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辉,翟桂兰,马雪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辽宁锦州121000
急诊心肺复苏(CPR)是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患者的首要急救任务,可迅速重建呼吸及循环功能,使重要脏器获得再灌注,保护大脑功能[1-2]。高质量的CPR除正确胸外按压外,还应当尽早给予有效的气道开放,以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尽快恢复心跳[3]。既往常规采用的方法是先实施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再给予气管插管,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该方式气道开放效果不确定,易出现漏气、反流误吸等并发症,且气管插管为有创操作,对插管技术的要求较高[4]。喉罩是一种介于面罩和气管插管的人工气道,于1981年由英国医生Brain研制,1988年在临床试用,操作难度小,易于掌握,不易造成声带及气管机械损伤,患者耐受性好[5]。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喉罩人工呼吸支持在急诊科院前急救CPR中的应用效果,初步评估其应用可行性和安全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
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急救CP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CPR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喉罩人工呼吸支持)与对照组(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后再给予气管插管),各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呼吸、心脏骤停诊断标准[6];②大动脉脉搏消失,无自主呼吸。排除标准:①喉罩及气管插管有禁忌者;②恶性肿瘤晚期等终末期患者;③呼吸、心脏骤停时间>10 m in者。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7~67岁,平均(38.83±8.52)岁;病因:心血管疾病13例,脑血管疾病11例,车祸4例,其他不明原因2例;呼吸、心脏骤停至CPR时间(7.28±2.20)min。对照组男18例、女 12例;年龄20~70岁,平均(40.07±9.86)岁;病因:心血管疾病11例,脑血管疾病11例,车祸5例,其他不明原因3例;呼吸、心脏骤停至CPR时间(7.18±2.05)m in。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接受阿托品、肾上腺素等常规抢救药物治疗,在短时间内进行电除颤,并行降温处理保护患者脑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对照组采用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后再给予气管插管:将患者头调整至“鼻吸位”,头偏向一侧去除口腔内异物和分泌物,操作者一只手拇食指呈“C”型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处,其余3指将患者下颌角斜向上提起,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开放气道。另一只手挤压呼吸囊,以潮气量8~10 m L/kg、氧气流量10 L/m in实现肺通气,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待病情稳定30 s后行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喉罩人工呼吸支持:选择合适喉罩(体质量60 kg以下选择3号,体质量60 kg以上选择4号),喉罩插入前先使用润滑剂润湿。患者取仰卧位,清除口腔异物和分泌物,操作者一手固定患者头部,牵引下颌使张口度最大,另一手持喉罩向硬腭正中线沿生理弯曲轻柔放入口腔,罩口方向朝下颌,至遇明显阻力无法向下为止。然后向罩囊内适量充气(3号充气15~20 m L,4号充气25~30 m L),确定喉罩位置,置入压垫,绷带固定,连接呼吸机或呼吸球囊人工通气。
观察组:男、女占比各为26:19;年龄段在49~83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66.21±1.34)岁。
①记录并比较两组CPR相关指标,包括插管所需时间、CPR成功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气道有效开放时间(从开始抢救至气道开放成功)、血氧饱和度(SpO2)上升时间(从开始抢救至SpO2>90%)、瞳孔回缩时间(瞳孔由大变小)。②于CPR前、CPR成功后2、6 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检测pH、SpO2、氧分压(PaO2)。③比较两组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CPR相关指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不同立体林下油用牡丹栽培模式的研究表明,油用牡丹-香椿套种模式牡丹的生长生理状况最佳,定植第4年(林下套种3年)油用牡丹产籽量达191.36 kg/667m2,比油用牡丹单一种植模式增产51.97%,而油用牡丹-碧桃套种和油用牡丹-核桃套种模式则分别比油用牡丹单一种植模式减产58%和94%。因此,综合立体栽培模式下油用牡丹的生长指标及产量表现,初步认为油用牡丹-香椿套种模式在河南地区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观察组插管所需时间、气道有效开放时间、SpO2上升时间及瞳孔回缩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CPR成功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CPR前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CPR前比较,CPR成功后2、6 h对照组pH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CPR前比较,CPR成功后2、6 h对照组SpO2、PaO2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则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观察组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3)。
主要涉及专业知识、技巧以及对特定课程具体要素的理解。在欧洲,所涉及的课程包括中小学各类课程如艺术、经济、数学甚至包括体育等。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是一种CLIL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涉及部分院校尝试把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用英语来讲授。更为普遍的是开设一门冠名为某某英语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多门专业课知识,如航海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课有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管理等。我们认为这些课程的教学也是一种广义的CLIL。
呼吸、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危重症,早期实施CPR,恢复有效通气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关键,直接关系复苏效果和患者预后[7-8]。面罩通气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辅助呼吸方法,但实际应用中发现面罩易受患者体位、脸型及操作者手法等因素影响,导致面部贴合不实进而出现漏气、气体进入胃内,发生腹胀、返流误吸等不良反应,导致低氧血症,甚至窒息[9]。气管插管是危重症患者开放气道的常用方法,效果确切,可通过气管导管有效抽吸清理气道过多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增多导致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气管插管也存在较多缺陷,如操作难度大、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操作不熟练者可导致误入食管、门牙坠落、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反复操作失败甚至可造成“无法插管、无法通气”的困难气道,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影响急救效果[10-11]。因此,寻求一种既能做到有效通气,操作又十分简单安全、刺激性小的气道开放方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表1 CPR相关指标比较(xˉ±s)Tab.1 Com parison of cardiopu lm onary resuscitation-related indicators(M ean±SD)
表2 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xˉ±s)Tab.2 Comparison of b lood gas analysis-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M ean±SD)
表3 两组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Tab.3 Com parison of mortality rate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cases(%)]
1983年Brai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喉罩的论文《喉罩-气道管理的新概念》,累积了约1 000例喉罩的使用经验,并首次在困难气道的患者中应用。1987年,第一代喉罩产品诞生。1990年,喉罩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应用于临床。1996年,喉罩在美国麻醉学会(ASA)困难气道处理中的作用扩展,由“紧急手段”转换为“常规手段”。2016年,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作组制定的《急诊气道管理共识》中指出,遇到喉镜暴露困难、通气困难时,可选择喉罩等声门上气道工具起到桥梁工作辅助通气[12]。与气管插管比较,喉管为盲插,不使用喉镜及肌松剂便可在短时间内置入,还能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13-14]。且喉罩人工呼吸支持操作简单,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而言易学易掌握,安全性高,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也适用于困难气道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优势明显[15]。本研究中观察组插管所需时间、气道有效开放时间、SpO2上升时间及瞳孔回缩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CPR成功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喉罩人工呼吸支持的CPR效果更好,任玉琴等[11]的研究也得出这一结论。与CPR前比较,CPR成功后2、6 h,对照组pH显著升高,SpO2、PaO2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pH无显著差异,SpO2、PaO2显著升高,提示喉罩人工呼吸支持在升高SpO2、PaO2水平同时还能维持pH相对稳定,有效安全地为患者提供充分氧气,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该方式在院前急救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患者嘴唇及舌体位置,避免喉罩卡在牙齿之间;喉罩拔出时,保留适量气体,一并带出咽部分泌物和积血。
综上所述,喉罩人工呼吸支持在急诊科院前急救CPR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提高早期CPR成功率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操作方便简单,对患者心血管刺激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救治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