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
[摘要]研究抽样调查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的中小學503名乡村教师。调查结果表明,45.92%的教师希望调离现在学校或离开教师职业,小学教师流动与流失意愿最强烈,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与其流动流失意愿呈现负相关,异地恋或夫妻双方分居、学校管理环境等是主要诱因。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健康发展,应重点关注职称较低的小学老师,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引领发展渠道,提升教师教学领导力,积极促进中小学“去行政化",构建“教师共同治校”制度。
[关键词]汶川;中小学乡村教师;教师流动与流失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2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5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面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发展相对缓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矛盾更加突出。对这一现实的关照为逻辑起点,本研究以教师教育发展为切入口进行探究其中,教师非合理流动与流失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的50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是否原因调离教师职业或者现在学校?探讨老师们为何会做出这种选择?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意见。
一、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现状及满意度调查,第三部分是中小学教师流动与流失的具体意愿调查;第四部分是中小学教师流动与流失影响因素调查,并采用5点式量表,其中“完全符合”(计1分、“比较符合”(计2分)、“不清楚”(计3分、“不太符合”(计4分,“完全不符合”(计5分)。设计完成后,邀请汶川县境内的部分老师进行预填写,信度分析值0.841,科学性尚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后,使用在线问卷系统“问卷星”生成问卷,之后邀请汶川境内威州镇、龙溪乡等12个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填写问卷。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使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综合考虑了每个乡镇的人口数、行政村数、中小学数等因素,组织课题调查组成员到各乡镇向中小学教师推送问卷链接,并现场填写提交。共发出问卷链接505次,回收问卷505份,有效问卷503份,有效问卷率99.6%。被试中,女性(333人)远多于男性(170人),小学教师(323人)多于初中(98人)和高中教师(82人)。之后利用SPSS18.0等量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结论分析
(一)45.92%的中小学教师“一直"或“偶尔”有调离现在学校或离开教师职业想法
被调查的530名中小学教师中,有256人,占比31.02%的被试希望调离现在现在学校、被问及“如果您想调离现在学校,最想去的学校是”时,排名前三维的分别是74人(占比44.85%)选择了离家近的学校,42人(占比25.45%)选择了州外学校、23人(占比13.94%)选择距县城近的乡镇学校,其余选择有县城学校、本乡镇其他学校等。有75人,约占14.91%的被试希望离开教师职业,之后不再从事教师职业,这部分人对“离开教师职业最想从事的职业”的问答,33人(占比44%)选择了“挣钱多的职业”、21人(占比28%)选择了“工作环境好的职业”,其余人选择了离家近的职业、交通方便的职业等等。
由此可知,汶川县中小学乡村教师流动与流失的意愿较为强烈,已达45.92%。有流动意愿的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方向呈现出单向“向城性”趋势,流动较不合理。另外,有流失意愿部分的中小学教师,教师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是导致教师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小学阶段教师的流动与流失意愿最强烈
任教学段与流动流失的意愿分析中,37.11%的小学教师更愿意离开教师职业或调离现在职业,这部分小学教师中初级职称42人(占比44.21%),中级职称33人(占比34.74%),占样本总量地绝大多数。且53.69%的小学教师曾经有过调离学校1次及以上的经历。每周上课时间集中在10-15课时之间,对于所在学校的总体评价呈现介于“比较满意"(占比44.09%)和“一般”(40.86%)之间。
专业技术职称与绩效待遇等挂钩,对处于较低职称的小学教师而言十分不利,这是诱发这个学段教师流动与流失意愿最强烈的诱因之一。加之,这部分老师来到现在学校之前,曾经在其他学校已经有过类似的流动与流失的实践体验,因此,对这部分老师来说,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剩下来的就是基于自身诉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能在是否形成达成度的问题,这是促使这一现象的第二方面的原因。
(三)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与其流动流失意愿呈负相关
本研究中界定教师的教育领导力具体包含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工作实效、职业认同、提升学习等内外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实践所存在及能克服的困难系数一也即“您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到有困难吗”问题,378人(占比37.75%)的被试认为感到困难,这其中有187人(占比49.47%)的被试有流动与流失的意愿。416人(占比82.70%)曾经(深入)学习过”教学理念,仅有181人(占比43.51%)的被试有流动与流失的意愿。在学校的工作时间是工作有效性的标志之一,388人(占比77.14%)在校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或“8-10小时”,这部分被试中仅有33.80%的人希望流动与流失。通过对现在工作单位的评价能够反映其对现在事业的认可度,63.82%的被试对所在学校的总体评价是较为满意的,对应其流动与流失的意愿仅为37.07%。最后,提升学习的各种机会是提高教育领导力的重要途径,411位(占比87.67%)被试所在的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校内教研活动,仅有61人(占比14.84%)“一直有”流动与流失的意愿。同时,226位被试(占比44.93%)所在的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与校外交流学习,也只有33人(占比14.60%)“一直有”流动与流失的意愿。
因此,教师感到教学上遇到困难的频率越低、曾经学习或坚持的教学理念越先进、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间越短、对所在学校的认可度越高以及学校能够提供的校内外提升学习机会越多,教师选择调离现在学校或离开教师职业的意愿就越小。
(四)异地恋或夫妻双方分居、学校管理环境等方面是中小学教师流动与流失的主要因素
按照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的分析框架,赋值约定了均分≤2的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数据分析后得知,依次分别是“干群关系不融洽”“为了解决编制问题“为了安置现有工作”“所在学校缺乏科研氛围“所在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欠缺”“异地恋或夫妻双方分居“所在学校缺乏教学氛围“所在学校领导管理方式不足”等8方面因素。任教学段与“解决编制问题”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23<0.05),其中,小学教师更加会因为编制选择流动与流失(t=-0.0511,SD=3.0424)。同时,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在上述8方面的Pearson相关的检验均为0.000<0.01。
前期进行的因子探索可知,影响中小学教师流动与流失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学校、自身、社会三方面,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聚焦于学校管理、科研、教学等,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家庭关系等,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突出于编制、安置工作政策等。另外,在不同年龄与任教学段间有存在显著差异性。
三、促进中小学乡村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结论分析得知,教师任教学段、教学领导力、异地恋或夫妻双方分居、学校管理环境、社会大环境等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流动与流失的意愿,为促进中小学乡村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重点关注专业技术职称较低的小学阶段老师。由于“后撤点并校时代”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民族地区小学教学点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迫于就业压力引发的“为了安置现有工作”“为了解决编制问题”等诉求,许多年轻教师大量进入小学教师队伍,职称低成了这一群体的“隐形标签”,导致该群体时刻处在“可能被代替”或“有机会就想离开”的主动与被动的矛盾中。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积极打通这部分教师提供职称晋升通道,营造“崇尚能力、能上能下”的评价制度环境,关注年轻老师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给予老师期许和专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其次,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引领发展渠道,提升教师教学领导力。教师教学领导力是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内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领导力提升提供场域及软环境,外因为教师教学领导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文化氛围和激励机制。应该促进各方面有益于教师教学领导力发展的资源与教师自我专业的教育自觉相结合。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困难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反馈机制,促进相关问题及时高效的解决。利用专家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在线学习等形式为教师接受先进教学理念提供平台和机会,倡导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运用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缩短教师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间,减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等风险,加强特色学校文化和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对所在学校的认可度和归属感等整体提升教师教育领导力。
最后,积极促进中小学“去行政化”进程,探究“教师共同治校”的治理模式。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制度,认为“它的组织基础是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议,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是全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梅贻琦更言校长固然重要,“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之人”。对当下由于干群关系、领导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教学和科研氛围等方面容易导致教师流动与流失问题有重要启示。因此,中小学校应该积极探究教师共同治校治理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针对学校教学、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项,赋予教师实质上的决策权、管理权及相应义务,促进中小学校供给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综合化治理结构,大力推荐中小学校务面向全体师生透明公开,强化内外兼顾的民主监督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Z/OL].http://www.jyb.cn/info/jyzck/201506/120150608_625454.html,2015-6-8.
[2]吳晓英,朱德全.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5):71-75,85.
[3]教育专家办学:潍坊中小学校去行政化改革探索[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7):38-39.
[4]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11.
[5]江渝,王小林.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制度的实践与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