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蕾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与理解书中内容的关系,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那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课堂;“四种读”
细观现下的作文公开课,教学设计可谓呕心沥血,费尽思量。教学过程完美无缺:有引人的导入,有自然的过渡,有精彩的点评……教学内容有课内的例文,有教师的下水文,有额外的范文,有合理的素材重组……教学形式更是新颖别致:有感人肺腑的导语,有活泼有趣的游戏、有轻松欢快的曲子,有丰富多彩的视频……一应俱全。
这些公开课,确实開拓了学生选择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能力。但将这轰轰烈烈的课堂冷却下来,学生自主地理解习作要求、分析习作要点、构思定稿与修改成长等无形地被剥夺了。
“读”不只是阅读课堂的专利,“读”这一方式用于作文教学指导,同样是妙招。作文课不妨让“读”将习作得以更完善。在教学六下《习作3读后感的写作》一课时,课前研读本次习作,发现读是写好本课的基础,有“读”才会有所“感”嘛。在教学中,我也特别在意这个“读”字,教后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习作课堂中出现的“四种读”。
一、审读题意,读中明要求
在教学习作3中,我让学生先读读习作要求,让学生学会仔细阅读读琢磨,弄清题目在写作的具体要求。再让学生细致读读习作要求,对要求中“抓住”“写出”这些词进行推敲,从而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应放在“读后的感受”,而不是在“读”与“感”两个方面平均用力。这样确定自己写作的重点,才能做到“切合题意”。
让学生多读一读题目,才能使其明白作文题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审题上不会出现失误:1、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全力捕捉题目的关键词语是审题的中心环节。有的题目关键词语突出,一看便知。如:《我真惭愧》、《我爱妈妈》、《一件后悔的事》等,只要抓住了“惭愧、爱、后悔”等“关键词语”,然后围绕关键词语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就能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2、读出题目的写作范围。有时候,题目中除了关键词语外,还可能会有一些修饰或者限制词语,我们对此不可忽视,可通过它确定写作范围。指导学生善于扣住写作范围,写作就会切合题意。如《这一刻,我真______》中,“我”、“这一刻”是限制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确定,事情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他人;数量是“一刻”,而不是更多。3、读出题目的各项限制。有些作文题对于写作的体裁、范围、时间、地点等做了明确的限制,或不许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这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信息,是不可忽略的。
认真审题需要细致阅读作文题,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都要加以咀嚼、推敲、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文题的要求。学生往往“看”上一遍是不够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文题,避免失误。
二、研读例文,读中晓奥妙
写作离不开模仿、借鉴、学习、揣摩,多读一读别人的文章,有利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利用书中的例文示范,让学生多从中领悟写作奥妙,帮助他们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欣赏别人的文章,光看不念,也不容易体会到它的好处,只有多动口读,多动脑想,方能晓其奥妙,帮助自己提高作文水平。
环节一:整体读例文,思考:读后感主要写什么:(1)例文围绕《海伦·凯勒传》写了哪些内容?(2)范文中哪些是“读”的内容?哪些是“感” 的内容?
生:例文首先写了《海伦·凯勒传》的主要内容,然后又说出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最后总结全文。
师:要有“读”有“感”,既离不开“读”—— 对原文的引述,概括等;又离不开“感”—— 写出自己的评价、感想,而且要由“读”引出“感”,以写“感”为主,切忌长篇摘抄原文。 ( 板书:读是基础感是核心 )
环节二:分段读例文,思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
师:你以前有没有读过读后感,读后感的题目可以怎样拟?
生:《从<×××>想到》,可以是《读<×××>有感》,还可以起用两个标题。
师:是呀,可以用正副标题,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题就是“读《×××》有感”,或“从《×××》想到”等,例如有一篇读后感的标题是这样的:做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生:例文开头就简要地写出自己所读的书和主要内容
师:这是开篇的“引”,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文的内容。
生:例文接着对海伦凯勒以及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议论。点出这些成就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师:这是“议”,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生:接着例文由失明失聪的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联想到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每一天。
师:这叫“联”,联系生活实际或在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来谈感想。
生5:例文最后用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地阐明了自己要表达的感想见解。
师:这是“结”,用一两句精要的话总结自己想要阐明的感想或见解。
师补充:以上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体会才是最最关键的。
环节三:读重点段落,思考:你还有什么新收获?
课堂上,引导学生读《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一文。之后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1)整体读例文,思考:读后感主要写什么:例文围绕《海伦·凯勒传》写了哪些内容?范文中哪些是“读”的内容?哪些是“感” 的内容?(2)分段读例文,思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3)读重点段落,思考:读完你有什么收获?
三次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思考,就是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突破,学生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实质上,三次读与思,绝不是简单的理解式的读,而是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第一次读,让学生明白了作文要写什么,也即明确了写作的对象;第二次读,让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素材,也即选怎样的素材才能更准确的表达出要表达的情感;第三次读,让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也即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把相关的素材完美的串起来。这种作文指导胜过单纯的理论指导,课堂的实效性就更强。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多读习作,读中出佳作
用口朗读改字句。学生改自己的作文往往一目数行,并且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易发现错误,通过大声朗读,让学生慢慢读,才容易发现文中的错别字和遗漏之处。通过大声朗读,将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既运用视觉,又运用听觉,印象深,语感强。读不顺口的地方往往就是病句,发现差错及时修改,直到顺畅上口。
用心默读改篇章。段落的增删、详略的安排、结构的变化,结构的梳理都需要集中精力,只有默读体会,才能使学生统观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思考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
四、品读点评,读中熟技法
学生习作点评分两部分:一是小组内的评语,二是教师的评语。
让学生读评语。总批读,旁批也读,读完后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别人给你的评语准不准;这些评语对应了你作文中的哪些内容;有不同的想法可以与批改者进行交流、争论,在交流争论中寻求合理的表达。最后对别人建议要修改的语言进行修改。
(一)读自己习作点评,知得失
笔者发现有时修改作文精批细改,既有旁批又有总评,评语一下几行,但学生往往不领情,甚至视而不见。为什么?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引导不够。在本次作文教学中, 我试着让学生读读评语。读完后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别人给你的评语准不准;这些评语对应了你作文中的哪些内容;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與批改者进行交流、争论,在交流争论中寻求合理的表达。最后对别人建议要修改的语言进行修改。
在读和交流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评语,也对教师的个别评语提出了质疑,特别是评语要充分肯定与鼓励学生方面,学生往往成了我的老师,让我注意到了下评语时的细节问题。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收效较丰。一是学生通过朗读评语,注意到了自己的习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二是通过交流评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本身就是作文训练的一个主要方面;三是通过细读评语,既学会了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又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与能力。
(二)读书中例文点评,品其妙
教材中有一些例文后面,有点评,这部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其实这些点评三言两语便揭示出了文章的精彩之处,或主题,或选材,或构思,或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例文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多读读文后的点评,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文章的奥妙,更清楚地领会文章的技法,更方便学生去借鉴去模仿。
(三)两种点评相对比,悟差距
引导学生去对比着读读例文的点评与自己习作的点评,久而久之,学生拿到任何一篇文章,也能自己分析了,在自己的作文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运用其中的一些技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水平,也使学生的写作理论水平得以提高,从而促使了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见,多读一读文后点评,对学生写作大有帮助。
五、结语
“读”不只是阅读课上的专利,“读”也可以是习作课堂上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在习作课堂上若让“读”与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审题、学生的写作、学生的评改:有机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J]. 语文世界(学生之窗).2013(03).
[2]莫书武,王珍源.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从自我效能感视阈谈写作兴趣的激发[J].语文学刊.2009(13).
[3]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