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润叶
【摘 要】本篇论文主要来写舒曼钢琴套曲《蝴蝶》在三个不同钢琴大师演绎下的不同表现,并欣赏他们各自不同的美感。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这十二首小曲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音乐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大体上类似圆舞曲的风格,整体上表现的是假面舞会的热闹、欢快气氛。有些段落也有轻盈飘动,如同蝴蝶翻飞的形象。每个曲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这首作品也深受演奏家的喜爱,经常出现在各种音乐会上由不同的演奏家来演绎。
【关键词】美学;分析;区别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80-01
这篇论文分析的三个钢琴大师分别是Claudio Arrau、Sviatoslav Richter、Vladimir Ashkenazy。我将从这三位演奏家演绎的同首作品来进行分析,从速度、细节处理、情感、强弱对比等方面来分析他们的不同。
第二首小曲的标题是《巴尔特》,仔细聆听版本三种版本之后,里赫特的弹奏更为浑浊一点前四个小节不清楚,音色较为浑浊,接着转换情绪这点的弹奏较为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大的特点。阿劳在前四个小节也是快速重音处理到第五小节在速度上第一个音有稍微停顿感以增加速度张力在大局上连成句子,中间的小连线也能听得清楚,第五小节跟第九小节在一样的音上形成强弱对比,让人听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做出了谱面上的中强和很弱的对比,句子感更强一些。阿什肯纳齐在前四个小节都是快速较重的移动,但在第五小节就出现了不同,阿什肯纳齐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与前四小节的沉重感形成了对比,更为轻巧,也更加突出了小连线,与此同时大连线的感觉就弱化了许多,整个的句子感就稍显弱不够强烈,音乐走向就没有阿劳那个版本更为突出一点。
第四首小曲更为抒情一点标题是《假面》。首先来说说里赫特的版本,里赫特的演奏在速度上更快一点,触键也更为轻巧一点,更加突出了这首曲子的少女感,同样他把这首曲子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他的第二部分的演奏与第一部分相比更为轻快,但对比弱化了一点因为本身第一部分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他的演奏更有少女感。阿劳的演奏的版本与阿什肯纳齐的版本相似之处还是比较多的,他们都是在第十四、十五小节做了渐慢,然后突出第二部分的轻快感,渐慢之后再接后一部分的演奏给人的听觉更有反差感,这一点这两位演奏家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速度上阿劳和阿什肯纳齐都差不多,但在强弱上阿劳更有三拍子圆舞曲强弱弱的对比,但是少了少女特有的俏皮感。阿什肯纳齐在这个小曲子的演奏上更有少女感,前后部分的对比也更加强烈,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反差很大,情感处理上更为细腻。三位演奏家的版本都很好,如果要选出一个,阿什肯纳齐在这一首小曲的处理上更为细腻一些,同时也充满了少女轻快、活泼的感觉。
第六首小曲的标题是《巴尔特之舞》,开头的音采用突强来给人即将跳舞的紧张之感做出了铺垫,三人在细节处理上也亦有不同。里赫特的开头虽说是强音开头,但他的开头更为果敢,强音更为突出。第八个小节开始弱下来,这时在速度上也慢下来了很多,虽说增强了对比感,但是有点过慢给人有一种拖拉之感,音乐流动忽然之间变得缓慢。同理他的第二十二小节也是处理的过慢,在音乐上流动感不强。再来看看阿劳的版本,开头同样是突强开头与谱面标注没有什么差异,但在第八小节开始弱了下来,但与其他两位演奏家不同,阿劳在这里并没有做渐慢的处理,而是与开头一样的速度进行快且弱,到了第二十二小节也是如此弱且快速进行,没有做慢速的处理,虽说中规中矩铺面也并未标注要渐慢,但给人没有强烈的对比感。阿什肯纳齐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版本,在第八小节,他给了一个rit的处理,但是刚刚好不快也不慢,刚好与前七个小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听觉上让人更加享受。
这首小曲的标题是《交换假面》描述的是在舞蹈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换假面的场景。阿什肯纳齐和阿劳两个的版本在速度上是较为一致的,处理上前八个小节也略微相同,以快慢快的速度进行。但是到了第二部分开始,阿什肯纳齐在第八小节结束停顿的时间过长,然后才接到第九小节,第二部分主旋律开始也是渐弱到渐强来突出主旋律的感觉,但是整体上有一点太慢有点拖拉,细节不够细腻。再来看阿劳的版本,他在第八小节结束后也有一个小的停顿,但是这个停顿的时间刚刚好,不慌不忙刚刚好衔接第九小节,进入主旋律的进行。阿劳的版本同样对于主旋律是漸弱到渐强,渐慢到渐快的处理,到了最高音的降B,他更加突出这个音,在音乐走向上到了高潮部分,他给了这个音在旋律线条的最强音并在这个音出现之前做了一点停顿都是为了突出这个音。这个小曲子在阿劳的版本中更加出彩一些,细节更为细腻,张弛有度。
三位钢琴大师都各自有各自的处理,每一位大师的处理与演奏家在录制这首曲子时的年纪、社会背景、思想有关,演奏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曲子的理解也有不同,此次听到的音频是演奏家在特定的一个时期的处理。我们在欣赏曲子时要从曲子的美学角度出发,听到好听的曲子,我们要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去认真聆听,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