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源
摘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于1870年至1873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该画描绘了在伏尔加河畔一组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反映了俄国纤夫苦难的生活,寄托了画家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也艺术地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关键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层人民群众;民主主义革命
1.历史背景
1.1农奴制的废除
画家列宾(1844-1930)出生在乌克兰楚古耶夫镇的一个军人家庭,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十九世纪初,俄国遭遇外敌拿破仑的侵略,内部却遭受沙皇的独裁专制。十九世纪中期,农民无偿地为地主耕种,甚至把他们当作物品来抵押债务,整个国家的底层人民一直被古老的农奴制度所压迫,俄国知识分子们对于俄国的贫困与愚昧感到强烈的不安。俄国沙皇为了缓解国内外的压力,于 1861 年宣布废除了农奴制,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改善,封建专制的剥削仍然横行。在这样动荡的历史环境下,列宾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他被公认为批判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
1.2批判现实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批判现实主义最早是由法国人民发起的,其主导思想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揭露现实生活中丑陋的一面来进行批判。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也传播到了俄国,遭受压迫的俄国人民被深深地影响着,于是他们发动了俄国的民主革命。俄国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发挥着自己的所能,开始在文学,绘画,文艺批评等领域掀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在美术学院中,充满激情的俄国青年们,他们受到当时文学家、评论家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塔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等人的极大影响,在创作上喜欢自由地选择题材,不刻板吹嘘,而是真实地反映当时俄国残酷的统治。因此,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就是在这样充满斗争的环境中蓄势待发。
1.3巡回画派的诞生
19世纪60年代初,克拉姆斯柯依和13位美院的学生退出了美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学院限制学生自由地选择绘画的题材,此后,克拉拇斯柯依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画家们成立了“自由艺术家协会”。随着艺术家们的醒悟,协会的成员越来越多。1870年,克拉拇斯柯依在莫斯科成立了第一个巡回展览协会。巡回展览囊括了俄国近百分之八十的画家作品,作品不像以往传统绘画的题材,而是形成了新的绘画面貌,俄国艺术家们开始注重自己国家本土的艺术发展,俄罗斯绘画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赏析
2.1创作背景
1869年,当时列宾正在彼得堡绘画学院学习,在涅瓦河游玩时,一列参差不齐的队伍,他们沧桑的身影,破旧的衣服深深地触动着列宾。列宾小时候就是在底层生活的环境中长大的,他非常了解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但是纤夫们的生活比他预想的还要凄惨。1870年,列宾与他的同学华西里耶夫一起来到伏尔加河畔写生,但是随之而来的戏剧性的一幕又一次上演了。这一幕又一次戳痛列宾的内心,列宾的创作激情彻底爆发了,随后3年之间,他为了采访纤夫,深入了解纤夫的经历,两次来到伏尔加河畔进行考察,并进行了大量的写生。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终于完成了。
2.2绘画的主题
列宾在画中描绘了在炎热的气候下,11位饱经沧桑的纤夫他们手握着绳索艰难地前进在伏尔加河畔上,他们在卑微的底层生活中相互依存,磨练成了一支坚韧不拔的团队。浅灰色的天空并没有那么的昏暗,画面整体让人觉得广阔无边,这样背景的效果让人感到凄凉,窘迫,真实地反映了纤夫们的心理感受,也与画家的心情相互呼应,从而烘托了这幅画的主旨,真实感。画中人物形象刻画的真实又深刻,进一步说是一个民族遭受悲惨命运的象征。
2.3题材的超越
伏尔加河称作是俄罗斯的母亲河,也是列宾经常写生的地方,这条河就像是一幅生活画卷,各式各样的人们生活在此,依靠着河畔,为此增添了许多色彩,像纤夫这样的人物形象靠人力拉着船上岸,往往由于工作的需要,锻炼出具有阳刚之气富有线条感,毅力强劲的形像,往往会是许多画家所追捧的题材。然而列宾在选题这方面独树一帜,具有对生活独特的见解,突破往常的形式范畴。
2.4构图造景之精
列宾精湛的构图,首先是沙滩的地形与河湾的巧妙结合,更能突显这11位纤夫们如雕塑般扎实地矗立在画面底层,视觉上整体显的很扁,导致人物在画面中有很强的压抑感,由于精湛巧妙的构图,在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中却让人有一种浩气凛然的气场。
在这个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很容易使人们的焦点集中在11位饱经风霜的纤夫身上,严谨的人物塑造与周围环境的处理,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那股燥热气流充斥着周围,柔软的沙滩上留下他们沉重的脚印。细节的处理也是让人叹为观止,远处货船桅杆上的迎风飘扬的旗帜更能突显出纤夫们逆风拉船的艰辛与窘迫的景象。列宾对背景的处理也是独特的,空旷的空间显得那么真实合理,迷蒙的天空也不让人觉得黯淡无光。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纤夫们身上显现出的凄凉,悲苦的感受直击我们的心灵,这也是画家为我们营造的最基本的情景。然人感到悲愤与同情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看到全部,纤夫们脚下踩着的金色的沙滩被转折的河流起伏成为一座坚实的底座,11位纤夫如同雕塑般矗立在上面,显得雄伟恢弘。
2.5人物刻画体现出的民族性
最前面那位老年纤夫的眼中,我们看不到一丝屈服,尽管他年迈沧桑的身影我们却感受到顽强不屈的毅力,宏伟的胸怀正在承受着苦难的磨练。同样的动作和神情还体现在另外九位纤夫身上。巡回画派的主旨主要是艺术要体现出民族性,克拉姆斯科伊在《俄罗斯艺术之命运》中曾这样说过:“我认为艺术不可能是别样的,它只能是民族的。”可以说,在这十位中老年纤夫身上,那种对待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最能体现俄罗斯民族性。还有一位俄罗斯哲人曾说过:如果路上有一片积水,俄罗斯人不会绕过去,而是会踏过去。不顾一切牺牲,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幅作品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传达出的俄罗斯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是托尔斯泰用整部《战争与和平》来表现的。上面只是第二层意义,哪位主动挣脱绳索的少年,为何要摆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为何别人的衣服都是暗色的只有他的衣服颜色鲜明,为何别人脸上呈现出阴影而他的脸上却是充满阳光?他又为何要深情地瞭望着远方?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说明29岁的列宾这时的他激情澎湃,青春昂揚,希望人民摆脱困境,得到应有的权利。在画家眼中,也是在底层人民的眼中,这正是把少年比作推翻沙皇的统治,赢得平等自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