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立勇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宏观经济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又有了令人欣慰长足的进步。由于我国的社会及经济制度性质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区别,所以在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上必然也会有较大差异:我们一方面特别重视宏观上的总体调控和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是鼓励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及差异性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少,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也还存在很多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但这又是我们宏观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故本文主要就此探究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彼此间的协调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02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特色性和差异性。因此,国家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相应管理和鼓励措施,颁布了一些政策用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1]。很多区域的经济都得到惠及,呈现良性调整及保持更好的上升趋势,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有三个,一个区域是珠江三角洲,一个区域是长江三角洲,还有一个区域是京津冀区域,最近,港珠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区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地域经济一般都是以地区为主体的。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出现“行政—经济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行政—经济区”也叫做“产权区域”。对于产权区域来说,它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行政区需要拥有可以支配的自然资源 [2]。在中国,每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的自然資源可以独立支配,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之间自然资源的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
随着各地区实行改革开放,一些地区正朝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这些地区也越来越城镇化,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出现了三个比较典型的工业经济区,第一个工业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个工业经济区是珠江三角洲,第三个工业区是京津冀地区。随着以上三大经济区的不断发展,经济区的规模经济逐渐扩大,而且辐射和带动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人们变得富裕,再让这部分地区和人们带动更多人[3]。对于经济社会来说,它的最终目标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最小化,因此,三大经济区的出现会加速实现经济社会的最终目标。
2.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
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我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很难平衡。前面所提到的三大经济区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也就是聚拢性。尽管三大经济区会带动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三大经济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我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从而使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经济发展不稳定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同时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现象出现。
在我国,经济发展不仅会受到不同区域所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当地人口密度的影响,由于地域的劳动力会有所流失,一般会集中流向东南沿海地区,这让中西部人口波动比较大。人口流动给中西部的某些企业带来了很大挑战,一些工业性质的企业很难招到工人,还有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严重缺少工作人员,导致开工变得异常困难,这些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在短时间内很难调整,这就导致了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优势不再明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会相对缓慢一些。
二、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与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经多次发展演变。
当前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中国政府作出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实行“东西联动”,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东西部地区各自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互相支持,携手共进,才能达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此大背景之下,西部地区随着商品流动、贸易繁荣、居住地迁移、就业牵引、消费市场兴旺、旅游目的地等优势因素的增多,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形成一体化化发展的“大区域经济”将成为必然之势。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我国区域发经济展的现状
我国东西南北方向跨度比较大,由于历史、文化、交通、物源、技术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区域性经济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举例来说,在我国沿海地区有两个地区的优势在于海运,其中一个地区是珠三角地区,另一个地区是长三角地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其它区域要快许多,基础也雄厚很多。而内陆地区相对差了不少,明显以陆运为主的地区经济要远远落后于以海运为主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各个地区也跟随国家的脚步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要缩小与沿海沿江地区的差距,更依赖于依靠国家针对性的倾斜或扶持政策的“外力性因素”。
至今为止,我国重点发展的经济区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以及新提出的港珠澳大湾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地区。例如西北内陆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这些地区有的是老牌的工业基地,也有的地区是老牌农业基地,这些经济地区具有两大特性,“特性之一是历史继承性,特性之二是不可替代性”[4]。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这几个比较典型的经济区域会起到较大的影响及辐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它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我国传统经济的升级换代起到示范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更有利于我国全局经济发展的均衡与稳定。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从狭义的角度,另一个是从广义的角度,前者的主体是我国国内的区域,而后者主体是世界各国,重点分析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举例来说,我国为了赢得和推进与周边各国的自贸区建设,专门举办了多次主场论坛,包括“博鳌论坛”、“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磋商”,重点就是力推“一带一路”的全球性合作及其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因此,在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时,不能够鼠目寸光,而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用发展的眼光找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需要注意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这会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准备阶段,政府的地位及影响力是最高的,政府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不仅可以参与到生产中,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参与较多。政府担当了优化和分配资源太多的责任。与市场经济相比,区域经济的自由度比较低,但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因为区域经济是由国家进行调控的。国家调控下的区域经济具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是可以避免企业恶意竞争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带来的两个典型恶果:其一是资源浪费问题,其二是市场秩序被破坏问题。当这两个问题被避免之后,区域经济会朝向更加平衡的方向进行发展,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机会最小化。但这种计划经济并不完美,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隐患:政府控制下的企业,很可能会违背市场自然规律,这会使企业的自主性丧失,失去了有效自我调控的能力和足够的活力,甚至形成低效率的垄断,从而影响企业发展,最终影响企业链的发展,甚至会破坏市场的平衡性和竞争力。
四、新时代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促进的手段分析
1.强力推进经济与市场手段的运用,使之成为主导手段
经济手段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有两个基础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政府能够自觉依据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第二个条件是政府能够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还需要借助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经济杠杆是指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四个,因素之一是价格,因素之二是税收,因素之三是信贷,因素之四是工具。政府通過经济计划进行调节,常用的经济计划有三个,第一个经济计划是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个经济计划是合理分配资源,第三个经济计划是颁布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举例来说,可以发行国债,也可以调整利率,同时还可以发放贷款等。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经济手段。
2.大力倡导法律手段的普及与保障
在倡导“依法治国”的时代,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常态了。法律手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法律手段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6]。这种手段有以下二个优势,第一,可以维护所有制经济的合法利益,同时还能够维护不同经济组织的合法利益,还可以对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加以维护;第二,可以使不同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经济运行秩序。举例来说,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恶意竞争,这时一般手段很难约束他们的行为,通过法律手段强制管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有利于长期和稳定,其适用面和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3.科学、适度运用行政手段的引导功能,体现出制度的优势
这种手段的实施主体是行政机构,依靠行政机构下达的命令或者是指示亦或是规定进行经济调整,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这种手段具有四大特性,第一大特性是权威性,第二大特性是纵向性,第三大特性是无偿性,第四大特性是速效性。这种手段能够尽量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经济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手段并不能长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客观,并且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地区都能够使用这种手段,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合理使用。
五、国家政府对区域经济的促动与协调职能不可或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有三大优势:第一大优势是,能够将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大优势是具有国家职能的管理机构,第三大优势是将资源更加合理运用。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填补市场经济的漏洞,这种自发行为的市场漏洞主要有三大特性,第一大特性是自发性,第二大特性是盲目性,第三大特性是滞后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市场经济已生俱来的盲目性缺陷,在否定“市场万能论”或“唯市场论”的前提下,国家政府能够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解决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客观困难和能力约束,使地方政府能够快速进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国家政府也就能真正履行好应有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发挥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独特的优越性。
当前,我国追求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下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也必须对宏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是这不能够违背市场规律,更不能“喧宾夺主”替代市场的自由平等竞争成为调控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政府这种调控方式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更加合理地分配生产资源,使区域之间的距离缩小,推动不同区域资源之间的优化,促使国家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想更加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尤其是市场的自发控制以及政府的宏观控制,将这两种调控综合使用,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历史实践证明,这两种调控方式综合使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更加灵活使用,国家经济会更进一步,尽可能降低失业率,同时又能够帮助企业发展,还能够使政府更加主动参与到国家公共事业中来,从而使我国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使我国经济能够逐渐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成熟,但对其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上,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给予大力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落后地区,使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丽,邓桥.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4,(2):12-13.
[2]吕文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5,(17):136-139.
[3]郭春梅.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26):55.
[4]刘思远.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5,(17):137-139.
[5]王开芬.新时代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6)28-29.
[6]张建国.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的思考[J].社会经济协作信息,201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