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霞
4月底,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2019年湖北省“新春走基层”活动增强“四力”优秀作品名单公布。自2019年1月19日起,我省主流媒体精心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期间,新闻工作者不辞劳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录、刊播各类稿件600多篇。其中,一些稿件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推荐,获网友点赞;有的稿件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专栏,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纵观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在常规报道中也可以生成出不平凡的、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这个不平凡正是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意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因而得到了极大增强。
“新春走基层”是新闻战线的一个品牌活动,已持续开展了8年。在常规性主题报道中发掘提炼精彩故事,就要到艰苦的地方、到不为常人所知的平凡岗位。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省新闻工作者上高山、下隧道,深入偏远乡村、奔赴岗位一线、随访贫困群众,写出了不少生动鲜活的报道。为了写《高山哨所的守望》这篇报道,湖北卫视记者来到海拔3105.4米,被誉为华中第一哨的神农顶瞭望哨,和守望者一起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中巡山、过春节。34年来,瞭望哨上的哨兵们,从未间断对90万亩自然生态区的观察和守护。亲历现场,有了真切感受的记者写道:“家人的理解、支持,是历届‘守望者的定心丸”“他说哨不能没人守,那我就先守守,而这一‘守守,就守了5年”。同事们评价,这样的文字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湖北经视记者采制融媒体报道《输电线路因覆冰断线记者零下5度随行抢修》,跟随武汉市供电部门的抢修工人,在海拔800米的山中跋涉,体验冰冻条件下的抢修艰辛。由于山上全部结冰,记者在抢修人员指导下,用干毛巾把鞋系住,徒步近三个小时到达抢修点。记者目睹了供电抢修人员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肩挑背扛徒手运送抢修物资,他们用网络直播、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完成了这篇报道,展现了一线供电抢修人员不为人知的工作场景和不畏艰难的敬业态度。
脚力是生动报道的基础。好的新闻题材,往往需要记者冲锋向前、不畏艰难,用“脚力”丈量现场。只有脚踏实地,深入一线,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故事,进而产生真情实感,首先感动作者,然后感动读者。
报道是否精彩,记者的视角至为关键。同样是“新春走基层”报道,有的记者常写常出新意,有的则不然,其差别正在于眼力的不同。要想作品出彩,记者必须察人所未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中,都有记者写火车站工作人员节假日坚守岗位的稿件,而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湖北广电记者采写的火车站站台工作人员如何“见缝插针”吃午饭的稿件巧妙生动,让人过目不忘。记者真实记录了春运站台上的一顿午餐是如何做、如何送、如何吃的。记者用数字说话:“11点26分时,郑州开往福州的D298次列车也进站了,小孙继续接车、维护秩序。两列车分别于11点半和11点46分发车。趁着间隙,小孙这才赶紧拿起盒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离上一趟车离开,才刚过4分钟,11点50分时,对讲机又传来指令了,D2237次列车即将在12点进站。”这样的描述客观真实、细致生动,把普通铁路员工的春运日常作了细致展现。春运报道常有,但眼光投射春运中的普通铁路员工,且在平常中发现精彩的报道不常有。
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来自于训练,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做“有心人”,有意识地提升思想力和发现力,才能见人之所未见,于平淡之中见惊奇。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思想高度决定报道的深度。新闻作品要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激励人,必须要以脑力,即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作为支撑。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湖北日报策划了一组聚焦90后村支书的报道,具有较强思想深度。这组报道抓住新上任的90后村支书这一特殊群体,记者分别深入石首、荆门、房县等6个较偏远的乡村采访。稿件《年轻支书忙前忙后帮忙跑销售,贷款终于还上了——养猪大户转哭为笑》聚焦产业脱贫中的资金问题;《要让村民有满满的获得感》展现乡村振兴中生态修复及乡风民风建设;特别是《盼了10年,这块预留地终于要开发了,新滩口村陕马加鞭——60天内,保证腾地到位》这篇稿件,记者贴身跟随洪湖新滩镇村支书程云走访,直面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征地难题。报道用“对话式”表现手法,再现村支书召开村委会请村民议事、到镇国土资源所了解审批进度、再到村民家听取意见的场景。作者笔法朴实,稿件凸显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具体难题,体现出要依靠基层党员干部、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切实保障村民利益的主题,现实针对性强。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国之大事,向偏远地聚焦,采访年轻带头人,策划意识强;贴身采访,在征地难题上做文章,体现了作者的把握能力。直面群众生活中的焦点难点,是锻炼脑力的好方法。勤于思考和挖掘,思想的敏锐性和开阔性就能在一次次采访中增强,才可能写出给人启迪的作品。
笔力,也就是记者的笔头功夫,直接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稿件《杜诚诚: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用朴实的文风和细腻的镜头,报道武汉青山区蒋家墩社区盲人电影院的负责人杜诚诚,为爱传统戏曲的盲人朋友“讲戏”的故事。“三位老师的表态,像一盆凉水浇在杜诚诚的心上。不能打断就没法解说,这戏要怎么讲?干说不顶用,那就登台体验。这一试还真试出了感觉。”“两点半钟,演出开了锣。第一次讲戏的杜诚诚,显得很紧张,一段折子戏唱完,本来提前准备好的讲解内容,却始终没能说出口。”记者们用极具现场感的声音和画面,饱含深情的语言,朴实的文风,强化了报道的感染力。这篇作品被“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推介,引发网友的热情留言,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短视频《“动车医生”别样的刷夜姿势,大写的服!》精心提炼稿件标题,将动车检修工称为“动车医生”,将其深夜马不停蹄的检修工作描述为“刷夜”,表达生动活泼,抓人眼球,自然引发观众的阅读兴趣,这篇稿件3天内全网点击突破50万。
可以看到,笔力是决定作品能否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一环。新闻工作者要知识广博,充分积累,练就强劲的笔力,把报道用符合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在纷繁的信息中被读者“看见”。
“四力”意识,是新闻记者应有的功力.也是新闻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自我磨炼,走得更遠、看得更准、想得更深、写得更精彩,才能生产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