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帅
[摘要]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已到关键阶段,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亟待解决。实施精准扶贫,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对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发展经济学;金融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28个贫困县已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2.5亿,中国为全世界脱贫做出的贡献超70%,这场扶贫攻坚战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调研后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举措,提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关于现状的简单梳理与评述
面对农村仍有5500万贫困人口的严峻形势,我国从2015年起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提出创新扶贫的方略。2017年12月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成就,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2018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和总要求,即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以及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精准扶贫是关键。贫困的成因复杂,归根结底是人对资源的占有决定了资源的存量,其次是后期禀赋“教育程度”机遇等决定了收入的增量。精准扶贫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最佳最高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余慧,2017)。尤其在经济新常态的推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下,扶贫工作的要求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消费需求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经济发展动力也向传统增长点转变,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仗绝非一时一日之功,紧抓不放、持久用力才能见成效。
基层扶贫人员多在电脑前操作,整理“扶贫数据”、汇总“扶贫资料”,扶贫应该多走访深入了解症结所在,为贫困户出谋划策。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模式来看,综合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显著降低;从市场竞争特征来看,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来看,2014年以后,它逐渐转向以质量为基础的差异化竞争;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由过去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到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空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迅速扩大,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趋势变化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更高级阶段,更复杂的劳动分工和更合理的结构发展。
2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面临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减少问题,同时再寻求突破口,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控经济、对症下药促发展。
2.1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与“精准”相对应的是“粗放”,精准扶贫就是指不同区域环境和不同贫困农户,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一系列帮扶模式。从国家的实际出发,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面对的利弊条件,提出摆脱困境和促进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我国现在的贫困户是省级自上而下分配的,可能出现有些地区名额受限真正贫困户没法被扶贫的情况,而有些地区困难群众相对较少造成名额不满,让扶贫资金难以划分。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他们在外可能赚到钱也可能消耗劳动力但依然贫困,具体收支情况难以核实;贫困户筛选机制也是先由个人申请,再由村民小组推选,最后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这就存在有人依靠人际关系被推选出,贫困地区底难以摸清。
人力资源稀缺、技术落后等非收入性问题突出,新型城镇化基础薄弱。本地优秀人才外迁,外来人员不肯迁入。贫困户中存在因病致贫无法脱贫的人,也有长期无所事事形成懒惰心理不愿脱贫的人,农村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一直处于生活困境里,即使脱贫也只能在贫困线边缘挣扎。
资金不到位,缺口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我国扶贫工作又进入深水区,对资金的需求必然加大,可能面临资金供求不足的問题,有些地区资金落实情况也跟紧。
2.2 贫困产生的原因
随着扶贫开发事业的纵向深推进,很多问题逐步凸显,我们要直面问题洞悉背后逻辑,以便将来指导开展下一步工作时更有针对性,实现稳定脱贫。深入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2.2.1 外部环境。贫困地区大都交通闭塞、缺乏足够生产力,消费增长潜力不大。因此,企业不愿在贫困地区落户办厂。
2.2.2 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农民对市场经济了解不清,对市场运行机制了解较少,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
2.2.3 我国缺乏产业化经验,农民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都显薄弱。农村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建设速度下降,工作不到位、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整合不到位的情况。
3 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对策
面对困境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涌现的很多观念和方法实属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要坚定地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我们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做到高素质和高质量之间相辅相成、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相互支持,才能真正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
3.1 提高农村人口科技文化修养
精神贫瘠远比物质匮乏可怕,人的现实生活,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统一。在农村这片思想文化的阵地上,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很绝望的事。人才落后是导致经济落后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在所有生产资料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会引发人才流失。很多贫困户也因学致贫,无法为子女承担高等教育和生活费用的重担。教育扶贫可以让教育资源稀缺的贫困户子女在起点上更加公平,同时人才引进计划也亟待实施,聚各方才俊之力,齐心为农村这片土地做贡献。
3.2 加强基层干部和村民小组的学习培训
我们绝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这不是一次性的战役,也不是局部的战役,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扶贫部门狠抓责任落实、干部培养和督查考核,更需要帮助穷人把“扶贫”放在他们手中,记住他们的心,并抵挡在肩上。加强干部培训,树立专业价值理念并掌握工作方法,熟悉相关帮扶措施以便解决问题,提高扶贫工作效率。投入感情的深浅和高度,将决定扶贫的关注力度和深度。心是爱的所在地,因此扶贫政策和资金可以扎根和发展。认真利用形势完善配套措施,共同实现扶贫目标。
4 建立扶贫体系,完善扶贫机制
纸上得来终觉浅,脱贫不是喊口号,要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并改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才能精准实施,何谓精准?即六大扶贫要点——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策略措施到户,因村制宜,扶贫成效。扶贫对象的精准是从需求方面入手,识别哪些人是真正需要被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策略措施到户和因村制宜的精准是从供给方面入手,为需要被扶贫的人们提供各种资源;扶贫成效的精准是对以上五点精准的落实和检验。这六大扶贫要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扶贫体系,从而要求我们对扶贫机制有所改进。
4.1 改进精准识别机制
传统的开发扶贫成效愈减,实践中矛盾凸显,扶贫体制机制亟待改革。能识别贫困户,便于将有限资源合理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每年贫困户的变更也需要细致识别,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增加扶贫成本、浪费资源。在交通相对便捷、通讯相对畅通的地方,人们能更快掌握当地扶贫信息和扶贫情况;而交通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方,人们对信息的感知缺乏敏感度,信息匮乏导致精准识别贫困户的难度加大,对其进行相应帮扶的难度更大。如此看来加大加强信息传播力度也是关键。
4.2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以引智聚力为目标,构建内外协作机制,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发展进程。进行制度建设,首先是完善社会管理已存在的政策和规范,其次要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最后要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所谓社会管理新格局,即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路径,完善参与型、自治型治理结构,对优秀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重视,注重对他们提供完善的培养培育机制。政府对创新性行为要适当进行意识引导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5 其他扶贫对策的路径优化
面对农户底摸不清、方略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对扶贫对象、扶贫资源进行优化,着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使管理更精细,措施更针对,目标更明确。在践行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上有如下几点: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两免一补)、光伏发电等措施。而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的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较少。
5.1 产业扶贫
经济增长需要靠产业带动,每个地区发展情况不同,每家农户的情况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发展战略,给予不同帮扶措施。缺教育和技术,不缺劳动力的可以参与当地企业或帮助工作;缺劳动力的可以将土地包给他人,实行资产入股分红。
5.2 异地搬迁扶贫
一些贫困人口生活在破旧的建筑物中,生态脆弱或生产条件低,应给予重新安置,将这部分贫困人口置于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这将有助于贫困家庭享受更好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在住房有保障的基础上,还需考虑让贫困户有持续的收入,这才是维持稳定的关键方法。
5.3 金融扶贫
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旨在增强金融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在政府引导下,农村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流程、提供财政补贴和利息,这些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收入,贫困户将更多资金用于投资、储蓄,形成循环利用扩大生产,称作金融扶贫乘数效应。
在减轻金融扶贫方面可以采取更多措施或项目,譬如信贷扶贫。信贷扶贫的特殊性主要是贫困家庭的还款能力较弱,增加了扶贫成本;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无法提供细化服务。那么政府可以提供哪些帮助改进这项措施?首先,政府要明白自身在扶贫中的权限,承认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相对低风险的金融服务,适当弥补市场失灵;其次,在准确识别贫困户后,要及时整合和分享信息,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产品,提高贴合度。
6 结论
扶贫开发是百年奋斗目标中最艰巨的任务。经济发展离不开理论基础,不同的理论将指導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学、贫困经济学和现代农业经济学是理论支撑。我们要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高举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的两面旗帜,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走更高效、更协调、更公平的发展道路。用知识做武装,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谋福祉提供扎实有力的奠基,推动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百年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川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174.
[2] 李春明.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5(11):5-8.
[3] 张领祎.浅谈经济学视角下的精准扶贫[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8):27-29.
[4] 梁瑞顺,周玉玺.农村精准扶贫实施机制解析[J].学理论,2016(06):12-14.
[5] 季轩民,温焜.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及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05):112-115.
[6] 吴义能,叶永刚,吴凤.我国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6(09):176-178.
[7]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29-37.
[8]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9] 胡鞍钢.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J].中国经贸导刊,2015(33):16.
[10] 冯金华,卢文璟.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J].学术研究,2016(06):86-91+103+177-178.
[11] 孙涌.开展金融精准扶贫[J].中国金融,2015(2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