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跟”进来;置身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情境贯彻,让学生“活”起来,在数学情境教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同伴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主题情境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情境创设;助学助教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计富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数学”,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认识=、>和<》是苏教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计数经验,活动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学生数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从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森林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境,邀请小朋友当裁判
(二)谈话引入:小小裁判员们你们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呢?
1.同样多
(1)这么多队伍都想参加比赛,身为小小裁判员的我们,首先要选拔运动员啦!
师:今天的比赛内容是:拔河(出示拔河比赛的图片)
生:我选小兔和小猴队,她们都有4只
师:好的,那我们把小兔队和小猴队请下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兔队有()只,小猴队呢?
生:小兔队有4只,小猴队也是4只。(师日格中板书4)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拿出4个〇表示小兔、4个△表示小猴,要求:想一想,怎么给小兔和小猴排一排队,能让我们清楚的看出来谁多谁少呢?合作摆一摆,再想一想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师:第一只小兔和第一只小猴手拉手,第二只......这样一一手拉手,小兔、小猴都没有剩余(我们数学上称为一一对应)。这样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小兔和小猴同样多。
2.认识=
师:小兔有4只,小猴有4只,我们就说小兔和小猴的只数同样多,我们在数学有一个符号朋友来帮忙,你知道它是谁吗?
生:等于号(等号)
师:其他人同意他的说法吗?
“=”这个符号叫“等号”它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小朋友知道怎么吗?
生:“4等于4”。
3.认识“>”“<”
(1)比多(少)
师:今天的运动会上还有两个队伍,他们也想参加拔河比赛,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一起来判断一下他们是不是符合比赛规则!(小松鼠——小熊)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你打算怎么排?学生用那学具排一排,再次体会一一对应。
(2)认识“>”“<”。
师:这样一一对应排好队,比一比,你有发现什么吗?
生:小松鼠比小熊多。
师: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等号可以?
生:不可以,小松鼠和小熊不一样多。
师:介绍新朋友,猜猜,它叫什么名字?
生:它叫大于号。
师:比一比,那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小熊比小松鼠少(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师: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等号可以吗?大于号呢?
生:“<”
三、案例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并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产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跟”进来
创设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一个有吸引力、有趣的有所获的情境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森林运动会”提供了学生当小裁判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
(二)置身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有种莫名的爱好,因此,从认识“同样多”和“=”开始,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摆一摆,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通过感受并应用“一一对应”,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并逐步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用符号表示。
(三)情境贯彻,让学生“活”起来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低年级学生更是从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尤其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而且用符号表示。其次,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是当前学习的重中之重,在学习“同样多”的基础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根据生活经验,自主探索“多”“少”的概念,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在数学情境教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同伴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主题情境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習习惯和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