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度:宝刀不老的散文名家

2019-08-31 06:13陈黎明
三月三 2019年3期
关键词:散文广西

陈黎明

笔者在采访凌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用在广西著名散文家凌渡的身上最适合不过。凌渡的一生,尤其是文学创作之路,既丰富多彩又曲折艰辛,但他遭遇挫折和打击不气馁,面对苦难和非议依然保持平和,而在获得的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也没有忘乎所以、沾沾自喜,他坚守着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贵心态,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辛勤地耕耘多年,用作品来说话,从而成为广西散文界的一代名家。凌渡先后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坡歌》《南方的风》《听狐》《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凌渡卷》《萤火在山地里飞》《闲楼手记》和散文诗集《视线中彩蝶》等书作,以沉甸甸的作品敲开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凌渡曾担任《广西文学》副主编、编审,广西散文创作与研究会(现改名为广西散文学会)第二届会长和第三、第四届名誉会长。他的名字被收录进《壮族百科辞典》《八桂英才谱》《广西大百科全书·当代人物卷》《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新时期散文百家传略》《中国散文百家谭》等书中,堪称广西散文界乃至中国散文界不可忽视的一员猛将。

难忘的乡村生活

凌渡本名凌永庆,壮族,1936年2月出生于广西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他的故乡旧城村大有来头,曾是千年州府、县府所在地,不但是古代相当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而且由于交通十分便利,也是人口众多、商家云集、市集繁华之地。

在那个曾经做过千年州府、县府所在地的乡村里,凌渡度过了他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尚不知稼穑艰辛的他,常常和大人、兄弟姐妹们或者村上的顽童开心地下到溪流、水塘里捉鱼虾、摸田螺,待田螺吐尽秽物后将螺肉做成美食享用;入夏农闲时节,要么津津有味地观看村人热闹异常的斗鸡,要么脱光衣裤扑进清澈的小河里畅游;放牧之余,趁牛儿悠然吃草的间隙,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里比赛抓挂着黄绶带的蟋蟀、肥美的鹌鹑和鹧鸪,忘我地在草地上嬉戏、奔跑;最有趣的莫过于秋天,除了采摘成熟的野果,还可以三三两两地结伴到各家各户的屋檐下寻找野蜂巢,吮吸巢内甜美至极的蜜糖;偶与父母到田间地头劳作,他总被布谷鸟那清脆的呜叫声吸引,以致分心……总之,夕阳下那袅袅的炊烟、弯弯的小道、广阔沃美的田园、清新的空气,以及辛勤劳作的乡邻们,都给了少不更事的他无穷的乐趣。

凌渡的学生时代是在战争中度过的。社会局势不稳定,根本读不成书,他便回家放牛看鸭,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凌渡才开始他正常的读书生涯。他如饥似渴,勤奋读书,课余还接触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中外书刊,令他倍感新鲜。他不但认认真真地阅读这些书,而且认认真真地做读书笔记。语文老师黄可观曾在班上拿着他做的读书笔记,当众夸他读书有方,此子可塑。黄老师还在众老师间评价凌渡,说他勤奋向上,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初中毕业后,凌渡想上高中可惜家里没钱。前途渺茫中,他得知龙州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在招收师范生,不用一分学杂费,还包吃包住。他欣喜若狂,兴冲冲地赶去报名。就这样,在1952年那个炎热多雨的夏季,处于懵懂苦闷状态的少年凌渡成为一名中师生。

曲曲折折的青春岁月

因为生病需要手术被迫休学一年,别人读三年的中专凌渡读了四年,直到1956年才毕业。这年夏末,凌渡学成归来,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师。1959年,从不间断学习的凌渡考上了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命运开启了新的篇章。

当时的中文系设在叠彩山下,读书的环境不错,他和同学们惜时如金,白天晚上都在教室或阅览室里勤学苦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学校想让凌渡留下来做助教,但他想圆自己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早日走上作家之路。他想,在文联可以和那么多的作家打交道、学习,天长日久肯定会写出好东西,所以他选择去文联工作。谁知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安排到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今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个民间文学“庄园”主要是与故纸堆和陈年故事打交道,感觉离他的作家梦远了一些。

风雨飘摇不堪回首

少年时代的凌渡,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继而由爱读发展到爱写。读中学时,他写过诗,投过稿,被《广西文学》的前身《广西文艺》拟留用。当小学老师的那几年,凌渡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当地一個壮族民间机智人物“老登”的传说故事,有40多篇,上了大学后他寄给陆地看。陆地为他做了一些修改后,推荐给《广西文艺》, 《广西文艺》从中选了一些来刊发。尽管凌渡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搜集整理过《老登的故事》等民间文学,并公开发表过,但他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是从读大学时的1962年开始的。那时他写了一篇类似散文的速写稿子在《桂林日报》上刊发。不过,那篇处女作之后他的创作犹如昙花一现,并没有继续下去。

到了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后,凌渡发现这项工作需要经常下乡采风,方便接触原生态生活,能积累生活素材,对写作帮助很大。尽管他知道有“民间文学,拿命来搏”的说法——下乡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要穿村过寨,翻山越岭,很辛苦,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他还是一如既往。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故乡的坡歌》也是广西新时期结集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写的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生活,这同他从事民间文学工作时的积累有关。

当时下乡主要还是支农、宣传中心任务等,或者到东兰县武篆人民公社收集材料搞公社史。公社史最后没搞成,于是他和搭档——当时已经成名的诗人韦其麟爬大山、喝山泉、采杨梅,趁机到几个地方去搜集民间故事,算是做了点专业对口的事情。不久,凌渡又被抽去靖西县搞社教、搞“四清”。“四清”期间和农民的“三同”生活让他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更多素材。

“四清”之后就是风雨飘摇的“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年代,大家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直到1971年10月,凌渡才调到复刊的《广西文艺》做编辑。风华正茂的他本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也想凭着自己的良知和热血干一番事业,可是经历了“文革”的几番波折后却缩手缩脚,老老实实地干着为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

黄金易得,韶华难求。美好的时光和青春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被销蚀,他很苦恼也很无奈,然而徒呼奈何。

抵达孜孜以求的文学彼岸

1976年,党中央拨乱反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秩序很快得到恢复,慢慢走上了正常运转的轨道。获得了新生和自由的凌渡意识到戴在脖子上多年的枷锁被打开了,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他放下工作外的一切,拾起生花妙笔,夜以继日地爬格子,积累多年的素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写就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而且一发不可收,可谓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可以这么说,凌渡真正的文学创作是在“文革”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社会意识在各方面追求多样化,那些束缚他多年的东西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庆祝自己终于摆脱厄运、渡过难关,人到中年的他特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凌渡”的笔名,由此,“凌渡”渐渐地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中。

凌渡是个凡夫俗子,也要为一日三餐操心,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操心,为约稿、编稿操心,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而且几度遭受磨难和打击。但他却不沉沦不消极,而是安贫乐道、乐观向上,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在他大量的作品中少有痛苦的痕迹,少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辞藻,也少有当今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字里行间莫不是尽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抒发自己对亲友的怀念,饱含对生活对未来积极向上的追求,充满温情和正能量。

更难能可贵的,他的文学编辑工作和散文创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认可。远在江苏省的一位读者买到《故乡的坡歌》-书,专程寄到南宁请凌渡题词、盖章后再寄回给他。1988年,他凭借散文集《故乡的坡歌》获得了广西文艺创作的最高荣誉“铜鼓奖”。1994年,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2007年,散文集《南方的风》获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2008年获得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花山奖”。2010年,散文集《听狐》则斩获“中国当代散文奖”。

设在上海图书馆内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精心收藏和管理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使之成为流芳百世、惠泽后人的珍贵文献。其中,包括茅盾、巴金、老舍、夏衍、冰心、萧乾、季羡林等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的珍贵著作手稿。2008年前后,该手稿馆几次专程派人赴桂,收集陆地和凌渡等作家的相关作品,对凌渡进行了访谈、录音、录像,并跟他要了80多张照片回去复制,为他建立个人资料库,由此也可看出凌渡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影响力。

时刻以培养文学青年为己任的凌渡,在编辑工作中一直不忘挖掘、关照那些成长中或者有潜力的作者。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传授给他们,或者精心地修改他们尚显稚嫩的稿子,或者用心地撰写文章在报刊上推介他们的新作,使他们在文学之路上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林宝、韦佐、张冰辉等人就受益匪浅。尤其是林宝,原先只是农场里一名以种植茶叶和柑橙为生的文学青年,文静、腼腆,不善言辞,结识凌渡后得到了他的多方指点,进步非常快,在广西散文界拥有了一席之地,获得过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其事迹还入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书。她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当然是她多年不断努力的结果,但谁敢说其中没有凌渡等文学前辈的苦心栽培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96年,凌渡正式告别工作岗位,步入退休生活。这个时候的他子孙满堂,衣食无忧,按理说是放下一切,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然而他除了偶尔外出观光旅游,每天仍然忙于跟文字打交道,要么继续伏案写作,要么整理旧文待结集出版,雄心犹在的他要趁着这大好时光奋力笔耕,至今80多岁了仍不懈怠。凌渡退休后出了5本书,林林总总近百万字。凌渡认为散文是一种能快捷反映生活和表达作家真情实感的文学形式,而且题材广泛,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丛思想火花,一曲感情波澜,只要有所感所悟,用不太长的时间就可以下笔成文,写景、抒情、明理等都很随意,也符合其本人的性格特点,因而对它情有独钟。多年的文学创作和编辑经历,使凌渡认识到,散文要想发展壮大,一定要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切入人生,作者要有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具体场域都是在广西这块热土,所以凌渡的散文作品生发出更多的南國气息,他的笔触大多是围绕熟悉的乡土、民族和人文来进行。因为这是他从小到大实实在在生活、工作的地方,他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来寻找、挖掘、构建和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他比较倾向和欣赏短而精的散文,并一直在身体力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因公出差还是和家人朋友游山玩水,走到哪里他都要带着一个本子,一有灵感就随手记下来,回到家后再据此构思、创作。

一篇好的散文,应该要有思想,要讲究谋篇布局的艺术,还要有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有思想的散文才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力度。散文既然是文学的一种形式,那么也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艺术品位,这样它才更具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心去点燃别人的心”,才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共鸣。一篇具有形象、生动、优美语言的散文,不仅能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立意寄托,还能大大增强了散文的美感,诱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阅读时获得另一种美的感受。凌渡的散文正是如此:真实、真情、本色,朴素、平淡、自然,拒绝浮艳奢华,却不失清丽,并且充满社会责任感与良知。

凌渡部分出版作品

猜你喜欢
散文广西
壮美广西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