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护 创新利用 有效传承

2019-08-30 08:40史煜涵
求知 2019年7期
关键词:旧址红色旅游井冈山

史煜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革命人文景观与壮丽山河交相辉映,被誉为“革命摇篮”和“绿色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曾讲到,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只有亲自踏上这片革命圣地,才会深刻理解总书记对井冈山的这一定位,才会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1999年,江西省最先提出“红色旅游”的概念,是全国第一个打出红色旅游品牌,并最先颁布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省份。2018年,井冈山景区接待游客183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井冈山地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站位高、起步早、眼界宽、效果好,对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井冈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对正在实施的天津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有诸多启示和借鉴。

一、全面覆盖,切实保护,拓宽红色资源内涵

一是大遗址视角下的连片保护利用模式。井冈山景区革命旧址呈整体分散、局部聚落的布局特征,目前已经确认的127处革命旧址被划分为16个旧址群,每个旧址群内再根据旧址的具体类型和分布,采取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的方式,形成革命旧址聚落,如茨坪、茅坪、大小井革命旧址群,既完整呈现了当年红色政权的具体形态,又生动展示了湘赣边界客家民居的原始风貌。

二是多形态、宽内涵、全覆盖视角下的红色资源数字化收集整理模式。井冈山将红色资源界定分为物质、信息和精神三种形态,物质形态即有形的革命文物,包括旧址、器物等;信息形态主要包括文献、数据、标语、歌谣、影像等;精神形态主要指井冈山精神。依托“井冈山区域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井冈山运用现代科技、数字化方式收集、整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并编辑出版“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揽萃丛书”,以更现代化、大众化的方式使红色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播。

二、齐抓共管,创新利用,延长红色产业链条

一是构建政府主导、高端定位的整体联动格局。井冈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始终明确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的发展路线。吉安市于2005年成立井冈山管理局,作为吉安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辖5个行政机构、4个事业单位和2个直属企业,主要承担整个景区的保护、管理、规划、监督以及重大接待任务等职责,其他社会职能由井冈山市承担。井冈山市政府与井冈山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不再设置旅游、接待等管理机构。这种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工作体系,推进了多部门、多地区的协调沟通,确保景区高规格设计、高起点打造,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同向发力、齐抓共管、效益最优的良好格局。

二是红色资源与区域资源禀赋充分结合。井冈山的自然风貌和土客交融的文化特征对红色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與绿色生态的融合,也表现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曲折历史中。历史维度的结合侧重红色文化的记忆和保存,现实维度的结合则侧重红色资源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和民生。近年来,井冈山红色旅游由最初简单的红绿结合模式转向多彩发展模式,将红、绿、客、古四大资源有效整合,围绕游客观光、研学、休闲、度假等复合型需求和本地居民脱贫致富的民生诉求,创新实施农旅结合、全域旅游、产业收益共享、“231”富民产业、业态转换五种模式,实现了高质量的跨越发展、错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井冈山成功实现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三是打造红色文化IP,提升红色产业活力与品质。文化IP可简单理解为一种有着高辨识度、强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可以被市场化、商业化。井冈山通过提炼运用红色资源内涵,开发具有人文情怀的产品、路线,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IP。近年来,以舞台剧《井冈山》、话剧《主席归来》、挹翠湖水幕电影、红色教育专业基地为代表的红色体验类产品和以茨坪为中心,梨坪、罗浮、拿山、龙市、茅坪6个区域为辐射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大大增加了游客的选择空间和停留时间,拉长了景区旅游产业链条,成功实现红色文化IP融入红色旅游一体化建设大格局之中。

三、提质升级,有效传承,厚植红色文化优势

一是建立开放共享的学术研究平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井冈山,高等学校、文博机构、科研机构、各级党校以至各类红色培训机构,都以极大热情开展井冈山革命历史、井冈山精神和红色旅游研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充分挖掘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细节,深入阐释了井冈山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提炼发展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实现红色旅游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史可依、有理可循,为红色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景区服务团队。讲解员是景区服务团队的核心。井冈山各红色景区的讲解员,统一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会师纪念馆管理、培训并派驻景区。其身份不仅仅是讲解员,也是革命旧址的管理者、研究者。除讲解外,他们还参与走访老红军、革命旧址普查等红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这就使其能够在完整准确地讲解中共党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有侧重、有感情地生动讲出旧址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使参观者由衷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情感共鸣,在教育实效上取得了“入脑入心”的巨大成功。

三是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井冈山现有20余家专门开展红色培训的外包服务机构,是承担红色培训任务的主力。这些培训机构在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和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引领示范下,坚持井冈山管理局确定的办学方针和功能定位,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传统的现场教学、专题教学、互动访谈等教学方式外,在红色教育中注重融入“体验”元素,通过穿红军服、重走挑粮小道等体验教育以及激情红歌教唱、半军事化的拓展训练、红色研学旅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红色资源充分转化为特色教学优势。近五年来,井冈山红色培训领跑全国,年均增长40%以上,2018年培训人次共计52万,相当于延安、西柏坡、韶山、遵义、瑞金培训量的总和。

四、对天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启示与借鉴

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色突出、品位较高,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开发的潜力巨大。目前,已确定的革命遗址共270余处,其中近半数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平区和市北山地蓟州区。与井冈山相比,这些革命遗址虽然也呈整体散乱、局部集聚的特点,但更加小而散,且使用情况复杂,不利于遗址的综合开发和旅游线路的形成。此外,多数革命遗址未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没有专门标识说明,一些在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公众对其历史价值认识不足,抢救性保护、修缮或重建等措施不及时,盲目拆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天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既迫在眉睫,又大有可为。

目前,天津积极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天津市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行动方案》。虽然在地理、人文方面井冈山与天津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对天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仍有明显启示作用。

一是加强对革命遗址保护的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开发利用。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主体,划分管理责任,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定期更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抢救措施,严防在城市改造中毁坏具有文物价值的革命遗址。处理好革命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促进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

二是探索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建立红色主题景区。启动连片保护利用模式,将和平区“两带两片”革命遗址群和蓟州区以盘山、龙山为主体的抗战遗址群纳入整体开发规划,通过异地重建、慢行交通工具等措施,變孤景为群景,打造以革命遗址为依托的红色资源主题景区。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将餐饮、娱乐、交通、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智慧旅游平台搭建纳入景区规划之中,以满足当下游客日益提高的旅游品位和体验需求。

三是搭建开放式红色资源研学平台,发挥红色教育功效。提升天津地方党史研究水平,深入挖掘整理重要历史建筑的红色历史,以扎实过硬的史料基础、说服力强的研究成果支撑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承。建立专业化的服务团队,特别是讲解员队伍,创新宣讲和展陈方式,讲出有理有据、见地深刻的朴实道理,以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四是打造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提升红色资源品位。将红色资源与海河风光游、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游、租界洋楼游、近代工业游、山野名胜游相结合,利用天津“万国建筑博览”“总理故乡”“政治后院”等特有标签,整合分散的红色资源,突出主题主线,塑造独一无二、游客喜闻乐见、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彰显天津特色。充分发挥影视剧在弘扬红色文化、吸引游客方面的显著功能,借助《潜伏》《借枪》等融入了天津红色文化符号的经典热播剧目,以革命遗址为创作元素,推出一批带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使天津成为全国观众心目中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知古方鉴今,开掘为传承。红色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只有统筹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深化红色资源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提升红色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才能将红色资源充分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的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素娟

猜你喜欢
旧址红色旅游井冈山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油画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