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的线描

2019-08-30 03:46张莲子
书画世界 2019年6期

张莲子

关键词:以线存形;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中国绘画的艺术可以说是线的艺术。线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是中国绘画的风格、标志,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以线存形

中国画的线起于毛笔,毛笔在作者手中運用,以线存形,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总体面貌。中国画中的线,既是表现对象的手段,又是表现自身。线的自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用线画画,无论中西方,作画之初无不起于一笔一线。在西方的优秀作品里,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素描或壁画初稿,伦勃朗和罗丹的速写,毕加索、马蒂斯概括与变形风格的作品,全都可见线的运用。然而东西方绘画确实又存在着诸多差异,是两大截然不同的艺术体系。它们各自对线的理解与运用形式差异明显,同时这种差异也互为补充。

以线存形,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方法,被称为线描。线描是随着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形成的,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观念、方法以及独特的工具—毛笔和独特的材料,形成了足以代表东方艺术的独特面貌。

古人论画说:“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就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二、骨法用笔

南齐谢赫把中国画的线描概括地称为“骨法用笔”。骨法用笔,蕴含着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形象、体积与可视的空间境界,同时又蕴含着作者的骨气、风范、理想、修养、品格及其意象空间和艺术品位。骨法用笔是观念,是技巧,是极高的审美追求。

骨法用笔,亦指用笔的力度,是笔由于动力和阻力作用在纸上产生的摩擦痕迹,从而呈现出一种线条内在含力的蕴藉之美,如“锥画沙”“折钗骨”“屋漏痕”的笔迹。线条的力是绘画与书写中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感到生命的存在和感情的奔放。这种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独特而相对的独立审美价值。

三、线的使用

中国画的线,有别于西方和其他民族的绘画线条。西方人把线当成轮廓线、结构线来画,而中国画的线除此之外,还把线当成情感寄托、笔墨功夫、个性表现的载体,形如古乐。所以要读懂线描还要深入历代线描名画中,去品味其雅俗。

写线要心静如水,不能心浮气躁。学线描这个形式的过程,进步常常是缓慢的、长期的。线描的表现形式虽然单纯,却蕴含千变万化;虽无雷霆万钧之力,却不乏天人合一的浩然之气。线描如龙,大可腾云驾雾,如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中那冲天的长线皆为线描之功。

线的使用要以气为主,全神贯气,把物象结构变成节奏,讲究线的呼应、造势、气韵、情致以及律动。线的运行,行笔运气要慢,慢中求致,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线有疏密,疏能跑马,密不容针。还要注重视觉规律以及线的独立美、抽象美。写实是一种线的表现美,依赖物体的自然美,也可以变形、夸张。抽象美以线本身的律动营造一种线本身的美,用线表现物象的体积感、质量感和空间距离感。线的浓淡、虚实、长短、徐疾、刚柔等变化,可表现物象的凹凸、卷曲、转折,物与物的空间、透视关系。运笔的速度快慢、提按、节奏的变化,以及运笔过程中的变化,直接影响笔痕,即直接影响线,以及由此引起的视觉感。运笔是形成画面气息的关键,古人就曾依照运笔的方式变化把所产生的笔痕、线条归纳为“十八描”。线描用墨笔单线勾勒,以线条描画物象,以线造型,以线传神。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工笔山水画、工笔人物画都是如此。线条就是一幅画的“骨骼”和“构架”。线描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及绘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线描不仅是敷色的基础,线条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线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传统绘画中古人以线条来界定物体的外形和内里的结构,并凭借线条长短、粗细、虚实、曲直、疏密、浓淡、缓急、断续、柔和、刚劲、涩逆等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形态、质感及自己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内涵。线描经过历代画家的继承与发展,其表现力已臻完善,已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生命力。古代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绘画遗产,其中就有很多用线描形式来表现的绘画作品,如五代周文矩的《宫中图》、唐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宋代牟益的《捣衣图》、明代陈洪绶的《莲石图》等。以线描为构架再敷以丹青来表现的绘画作品更是多而又多,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数不胜数;还有秦汉时期的画像砖,北魏、唐代的线刻画以及石窟、寺庙的壁画,用线皆流畅而简约。近代插图、连环画更是很多都用线描形式来表现。

四、线的书写性

线可书写出行云流水,又可写出枯树怪石,写钟馗之彪悍,亦可写黛玉之柔美,所用笔法不一,用笔有正锋、侧锋、顺笔、逆笔,有顿挫起落,用对了则应物象形,用不当则驴唇对马嘴。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钉头鼠尾”等,运笔的虚实起落,要符合表现对象的结构规律,即艺术手法与表现内容之间要统一。“吴带”虽能当风,但若从水中捞出来,岂能飘动?“曹衣”虽然出水,大风中的裙衣总不能下垂。“钉头鼠尾”是形容线的起笔、收笔形态,也是指线的虚实。劲挺粗放的线或飘动细弱的线,作画者各有喜好,但描绘不同的质感、情境、对象,就要选用最合适的线去表现。可以说,线描一定要为表现的内容和对象服务,这是线描的风格。

五、线的写意性

古代先人从开始绘画就认准了艺术是传情写意。“意”为何要“写”呢?借“写”字,既指书写,又强调“意”的表现和抒发。我们常说,中国画的线描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中国画的线描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接纳哲理,将东方的辩证法运用恰到好处,阴阳关系,主次关系,纵横、虚实、开合,相反相成,气韵生动。

线的写意性是情绪的外化,是绘画艺术从形而下的描绘走向形而上的精神表现,是将中国的哲理、诗情、书法艺术融为一体的绘画形式。“写”从本质上来看是“写我心”“写其意”,是内在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表现,是真诚的心灵抒发,是外在物质对象的精神外延。上升到哲学高度,“写”便是与画家的审美境界、绘画的文化品位直接关联的。西方绘画把视觉要素、色彩结构作为第一要素,而中国画更多的是切入作品内涵去表达作者的心灵和情感,从画外之意,从空处、虚处可见实意。在绘画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是中国画的美学特征。

六、以书入画、书法用笔

谈及“以书入画、书法用笔”,就不得不涉及以此著称的文人画。文人画中的书法,其作用和精神一直隐藏于绘画之中,然而,文人画毕竟不是简单的书法与绘画的混合。

赵之谦以书法篆刻入画,后人每论其画时,多谓有“金石之气”。潘天寿先生曾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会稽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由于赵之谦书法功力深厚,线条把握精到,以这种富有金石味的笔法勾勒,使作品产生粗、方、厚重之感,而又妙趣横生。

吴昌硕以书入画,不同于他人之处是专以篆籀运笔,将钟鼎之力、气、姿、韵融入画中,使他笔下爆发出雄劲苍古的生命力,一扫清末画坛萎靡柔弱之风。赵之谦可称为以金石碑版的篆书根底作画的第一人,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承其道且远胜之的就是吴昌硕。其结构线条均富力度,既含物理之力,亦显精神之力以及捉刀镌刻的功夫。他的画笔力可扛鼎,笔下的线朴厚、强劲。赵之谦开了先锋,吴昌硕结下硕果而成为金石派的大师,他笔下的线条具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张力,表现出了画家的性格气质,同时也传递出了画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审美追求。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标签”,也是艺术家的“品牌”。吴道子喜欢将人物的衣饰画成飘动的样式,有人喜欢将衣饰画为静止下垂的样式。梁楷喜欢画粗放简括的线条,顾恺之则乐意画匀细绵密的线条。各人画法不同,画好了就会慢慢形成各人的风格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再发展演变成为程式,或称为“形象符号”。但我们需要避免的是程式化,因为程式化以及连带产生的模拟之风会制约发展,妨碍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需要画家从表现精神和内容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打破旧程式,以更好地创造出具有个人艺术语言特征的样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