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花,枯萎在花苞里

2019-08-31 05:33Zero601
航空知识 2019年3期
关键词:盟军喷气德国

Zero601

日军地勤人员正在检查“橘花”搭载的ne—20喷气发动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之际,喷气式战机开始登上云端的战场。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 262、英国的格洛斯特“流星”等喷气式战机的先驱者们以自己的出现预示著,全新的时代到来了。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日本军队为了挽回败局,将逆转的希望寄托在了喷气式战机上,这便是日本在二战中研制成功的唯一一种喷气式战机:“橘花”诞生的契机。

引进德国技术的努力

1943年1月,日本与德国正式签署《德日经济条约》,日德两国同意在互换原材料、军事设备、制成品、技术援助以及技术图纸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在条约签署后,德国向日本提供了包括Fw 190、Me 410在内的诸多军用航空器的样品和资料,其中日方最为看重的,便是德国的喷气航空发动机技术。

1944年初,德国空军高层首次向日本驻柏林武官展示了他们当时还高度保密的喷气战斗机——梅塞施密特Me 262及其他各式喷气式作战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一直将德国看作技术大国的日本军官自然对盟友研制的新式航空兵器十分感兴趣。日本人在战争后期发现,自己装备的各式战机所使用的活塞发动机,高空飞行性能十分低劣,再加上随着制海权的进一步丧失,从原本重要的燃料产地——东南亚地区运输燃料回国日益困难,作战飞机很多时候只能使用低质量的航空燃油和润滑油。而既拥有良好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又能使用质量相对差一些的燃料的喷气式发动机恰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很快,在日本国内的指示下,日本驻柏林武官代表日本政府向德方提交了一份正式的官方请求,希望能让德方将航空喷气发动机技术提供给日方。同年3月,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决定向日本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经过进一步磋商,德方同意为日方培训使用和维护喷气发动机的技术人员,同时还同意日方购买Me 163和Me 262的生产许可证,以及容克斯尤莫004和BMW 003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生产许可,并提供了Me 262的所有试飞数据和生产技术资料。

柳输送

二战期间,日本与德国交流技术、资料、物品的秘密海下通道。由潜艇完成。柳输送共进行了5次,其中有3次完成了由日本向德国的西行,且仅有1次返回了日本。 ① 1942年6月,I-30离开日本,于1942年8月到达洛里昂。当月离开法国,携带雷达、潜艇设备和恩尼格玛编码机等德国军事技术,于10月抵达新加坡,但在离开港口前被击沉。

②1943年6月,I-8离开日本,带着一支由48名男子组成的备用船员,并在新加坡收集了一批锡、橡胶和奎宁。任务是带回一艘德国U-U-1224IX级潜艇,10月离开布雷斯特,经过30,000英里的往返航程,于12月抵达日本吴市。

③1943年9月,I-34离开新加坡,但被英国金牛座潜艇在马六甲海峡截获、击沉。

④1943年12月,I-29离开新加坡,1944年3月抵达比斯开湾,虽遭到盟军飞机的猛烈攻击,但也安全抵达。4月携带火箭发动机、喷气动力的Me 262和火箭动力的Me 163离开洛里昂,7月抵达新加坡,但在返回日本途中被击沉。

⑤1944年3月,I-52离开日本领土,裁有一批研究德国防空技术的技术人员。6月23日在佛得角群岛附近遭到美国博格舰袭击并沉没。据信,她本来计划带着氧化铀返回航行,为日本制造辐射装置(所谓的“脏弹”)。

运黑科技的“柳输送”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将这些东西运回日本。由于盟军显而易见的海上优势,当时的德日技术交流,几乎只有一个运输途径,那便是能在海面下隐蔽行动的潜艇部队。日本海军将从德国往日本的运输行动称为“柳输送”,反向航线则被称为“逆柳输送”。德国运往日本的货物主要是新式兵器样品、工业器材、技术资料,运往德国的则是德方紧缺的生橡胶、锡、钨、奎宁等。

日本战败后,在中岛公司小泉飞机工厂内等待美军接收的“橘花”3号机。

如今保存在美国乌德沃尔·哈奇中心内的“橘花”机体

但德方很快反映,U艇没有足够的空间能运输Me 262的样机,最多只能运输技术图纸、喷气发动机样品和主要核心机部件。然而,随着盟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日益严密,最终连这些技术图纸都没有运到日本。1945年3月25日,德国的U-234号潜艇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将一架散装的Me 262样机和数名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工程师送往日本,同行的还有两名日本海军的技术军官:永友英夫与庄司元三技术中佐。5月8日得知德国投降后,U-234艇在纽芬兰海域向盟军投降,两名日本军官双双自杀。这也是德国潜艇驶往日本的最后记录。

尽管困难重重,日本人还是得到了一小部分德国喷气发动机技术的资料:1944年4月16日,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罗利安港,日本海军的技术中佐严谷英一携带大量德方提供的喷气发动机技术资料一起搭乘日本海军的伊29号潜水艇,成功突破盟军海上封锁线返回日本。但天意弄人,伊29号抵达新加坡后,严谷中佐为了能够尽快回国,便在新加坡乘飞机先行返回了日本,把主要的图纸资料和技术样品留在了潜艇上,而伊29号则于7月26日在菲律宾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日本人仅仅得到了严谷中佐随身携带回国的一份BMW 003A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大体设计布局图复印件。但单凭这份复印件,正在自研喷气发动机的日本航空工程师们得知了一个重要情报:自己的喷气发动机设计概念与德国极为相似。

“皇国二号兵器”

当时,日本人自己也在对喷气发动机进行研究,并拿出了初步成果:ne-10和ne-12涡轮喷气发动机。但是这两种喷气发动机在技术和可靠性上都还不能达到实际应用要求,推力也十分不理想。看到严谷中佐带回的BMW 003A的技术资料之后,陆海军的航空专家组召开了联合技术研讨会议,最终确定还是按照德国人的思路研发。军方将那点仅存的德国喷气发动机资料发给了当时的主要航空生产企业,让他们自行开始研究试制工作。其中,海军航空技术厂与石川岛重工业公司进行合作,最终开发出了本文的主角——“橘花”喷气攻击机的发动机——ne-20(ネ-20),而中岛飞机公司则与日立公司联合研发ne-230,作为陆军版的Me 262——“火龙”式喷气战斗轰炸机的主要动力。

海军为“橘花”提出的指标是:在高度6000米飞行时,飞行速度需达到365节(约676千米/小时);续航能力要达到300海里(约555千米);武器方面,能挂载500/800干克炸弹一枚,对敌舰进行水平/俯冲轰炸,装备2门五式30毫米机炮,备弹260发(后为减轻重量和简化结构而拆除)。

1944年10月以后,面对一败涂地的战局,日本海军开始组织“神风特攻队”对盟军舰船发起大规模自杀式攻击。其中,搭载火箭发动机的“樱花”人操特攻机因为其极高的飞行速度,被盟军视为重大威胁。但是,樱花需要由笨重迟缓的一式陆上攻击机作为母机挂载发射,盟军往往能在“樱花”发射前将母机击落,导致“樱花”直至日本战败也未能取得较大的战果。

日本海军高层此时发现,“橘花”这种本身飞行速度就极高的飞机,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被盟军击落的命运,进而提升撞击盟军舰船的成功率。于是,日军将“橘花”视为可以扭转战局的“皇国二号兵器”(注:“皇国一号兵器”为中岛公司研制的Ki-115“剑”式特攻飞机),为其在研制过程中大开绿灯,需要的材料和燃料全部优先供应,当时正在推进的大型陆上攻击机“连山”的研制工作也因此停止,为“橘花”让路。在空技厂的技术军官永野治少佐的领导下,空技廠于1945年1月底完成了发动机设计工作,第一台测试机于1945年3月26日进行了首次试运行,推力达到4.66千牛。海军对试运行的结果很满意,正式决定让“橘花”将原定的ne-12B发动机换成ne-20。

与此同时,由中岛公司的大野和男和松山健一两位设计师领导的设计队伍也完成了“橘花”的总体设计工作,1945年6月完成第一架样机试制。由于日本此时已经严重缺乏航空铝材,“橘花”的机身在生产过程中从原定的轻质铝合金改为使用马口铁和锰钢为主的钢板作为替代生产材料,极大增加了全机重量。但“橘花”的机体结构较为简单,生产工时为7500工时,是零式战斗机的一半。

遗憾的是,“橘花”还没开始试飞,就出现了严重问题:在试飞工作正式开始前的7月14日,日军地勤在对发动机进行预热准备和例行测试时,一颗松动的螺母鬼使神差地掉进了其中一台发动机的进气口中。这导致了该发动机中的一个压气机叶片被全部绞成了碎片。由于损坏过于严重无法修理,迫使“橘花”不得不换装一台全新的发动机。

“荣光”11分钟

1945年8月7日,广岛遭到原子弹攻击的第二天,在面朝东京湾的干叶县木更津基地,“橘花”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飞行。由于燃料极度匮乏,试飞使用的燃料是掺有30%的松节油(用松树根炼制的石油代用品)的低劣燃料。海军中佐高冈迪被指定成为了“橘花”的试飞员,在检查完一切正常后,高冈慢慢地将节流阀向前推开,当两台发动机达到了每分钟11000转的转速后,高冈松开了刹车,“橘花”开始缓缓向前滑行起来。在滑行了725米后,“橘花”终于成功升空。首次飞行测试持续了11分钟,试飞十分顺利,这短短的11分钟飞行也成了“橘花”最后的闪光时刻。对试飞成功十分兴奋的军方负责人当即决定对“橘花”进行第二次试飞,然而在8月11日的第二次试飞中,“橘花”因为机腹的火箭助推器安装失误,导致起飞失败,“橘花”原型机损毁。随着4天后日本政府向盟国投降,“橘花”项目也随之停止,无疾而终。

纵观“橘花”的研制历程,缺少喷气飞机设计经验的日本航空设计师们在“橘花”项目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技术力十分有限且原料短缺的情况下,日本设计师们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了“橘花”的研制和试飞工作,虽然飞机性能并不如意,但终究是让日本航空工业在战败前夕象征性地进入了喷气时代。然而,“橘花”终究是日本人为了延续侵略战争而垂死挣扎的产物,其最终也未能参战,原型机成为了美国人的战利品,至今陈列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乌德沃尔·哈奇中心分馆内。如今,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其航空工业发展依然受制于人,也是对其曾经因为侵略战争而风光一时的航空工业的巨大讽刺吧。

责任编辑:武瑾媛

猜你喜欢
盟军喷气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喷气的板车
喷气织机松经机构与后梁配合的应用探讨
喷气的木板车
The United States Set Out to Build a New Generation of Unmanned Drones SR-71
营救『盟军』飞行员脱险记
“二战”中盟军为何没有发动化学战?
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协同盟军作战片断
谈盟军从“逐岛进攻”到“越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