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兴亚 何岩峰 周刚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石油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应运而生。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石油工程师是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要,为“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当前,来华留学在教学与管理上存在生源结构复杂、质量不高,跨文化交际障碍突出,留学生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文章在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措施,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石油专业;留学生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1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来华留学生石油工程专业的发展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国家鼓励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覆盖专业日益增多,其中“石油工程”专业也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应运而生。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分布着多个重要能源生产国,如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几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为主的中国石油企业已在海外50多个国家拥有20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
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石油工程”专业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的要求,是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是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要,为能源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当前我国许多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当地企业建立项目开展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诸多差异,遇到了不少问题,专业基础扎实、知华友华的当地石油工程师对于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事半功倍。
二、来华留学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管理现状与问题
当前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一)从教育客体即留学生自身看,主要有生源质量问题、语言问题、文化背景等问题。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的入学考核往往以语言(HSK即汉语言能力水平)为主,留学生本国的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及相关材料为辅,缺乏统一的入学考试和衡量标准,录取的留学生在入学后的知识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有些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偏低,难以达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准,导致在给留学生实际授课过程中不得不降低标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留学生,其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少来华留学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都遭遇到了“文化冲击”,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和自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留學生同学,产生了诸多语言习惯行为认知、文化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交际困难乃至学习困难。
(二)从教育主体即高校来看,存在师资队伍建设、留学生管理机制问题等方面的问题。因为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任课教师和留学生辅导员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必备的专业能力素养外,还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前,很多学校的专职留学生辅导员尚未配备到位,专业教师不具备专业课的双语授课能力;留学生管理机制方面,常见的管理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集中管理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8日常事务等工作,优势在于“特群特对”,针对留学生实现“一条龙"服务,效率较高,问题是在“趋同化"管理要求下,学生对其专业分属的各个学院归属感不强,难以融入学院的各项教学活动;另一种模式,如常州大学尝试“趋同化”管理,实行“校院两级、以院为主、全校联动”的工作机制,由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牵头,以留学生分属的各学院为管理主体,学院和学校各部门(教务处、后勤等)各尽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留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石油工程”专业因其专业特点,也有其个性问题:该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不均,中亚国家占据了极大比例,其语言为本国语和俄语,留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基础教育水平与我国存在差距,学生理科基础偏薄弱,“石油工程”专业又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语言问题及基础薄弱问题导致该专业许多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较多困难。
三、石油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对策浅析
(一)重视语言难关,加强言语习得
汉语习得,对于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尤其是母语/官方语言非英语的留学生(如中亚国家留学生)而言,是来华留学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可谓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学生汉语言教学工作,一方面提升汉语教师“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方面加强相关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文化浸润,搭建跨文化沟通桥梁
当前来华留学生生源组成复杂,分布不均,复杂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留学生与中国师生乃至留学生彼此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甚至有不少上升到交际冲突的案例。就学校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构建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开设“中国文化课”的基础上,要结合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如“汉语角”“文化节”“文化旅行“中国传统节日体验”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搭建跨文化沟通桥梁,增进留学生和中国师生间以及留学生彼此间的了解,增加留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升留学生师资队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意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访学机会。
(三)正视基础教育差距,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
以常州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针对留学生,制订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于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深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社会责任感,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拥有创新创业精神、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较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能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生产运行与管理、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管理与运维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结合,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国际视野的拓宽,既适应于现代化石油工程师的职业素养需要,同时关注“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适应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合作发展的时代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正视留学生与中国本科生之间的基础知识差距,针对专业课所要求的数理化等基础科学,适当增设必要的基础课程,弥补基础知识的差距以适应专业教学。
(四)积极探索创新,健全留学生教学管理机制
培养目标的实现,依靠于规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控制,依靠于有序的行政管理和日常管理。高等学校不管是采用“特殊化”的留学生管理模式,还是探索“趋同化”管理模式,都应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行政管理和日常管理为辅,同时建立健全对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条例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留学生留学中国的体验,提升留学中国的满意度,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优秀的知华友华来华留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中国一带一路网,2015-3-29.
[2]HsiaoChen.“一带一路”能源研究报告(2017)EB/OL].OFweek电力网,2017-5-15.
[3]陈强,王恩林.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实务(来华留学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