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华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
一、创设情境,理解审美差别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艺术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从形式到内容又有其个性魅力。例如《民间剪纸》一课:学生看到这些剪纸艺术时立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北方的人喜欢选用红色的纸剪出不同的图案?”“为什么这些图案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我并没有直接针对这些问题解答讲解。而是播放课件,带领学生看看东北的民风民俗是什么样,有什么,东北人是怎样生活,一两分钟的短片让学生了解东北,走进东北,原来东北地区剪纸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过去,东北等地的民俗宗教活动中的剪纸,通常以“自然人”原始思维作表露,更多的是呆板的祖先、神灵及神祗的替代物,剪纸变成了活的自然物的替代,这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剪纸特征的共性,其中最具代表的要数满族萨满剪纸。学生用看到的信息对他们自己的疑问进行了猜测性地解答,我在总结时对他们的答案和方法进行了肯定。而他们也在直观欣赏和讨论中融入了东北的生活习俗,从而对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认同。能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我们的审美标准,应该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审美趣味。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2)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看画一到两分钟,再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洋洋的,还是冷冰冰的;是明亮的,还是阴暗的?给你的感觉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
(3)转化教学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对于欣赏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欣赏评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①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②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③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③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④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四、教师要准备丰富的欣赏资料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的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儿童化的加工、处理。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
(3)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学生在大量的美术欣赏后,视觉审美能力和品味会得到提高,优秀、丰富的美术图象信息,使学生通过欣赏之后的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
在专题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适当的随堂欣赏内容。①欣赏导入。如上剪纸一课时,如果只是讲剪纸的方法、工具、材料,只会使学生对剪纸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而在导入时创设一个剪纸、贴窗花的热闹喜庆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作业时穿插欣赏。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灯机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