3.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学习任务单是一种帮助受训教师达成学习目标的支架,以任务表格的形式详细罗列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资源、任务和学习结果。学习任务单是受训教师学习任务的载体、活动的支架、任务的资源包、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工具。
4.在线测试与习题制作。针对自主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强化教师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对各种微课制作软件的熟识。利用测试帮助受训教师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调整学习进程。
5.课例资源库的制作。围绕“微课设计与制作”某一主题,制作教学设计方案、拍摄脚本文案、说课稿等文字材料,以及微课视频、制作流程等影像资料,为受训教师的学习提供情境性、实践性、建构性的案例研究资源包。
(四)实施阶段
利用SPOC优质教学资源和学习分析技术,发挥传统课堂个性化指导和协作学习的优势,实现教师对“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深度理解和熟练掌握是开展SPOC教师学习的目标主旨。基于SPOC教师学习的实施包括基于自我的浅层学习、基于协作的深度学习和基于实践的知识“再情境化”三个环节。
1.基于自我的浅层学习。基于SPOC平台发布的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受训教师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制订学习方案、观看教学视频、反复操作练习、完成网络测试。当遇到问题时,受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性交流工具与同侪教师交流讨论,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浅层理解。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掌握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并利用网络对其进行个别化指导。
2.基于协作的深度学习。根据“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项目计划,综合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多个知识点,布置综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受训教师通过组建共同体开展协作学习,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理解。本阶段可分为五个环节。首先,针对网络学习阶段受训教师反映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其次,认领学习任务,组建学习小组,小组内学习任务的分解,开展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复次,展示小组学习成果,通过PPT展示和操作演示对本组的任务完成过程、结果和理念等进行讲解和演示,将内隐于小组内的意会性知识外化为便于理解的显性知识,完成知识的群化、外化、融合和内化。最后,培训专家和同侪教师对任务完成中的问题开展提问、答疑、讨论、演示等活动优化任务流程和技术操作程式,促进受训教师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和重组。最后,将过程性文件上传至网络空间,供本校教师学习和查阅,促进校本学习型组织的发展。
3.基于实践的“知识再情境化”。每位受训教师针对自己所授课程开展设计微课教学方案、收集多媒体素材、录制讲解视频、后期剪辑视频成片、应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等系列活动,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真实应用,拓展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创造与生成。培训专家和同侪教师持续观察每位教师的实践过程,帮助受训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技术阻滞。
(五)评价阶段
SPOC教师学习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追踪受训教师学习过程,分析学习结果,多主体和多维度的评价受训教师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受训教师不同学习阶段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技能的熟练程度、合作互动的能力效度、协作学习贡献指数等,并将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给受训教师,便于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总结性评价通过对受训教师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各阶段受训教师学习的综合水平和效度,为受训教师的学习提供指导,为后续修正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e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
[2]ZehraOzdilek,EdwardRobeck.OperationalPrioritiesofInstructionalDesignersAnalyzedWithintheStepsoftheAddieInstructionalDesignModel0.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09(1):2046-2050.
[3]何克抗.教學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4]周洋.SPOC混合式教师学习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1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