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

2019-08-31 06:09周豪江滨
中国勘察设计 2019年8期
关键词:蒙德里安百老汇色块

■ 周豪 江滨

“未来的人类应该以艺术来铺路,建立新的世界观和创造新生活,经由真实的自然本质,将人类从悲剧的社会中释放出来。”[1]

——蒙德里安(图1)

概 述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是荷兰著名画家,同时也是20世纪著名的几何抽象艺术大师,与凡·杜斯伯格、胡萨等人一起创立了“荷兰风格派”。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出版了大量著作,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新造型主义”。在王受之教授所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荷兰风格派、德国工业联盟和俄国构成主义”一同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来源。

作为一名画家,蒙德里安一生从事了大量艺术活动,同时也对现代主义设计起到了重要影响。20世纪初,蒙德里安受到立体主义画派的影响,在绘画中更多地倾向于用简单的色块和明晰的结构去表达抽象简洁的画面,将原有画面中的色彩转变为黄灰、蓝灰等偏中性色彩,画面中的视觉形象被抽象描绘成视觉符号,从而体现出画面的均衡性和韵律感。1917年10月,他与杜斯伯格等人创立了“风格派”,随后出版发行了《风格》杂志,并在《绘画中的新造型》一文种提出了著名的“新造型主义”思想。“这种新的造型观念将忽略外形的特性,即自然的形式和色彩。相反,它应该找到形式和色彩的抽象特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即使用直线和鲜明的原色……”[2],将事物的本真通过抽象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新造型主义也代表着当时艺术家对未来的一种“乌托邦”思想:追求纯粹的美学观念,渴望拥有更加简洁、纯净的美好世界,而不是充满工业化带来的物欲纵横的利己之心。他在后期的创作中也反映了这种纯粹抽象的美学思想,作品中大量使用“构成”形式,画面中运用简洁的原色色块——红、黄、蓝进行搭配,以及用灰色和白色均匀分布,并用黑色线条进行画面分割,表达出一种“抽象的生活”,代表着自由的设计美学精神。同时,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的思想与现代主义设计关系密切,如里特维尔德设计的“红蓝”椅(图2)、施罗德住宅(图3)等,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色彩的设计上,可以说都是师承于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的美学思想。还有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的立面设计(图4),与蒙德里安的绘画如出一辙。立面上,简洁的几何构图形式与纯色的水泥墙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抽象的形式组合也体现出蒙德里安绘画的独特魅力。

图2 “红蓝”椅

图3 施罗德住宅

图4 朗香教堂立面

图5 《森林》

图6 《灰树》

图7 《防坡堤与海洋》

蒙德里安对未来抽象、纯粹艺术理想的向往,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1898年的油画《村庄景色》、1900年的水彩画《森林》(图5)、1912年的油彩《灰树》(图6)、1915年的油彩《防坡堤与海洋》(图7)、1917年的油彩《色彩构成B》(图8)、1927年的油彩《红与黑的构图》(图9)、1943年的油彩《百老汇爵士乐》等诸多经典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图8 《色彩构成B》

图9 《红与黑的构图》

成长经历

1872年3月7日,蒙德里安出生于荷兰中部小城阿姆尔佛特。蒙德里安的父亲是加尔文新教教派的一员,后来被委派担任小城新教的小学校长。蒙德里安的父亲略通绘画,让年少的蒙德里安对其产生了兴趣,但是对他影响更深的还是他的叔叔——福里茨·蒙德里安,一位职业画家。蒙德里安8岁时,他的父亲被调任位于德国与荷兰中间的城市温特苏黎捷克,担任当地的教会学校校长。他的叔叔经常到学校看望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在这两处闭塞的小城中度过了自己的年少时光,从小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蒙德里安诚实、坚韧、果敢、坚信真理的优良质量。1892年,蒙德里安考取了阿姆斯特丹国立艺术学院,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大城市。在这里,他参加了一些艺术家协会,并将自己的静物画送去参加展览。1909年,可以说是蒙德里安艺术思想转折的一年。他在这一年成为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的一员,“通神论协会”认为“过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是‘表面的真实’而内在的真实被自然的形式所蒙蔽,所以艺术家应当摈弃对短暂现象的描摹而追求本质的东西。”[3]因此,加入“通神论协会”也让蒙德里安在艺术上更加追寻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的表象,蒙德里安的纯粹抽象艺术思想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始萌芽。1911年,他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现代艺术圈”举办的艺术展上参加展览,他在这里感受到了立体主义画派魅力,随后他决定离开阿姆斯特丹前往巴黎,希望能够去探寻现代艺术的气息。在这里,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艺术理论。

1917年,蒙德里安、杜斯伯格等人创立了“风格派”,并创立了《风格》杂志,介绍他们的艺术理论。风格派致力于“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 即纯粹抽象。”[4]1924年,蒙德里安与杜斯伯格在艺术见解上产生了分歧,开始停止为《风格》杂志撰写文章,并独自进行“新造型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他的理论也在这一时期愈渐成熟。1938年,因二战影响,蒙德里安从荷兰来到英国伦敦,后经朋友帮助来到了纽约。纽约的都市生活也让蒙德里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也让他的艺术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在这里,他的作品和思想都得到了新的升华。蒙德里安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潜能,他的作品也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特别是抽象绘画对20世纪的设计师起到了启迪作用。

1944年2月1日,这位充满“梦想”的艺术家在纽约病逝。

艺术思想

蒙德里安似乎是为艺术家而生的,他在绘画方面有着卓越的天分。宗教的家庭环境也造就了他朴实、刚毅、追求信仰的性格。他对艺术的理想追求并不会为时代的发展所束缚,反而一直寻求秩序中的变化,用理性的方式进行自己艺术理想的表达。纵观蒙德里安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作品的变化:从早期对自然的写实风格,到后来并不是一味的模仿,最终运用二维的方式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领悟进行艺术创作与理论表达。无论是色彩还是外形,都回归事物最原始的方式,绘画中的色彩回归到三原色,将物体原有的形式都抽象成为更简洁的直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回到了最和谐的状态,从中追寻秩序中原有的“平衡”,从最为本质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将世界抽象成二维的空间。从艺术表现来看,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录或者说表达世界的美感,更多地是希望表现世界最为纯粹的精神内涵,使艺术更加成为了一种自由的象征,不会受到任何主观存在的影响。

将所有事物抽象成直线

蒙德里安1911年来到巴黎后,看到城市中充满现代意味的建筑作品,也让他备受鼓舞,同时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他所描绘的城市中的建筑和树木,都脱离事物本身的外形,更多地去表现事物的自然特性。如《灰树》和《构成一号·树》中都是将事物原有的表象,抽象成极具节奏感的视觉符号。但是,蒙德里安后来在1914年的作品——《蓝色建筑物的正面》中,已经完全摒弃了对曲线的运用,色彩也都变成黄灰、绿灰等中性色彩。事物形体特征不复存在,纯粹的几何造型从物体本身中脱离出来,突出一种理性严谨的造型方式,更加强调秩序的美感。

线条是画面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不同的线条有助于表达不同的效果。对于蒙德里安来说,线条只是起到一种画面分割的作用,是事物最纯粹的特征。通过简化事物的外形,从而淡化对事物感性的认识,用哲学的思维表达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虽然艺术的美感存在于人为的主观情感之中,但是个体的表达也是一种绝对的程序,不能仅仅依靠主观感觉。在风格派创立之后,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当成是一种对过去的革新,“我们正面临着这个文化的转折点,某一种形式的文化正在终结。决定关系的文化却正在展开。”[5]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线条全部是最简洁的直线,并且只有横向、竖向两种形式互相穿插。在他看来,“形拥有的个性特征越少,艺术的表现就越纯。”[6]画面中,线条不仅脱离了事物本身的形象,同时也代表着世界上普遍的存在关系,或动或静、或抑或扬、或邪恶或友善等,是一种纯粹关系的连贯性表达。

互相垂直的线条,表达了世界中的无限可能。用最为理性的形式表达艺术的普遍精神,在画面分割中用黄金分割追求一种稳定的平衡,同时也允许互相对立关系的存在。因此,互相垂直的线条关系更简单,也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艺术的表达中,直线的运用更是代表了宁静、稳定、平和的性征。这种纯粹抽象的艺术表达,并不受到个人立场的压迫,也让生活变得更加真实。

将所有的色彩转变为三原色

蒙德里安在1917年之后的作品中,转向了“新造型主义”的绘画艺术创作。在“风格派”开始的时候,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红、黄、蓝三原色以及灰色。此时的色彩已经不再存在于个体的情感中,而是用原色色块的组合来表达宇宙中的秩序与平衡。“原色是以这样的方式被表现出来的:它们不再描述自然的东西,而是保留了真实。”[7]其表达的是一种艺术原有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下的色彩并不是随意能够改变的。

蒙德里安将形体原有的颜色简化成三原色,并且将三原色在画面中进行分割,去寻求一种色彩的均衡。“这一切都为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应该追求‘绝对的境界’。”[8]将原色色彩的个性抽象出来,不再是个别情感的体现,而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稳定的精神层面的情感表达,这种纯粹几何的颜色图块,也更能体现永恒性。虽然失去了个体的情感表达,但却能够从个体中解放出来,更具一种抽象、纯粹的美。

艺术作品分析

作品名称:《百老汇爵士乐》(图10)

创作时间:1942年-1943年

作品类型:油画

图10 《百老汇爵士乐》

作品概述

1940年,蒙德里安为了躲避战乱来到纽约,当地艺术界对这位来自荷兰的艺术家十分热情。蒙德里安到纽约后,这里的快节奏以及充满热情的生活状态,仿佛重新唤起了他的“青春”。城市的爵士乐、歌舞厅以及多样化的休闲方式,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一种现代化的都市,让他的艺术创作也极具节奏和韵律。他会偶尔去到节奏欢快的酒吧中听爵士乐,这也为他创作“百老汇爵士乐”埋下伏笔。“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晚年的作品,其中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纽约的都市生活。

作为“新造型主义”的延伸,“百老汇爵士乐”没有延用他之前绘画艺术中用到的“格子”画法,画面分割没有了以前的黑色线条,转而使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线条。画面中充满节奏的彩色线条,更像是纽约都市中夜晚的“霓虹灯”,同时也具备了一份爵士乐的热情。画面中红、黄、蓝、以及灰色色块之间仿佛在随着灯光和音乐舞动,从今天来看,似乎仍然能够感受到都市生活的活力,仿佛能够听到爵士乐的韵律和节奏。

抽象、简洁的平衡

在“百老汇爵士乐”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德里安对形体的简化已经到了极致。“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色彩明亮,节奏感强烈,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精神。”[9]画面中只剩下简单地原色组合,省去了之前用了20多年的黑色分割线。纯色的色块构成点、线、面的元素,不再是对百老汇城市的简单描述,而是保留了整个城市的真实状态。整幅画面就像是对这座不夜城的抽象鸟瞰,水平和垂直的线条构成了城市的街道。点状纯色色块,形成一种富有节奏的动感,像是闪烁的音符,体现出这座城市原有的活力。画面中没有出现写实的城市物象,无论是城市的街道、楼宇还是信号灯,都被抽象成简洁的纯色色块,整幅画面中看不出事物原有的轮廓,但是却又能让观者产生主观情感感受,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百老汇的繁华和热情。

从艺术角度来看,它是在寻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用客观的造型表达出百老汇的都市生活,同时又能唤起人们在这种纯粹造型中的情感共鸣,从而在普遍性的情感中找到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整幅画面的原色构成“有着自然孕育的过程,每一个色块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秩序感”[10]。画面中的每一个色块都似乎变得有生命,每一个色块都拥有自身的价值,都是生活情感的表达。作品从简洁的几何图形中表现出整个世界的精神内涵,避免了个体主观的情感限制,从而不会将人们的精神束缚。

结语

蒙德里安的艺术哲学对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创作都极具启发意义,他对事物本质的追求让后人为之惊叹。在对艺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不断突破自我,希望人类社会中的艺术与生活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在艺术的追求中,我们不应该撇开事物的本质,空谈精神理想。艺术的理想是为了让普通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纯粹与美好,尽管生活中存在林林总总的矛盾,但是也从未想过放弃,仍然在艺术与普通人之间架起桥梁,促进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他的理想是寻求存在着的永恒真理,以表达他对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神秘感知。”[11]蒙德里安的艺术美学也为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方式,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在建筑、产品、平面设计中看到蒙德里安艺术影响的缩影。

世界一直在变化,而且变化得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再谈蒙德里安的艺术史和设计史价值,那就是在许多年之后,我们依然记得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和改变,不仅如此,而且至今或多或少依然可以看到他曾经存在的影子,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依然和我们同在,似乎未曾远离,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审美,启示我们思考艺术、设计的深层含义,乃至哲学,并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本文作者周豪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江滨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蒙德里安百老汇色块
百老汇之星,逐梦前行
用“五点教学法”创作蒙德里安冷抽象绘画的探究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蒙德里安作品五幅[荷兰]
多元游牧
纽约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双轮驱动
带蒙德里安一起回家
带蒙德里安一起回家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
大色块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