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

2019-09-01 12:04赵文雪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贝多芬

赵文雪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了音乐领域的表现力。本文立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这部作品,对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这首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和声配置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曲式结构;和声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76-01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精神内涵,使旋律充满了思想性。在贝多芬创作的众多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裁是奏鸣曲。他的一生中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创者,是一位承前继后的优秀作曲家,他对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二、《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浅析

(一)作品浅析

这部作品创作于1796-1797年,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其规模大、内容丰富。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已经凸显了他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充满沉思性、质朴、宁静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本首作品的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最缓板,属于三拍子的类型,即3/4拍。《钢琴奏鸣曲》Op.7是贝多芬献给他的学生巴巴拉的,巴巴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钢琴家。因此,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优雅的气质。

(二)曲式结构

《钢琴奏鸣曲》(Op.7 第二乐章)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分为首部、中部、再现部,最后结尾处加入了尾声。其中,首部是1-24小节,中部是25-50小节,再现部是51-73小节,尾声部分是74-90小节。

本首作品的首部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演奏的速度很慢,力度的强弱对比明显,这段音乐材料具有很强的沉思性。其中,A段为1-8小节,调式调性为C大调。B段为9-14小节,可以分为2+2+2,在B乐段的第13-14两小节中,频繁出现的临时变音记号升fa,以及和声配置为重属和弦到属七和弦的进行,即V7/V—V7,可以视为向G大调离调。再现段A为15-24小节,调式调性回归于C大调,和声配置与A段相比发生了变化,连续使用减七和弦以及阻碍终止,使得再现段A扩充为10小节,结束在主和弦上。

本首作品的中部属于插部性中部,也称为展开型中部,但是这部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曲式。在這个乐段中,织体形式较之前发生了改变,由柱式和弦转变为分解和弦。这个乐段引用了新的音乐材料,并且加强了歌唱性。调式调性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第25-28小节为降A大调,29-32小节为f小调,33-34小节为降D大调。第35小节前两拍为降e小调,第三拍为f小调,36-40小节为C大调,这个部分出现的升fa和降la都倾向于sol,而sol为C大调的V级音,暗示乐曲的进行快到再现部。第41小节为降B大调,第42-44小节为c小调。第45-50小节为中部到再现部的连接,采用的是等节奏型的过渡连接。在这首乐曲的中部,即第42-44小节中出现了假再现。假再现具有三个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在原调上再现;第二,不完全再现;第三,后面不远处有真再现。这种假再现的手法模糊了各个乐曲段落之间的界限,增加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性。

本首作品的再现部是对首部的变化再现,调式调性又重新回归到了C大调,与首部相比变化不大,在主旋律后加入了装饰部分。最后在终止处加入了尾声部分,运用了浸入终止的方式。浸入终止指的是在段落之间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浸入终止必定是在多声部结构中放生的,即在前段落音的同时在另一声部重叠新段旋律的起音。这时,前段的终止和弦也就成为后段的开始和弦。在本首作品中,第74小节之后为尾声部分,再现部的结束音,与由中部主题材料写成的尾声重叠起来,形成两个部分之间的浸入关系。

三、和声简析

这部作品首部的和声配置从整体上来看,和声功能为T-D-T,这与整部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有关系。中部从整体上来看,和声功能为T-S-T,音乐由稳定-不稳定-稳定。再现部的后半部分是D-T的进行与布局。在首部第9-14小节中,和声的进行为G大调的V—I—V—I—V—V(C大调),在这部分中,笔者倾向于将它的调式调性归为C大调,但有向G大调离调的感觉和倾向。在第17-19小节中,和声的详细进行为:V—II—II—V—IV—IV—V—V—V—V—VI—VI—V—V—I—V—VII—II,和声功能为S—D—T(S)—D—S,这种和声功能的安排属于阻碍终止。在第20-24小节中,和声的进行为:V—II—II—V—II—II—T—V—V—I—V—T,和声功能为S—T—D—T。

参考文献:

[1]唐菱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的调性布局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6).

[2]刘永良.探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中部的结构特色[J].北方音乐,2014(3).

[3]张佳蕾.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J].北方音乐,2018(2).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