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辉
省委机关报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就是驻守在前沿阵地的“突击队员”。只有脚踏实地,报道才能更接地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大局意识,才能讲好市州故事。
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是驻站记者尤为重要的素质。记者长期派驻地方,生活、工作的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最怕出现的情况就是丧失全局观念、缺少全局视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跳出地方看地方。一是及时跟进全省发展趋势.二是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优势、特殊难题。同时,驻站记者不像总部记者那样受战线限制,所在的县市区,都是驻站记者的报道对象,平时采访中“自选动作”又明显多于“规定动作”,这需要记者沉得下去,更要跳得出来。
2018年8月,作为台湾周活动之一,省考古所组织50多名台湾师生来荆门屈家岭考察,这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工作性报道。但我在跟踪采访时,发现一名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大四学生吴映蓁没和同学一起回臺湾.而是留了下来,这让我对这名学生产生好奇。经过多日采访了解到,原来吴映蓁在台湾学习时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次实习更增强她对考古事业的喜爱,她准备申请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并希望能留在内地从事考古工作。我试图站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在台湾去中国化思潮泛滥的背景下,这名台湾女大学的精神值得宣扬,也有新闻性。于是,我以“灿烂的华夏文化让我心有所属——台湾女大学生在鄂的考古情结”为题,写了一篇通讯,很快在湖北日报文化版头条图文并茂刊发,产生较好的反响。
大局是党报记者心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舵,要在工作实践中,反复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大局观。前提是要多学习,比如热点问题的新提法、新思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场合的讲话精神,比如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等。面对目前新的形势和任务,驻站记者要学会站在全局看问题、置身大局想问题,研究党和国家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把新闻报道放在中央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来考量、定位,才能在采访和写作时摆脱眼界的束缚,把握和反映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8年6月,我在钟祥采访时,偶然发现一条新闻线索,一名女老板马莲芳在全国种水稻,而且还赚了钱。我当时就有所触动,当年各地农村都是种水稻赔钱,纷纷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她却把水稻种向全国甚至国外,种水稻是怎样赚大钱的?窍门在哪里?经过深入采访我了解到,马莲芳种水稻和别人不同——种什么?她选用优质原种稻:怎么种?她采用轻资产股份合作制;卖给谁?她采用订单式销售走高端。通过供给侧改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我觉得马莲芳的经验值得推广。随后,我以“钟祥职业农民把优质水稻种向全国,10万亩水稻一年赚7000多万”为题在湖北日报经济版刊发通讯,见报后,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专门作出批示,认为这一经验值得推广,要求襄阳有关部门到钟祥取经。
驻站记者的大局观,虽然体现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但最重要的,仍然是通过自己的稿子转化成“生产力”。写市州精彩故事,不仅仅是驻站记者的态度,更是一个记者的责任。只有怀揣一份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为民解忧的服务意识,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生动活泼的稿子。心离开百姓有多近,稿子就离百姓有多近,这就是心中有杆秤。
以小见大。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因此,想要表现大的新闻主题,应从小处着手。选好一个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的具体。2018年4月,沙洋县就“基层小微权力管理”邀请中省媒体前去采访,主要内容是“一图一册一歌”,防范和遏制“微腐败”,但一则湖北日报此前有过报道,二则面面俱到。初次采访,我感觉无从下手。但在官垱镇苏家套村采访时,村支书徐俊无意中提了一句:以前“公章碗口大,书记腰间挂,村里大小事,靠他一句话。”现在公章也管严实了。我灵机一动,在农村,公章就是村支书的权力象征,公章公管,这一小角度,不是很能体现农村小微权管理的变化吗?于是我调整采访思路,根据新主题重新选取素材,后又单独采访了十里铺镇荷堰村等3个村,从小微权的三资管理、工程管理等18项权力清单中,单独做大怎样进行公章管理。稿件层层递进,从公章谁保管、公章怎么盖、公章盖在哪等三个层面剖析公章公管问题。稿件在湖北日报要闻版刊发后反响较好,湖北日报评论部还专门为此稿配发评论。
推陈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是弘扬主旋律,但不容易写出新意。2018年7月,我在沙洋采访发现,当地宣传部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有了新做法:把核心价值观的资料通过“九久入户”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创造性解决了入户资料谁来送、怎么送、怎么看的问题。“24个字,飞进83万份人户资料——沙洋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人心”的通讯在湖北日报5版头条配评论见报后,引起广泛关注,省委书记蒋超良、省委副书记马国强,以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艳玲均对沙洋“九久入户”的工作以及报道进行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沙洋经验。
脚踩大地,才能仰望星空。基层为驻站记者提供广阔舞台,只有心系群众,胸有大局,才能写出精品,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如何发挥驻站优势,写出地方特色新闻?我理解,驻站记者要做一个敢于与领导交往、善于与采访对象交流、乐于与周围群众交朋友的“社会活动家”。驻站记者要成为“本地通”。一个地方有哪些特点、一个部门在省内同行业中有哪些创新举措,作为驻站记者一定要了解熟知有关情况。
成为了“本地通”,还要成为“政策通”,掌握“下情”的同时要了解“上情”。要学习党委政府的文件,通晓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政策是采写新闻的重要源泉,有时文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挖出新闻点来。比如,沙洋县的玻璃产业变迁,如果不了解沙洋的历史,以及国家对高能耗产业的政策,是没法写稿的。通过深入了解,得知沙洋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背后的波澜壮阔,故事也写得一波三折。还有写屈家岭的乡村振兴,如果不了解屈家岭厚重的5000年农耕文化,放置在中国农谷核心区的大背景下,稿子有可能就没有深度。
社交活动是驻站记者了解社情民意、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知识积累、人脉拓展和灵感进发的过程。作为一名驻站記者,与当地党政部门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要积极主动加强和驻地的沟通交流,学会与驻地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人广交朋友,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活动家,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多方面接触、了解各种情况,要有一批能够无话不谈、乐意提供各种信息的朋友,只有掌握纯熟的社交手段和社交艺术,才能在采写时得到多方支持。我们曾经写过不少基层的人物和故事,和村支书、村民以及种植户交朋友,很多线索都是当地朋友提供的,如屈家岭上半年鲜桃滞销,但桃胶产业发展初现端倪,我们及时把握这一新变化,迅速成稿。还有当地萝卜种植大户不靠政府补贴,自掏腰包55万买进口拔萝卜机器,这条好新闻线索也是屈家岭村民提供的。
当好活动家,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吸纳当地民俗、语言,挖掘有“土味”的标题、语言。语言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属于形式的范畴,但它对新闻报道的优劣却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新闻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同样有自己的语言。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生动、大众化、口语化,收集有“土味”的语言对写活新闻报道大有裨益,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出新鲜感。
热爱泥土的种子,才能生根开花;扎根沃土的树苗,才会枝繁叶茂。大局根植于基层。要把握大局,就得深入一线采访,得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研究。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长期在基层工作,身在基层的“活水”之中,离实际、离生活、离群众最近,捕捉到“活鱼”的几率最高。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才能写出更多活生生的、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2018年8月,中国邮政《大雁》特种邮票在沙洋县高阳镇首发,这本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但通讯员一句话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现在黄荡湖的大雁全国有名”,我追根溯源,原来是因为黄荡湖的生态变好了,才每年吸引2万多只大雁在此栖息。然而,采访之路不平坦。我们连续往高阳镇跑了3天,道路崎岖,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更难的是,湖区村民分散,采访了一家后要走10多里路去另外一家。苦尽甘来,后来“大风起兮雁南飞,雁南飞兮黄荡湖”的报道见报后,在当地更形成一股保护珍稀鸟类的氛围。
实践证明,基层是新闻的富矿。2018年9月,在钟祥采访国内精制棉纤维素领跑者——金汉江公司时,当时企业负责人谈到如何投巨资治理废水废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我提出到现场看看。但负责人表示为难,我们以为他提供的内容不实,不敢让记者看。该负责人说,是因为废水库太臭,还没有一个记者去看过。我坚持到了现场,果然刺激性气味严重,但我们仍然待了半小时,并仔细查看了废水最后达标的指标数据。从新闻采写过程来看,记者应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的优势,多深入现场和一线。在报道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展现细节,突出现场感。
我理解,只有走进基层“接地气”,能够延伸新闻触角,让采访对象、普通百姓与你没有距离感,把你当成自家人,跟你说心里话。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一名记者,只有不辞辛劳沉下去,通过基层的艰苦历练,才能养成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本领。只有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实践、接地气的报道,才能血肉丰满、鲜活而有生命力。
(湖北日报区域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