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谈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

2019-08-30 08:32郭旸坤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肖邦浪漫主义

郭旸坤

【摘要】 肖邦是波兰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被世人喻为“钢琴诗人”,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钢琴展开,拥有丰富的体裁形式和精巧的表现手法。他的艺术创作体现着自身对美的独特感知,一次又一次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对肖邦的钢琴音乐进行一个创作与风格的简要分析。

【关键词】肖邦;美学;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们对于美的感受是伴随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核心问题,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各门类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伴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人们追求自身作为人本身的自由,突出强调自我的价值,浪漫主义精神也就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以康德为首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率先以强调人主观能动性、天才和灵感的哲学思想为浪漫主义注入了精神内涵。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包含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其中,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曲家突破传统音乐的限制,创造出一系列如圆舞曲、狂想曲等不同体裁的音乐,通过和声的色彩性以及音乐中的强弱变换等不同的创作手法,从多个维度与角度全面诠释了个人的主观理想,强烈地抒发了个人的主观情绪。加之从19世纪开始,钢琴这一乐器不断获得改良,最终成为了“乐器之王”,使像肖邦一样极其优秀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次又一次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追求。

一、创作技法之美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肖邦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音乐美的独特感知,而这些独到的理解生动地体现在了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创作作品时外部技巧的运用上。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是人类音乐历史长河里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的作品在不同时代音乐会的曲库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肖邦1810年生于波兰首都,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他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法国人。肖邦自6岁开始学习钢琴,8岁便可以登台演奏,16岁中学毕业后,在华沙音乐学院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继续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830年,由于波兰起义,肖邦移居法国巴黎。在移居途中,他听到起义失败的消息,眼泪混合着笔墨,伴着心中波涛翻滚的怅然,写下了多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此后在巴黎,他结识了音乐家李斯特、门德尔松,文学家大仲马、雨果等众多艺术家。在他27岁时,他遇见了改变了他一生的伴侣——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激发了他的创作源泉,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促使他完成了诸多惊世名作。然而,1846年两人分道扬镳,此后肖邦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并于1849年死于折磨已久的肺结核病。

肖邦的一生大多奉献给了钢琴,他的作品拥有丰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并且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通过黑白琴键,展现了大量感情色彩的矛盾冲突——既有《荷马史诗》般宏伟的英雄色彩,又有《哈姆雷特》般的绝望与深思;既有中世纪骑士式的潇洒,也有情人式的柔情——这些构成了肖邦独特的创作技法之美,也使他的作品像诗一样丰富多彩。而这些感情的抒发,来源于肖邦对技法的独特理解以及大胆创新的使用上。

肖邦创作的外部技巧首先体现在他对于旋律的应用上,这种对于旋律的应用有别于贝多芬用交响式的旋律来扩充发展,肖邦所展现的旋律完全依靠它自身的和声变化、转调移调、节奏变换加上美妙的装饰音来运动发展。在肖邦的创作当中,他通过旋律的变换,创新的赋予民间音乐新的色彩——以民间音乐为基调,加以舞曲或歌曲的旋律来润色。例如,瑪祖卡、波兰舞曲、圆舞曲以及一部分练习曲都是受到了舞曲旋律影响而创作的乐曲;受歌曲影响产生旋律而进行创作的音乐则主要出现在慢的乐曲(或乐章)中。肖邦所创作的旋律往往以有规律的八小节一句的模式反复出现,以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主题,将全篇推向高潮(如第二首《夜曲》,第六首《波兰舞曲》等)。此外,自由运用变化音、半音阶是另一个构成肖邦旋律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中,肖邦运用半音手法丰富和发展主题旋律,使三次出现的主题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和意义。

肖邦创作的外部技巧其次体现在他对于和声的出色运用。他创新大胆地采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模式——以自己出色的控制节奏的能力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转调。此外,他还尤其注重钢琴踏板的使用,对于处理声音的削减与延长细致至极。

总而言之,肖邦卓越的创作技法,化抽象于具体,将他对于音乐美的独特感知以及想象力跃然纸上。

二、民族之美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思维至关重要,而这种灵感思维是基于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成为了肖邦灵感思维的爆发点,从而构成了肖邦音乐当中独特的“民族之美”。

肖邦是波兰举世闻名的钢琴诗人,众所周知,他对于波兰民族的热爱,因此,他将自己的创作与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最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就是由于在远赴西欧的途中听闻华沙革命失败的消息后,内心痛苦万分,有感而作。

有人认为,肖邦的音乐就是波兰的声音。这是由于肖邦玛祖卡体裁的作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玛祖卡是波兰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同时也绝对是肖邦音乐生涯的代名词。它之所以引起人民的广泛热议——一方面玛祖卡作为一种新颖的器乐作品为人们所不熟悉,另一方面玛祖卡总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而玛祖卡体裁作品的创作,也是肖邦的音乐在当时给人一种异域风情的主要原因。

正如《f小调玛祖卡》的结尾部分,在早期的玛祖卡之中,肖邦會通过改变主要主题的最终陈述来缓和结尾的突兀感,但决定主题的反复段落到底应该延长多少这个问题,困扰了肖邦的整个音乐生涯,因而玛祖卡具有一种曲式的模糊美,而这种模糊美也成为了肖邦笔下波兰民族骄傲的凝聚点。

我们通常认为肖邦是民族主义音乐家,但这个“民族主义”显然概念过于宽泛——民族主义包含“文化的”民族主义,以及“政治的”民族主义。“文化的”民族主义主要是指宗教信仰、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等,而“政治的”民族主义在当时则主要是指波兰的主权问题。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化分,肖邦所反映的大多为“文化上”的民族主义,但尽管如此,并不代表肖邦的作品毫不涉及“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肖邦创新地将夜曲、玛祖卡以及宗教音乐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部非传统的作品——正如他的作品《g小调夜曲》所展现的内容与弥赛亚式乌托邦主义(波兰浪漫主义民族派的分支)的重要部分惊人的一致——体现了肖邦与普通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者相比,更为关心政治。

总而言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肖邦的音乐就是波兰的声音。而这种民族的声音,更体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民族之美。

三、鉴赏之美

艺术家的创作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而受众的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推动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与追求。

肖邦的学生威海姆·冯·兰滋曾评论肖邦的作品:肖邦的玛祖卡是记录它心路历程的日记,是他在梦想社会政治版图中游历的日记!在那里他可以自由演奏,孕育着肖邦这位钢琴家独特的创造性。法国报纸曾公开刊登过对于肖邦作品的评价:在我看来,肖邦的音乐独具特点,这种特点使它比其他的音乐形式更具有优越性。

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就不一样了,菲尔德称肖邦为“病态的天才”,柏辽兹曾说“他的整个生活快要死了”,甚至在遥远的俄罗斯,巴拉基列夫直言“肖邦是一个神经质社会里的女士”。

四、结语

肖邦的作品总能引发人们热议,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种特色使模仿者难以做到。在它玛祖卡体裁作品的创作中,大量切分节奏以及半音阶的使用,使肖邦的作品比普通作品更具异域风情,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这种极具争议又极具特色的优秀作品,也为受众带来了一种鉴赏的美。但不管评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肖邦的音乐是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肖邦浪漫主义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肖邦的魔法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小狗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