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口转变理论分析人口爆炸

2019-08-30 08:23黄兆杰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黄兆杰

摘 要:在二十世纪中页,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问题。那时,几乎每个国家人口数量都在急速增长。不禁有人曾说世界将会面临“人口爆炸”,更有甚者预言世界末日的到来。人口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有诸多理论提出来进行分析,然而最为世界所认可的则是人口转变理论。本文章主要是运用人口转变理论来分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爆炸是否会真的实现?在人口不断地增长情况下,人类的发展将会如何运行?人口的发展会怎样影响社会?

关键词:人口转变理论;人口问题;人口爆炸;人口发展

一、人口增长

从人诞生起,世界发展为四大文明,这四个文明都在水的附近诞生。而现在人类几乎遍布整个地球,无论是高原、沙漠、山地、冰冻地带等等,都能够有人的踪迹。人口迁移在什么时候都会存在,根据马尔萨斯的观点,人类生活有两个目的,分别为:物质资源和性。物质资源的追求就要使人发生迁移,因为在一个地方的资源总会干枯殆尽,当然对于古老的人来说,持续性的资源运用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要人类迁移寻找猎物以及其他资源。性也是人的自然行为,性行为也促使人口的不断发展。以中国为例,从有考证的人类历史出发,人类从原始社会先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五千年历史中,人类在各个方面都不断进步。先秦时期,人类的发展出现了国家,出现了礼和文明。百家争鸣使得各诸侯国对人口的管理也有自己的见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则鼓励多生,而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鼓励控制人口的数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人口稳定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趋于稳定,出现了各类工艺技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移,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开始融合,其中汉文化得到了推崇和延续。隋唐时期又再一次的繁荣发展,人口数量缓缓提升。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战事不断但是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股娱乐风兴起并延至清朝。纵观中国的人口发展,从五千年前的仅仅中原一带人口稀少的华夏演变成为疆域辽阔,多民族发展、人口众多的中国,到清末已将近四亿人口。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主张人口应该多生,索性在那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数量超过了十亿。十一届山中全会之后,在大跃进到文革时期被人淡忘的马寅初的观点又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口问题并实行了计划生育,至今国家的人口已经将近14亿,位居世界第一。不仅仅中国在二十世纪末人口快速增长,世界上众多国家人口都在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纵观世界人口,从1800年的10亿,1940年的37亿飙到了现在的七十多亿人口,上世纪人口就涨了四倍。尤其是在60年代,人口增速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引发了末日预言。穷人越来越多,超过发达人国家人口,人口过剩就是这样来的。但后来证明,高出生率与人口爆炸并不是某些文化或国家的固有属性,而是整个世界都会经历的四个阶段之一,也就是所谓的人口转变理论。大多数国家已经完成了转变,而其他国家正在经历转变。

二、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众多国家都能接受的人口發展规律的理论,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发展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经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它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再生产的的内在联系。人口转变理论最初是对欧洲人口再生产动态特征的总结性描述,由W·W汤姆逊最先提出,后经A·兰德里、F·诺特斯坦等发展完善,形成了目前在宏观人口经济学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人口转变理论”。

在18世纪的世界,除了发展趋于稳定的几个少数国家,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并不是良好。包括恶劣的环境,糟糕的饮食,药品的稀缺,在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民生活质量很低。在中国的官僚制度下,人民缺乏粮食,不仅如此,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瘟疫时无力抵抗,所以世界各国或各民族的人平均寿命并不高。为了提高人的存活率,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生育的子女都相对较高,因为死亡率也比较高,故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是很高。并且在中国还形成了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

可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人口开始进行大规模迁移。伴随着工业革命开始,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提升,其中也包括的医药技术、物理学、化学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质量提升,医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抵抗一些疾病瘟疫,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有多防备。最终人口死亡率开始降低,因为生育模式的惯性,人们还是生育4~6个子女,尽管曾经的目的只是为了有子女能够存活。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商品大量生产,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科学蓬勃发展,给交通、通信、医药带来了革新。渐渐地,这种经济发展不仅形成了中产阶级,也提升了贫穷劳动人民的生活标准与医疗保障。更好的粮食供应,医疗卫生意味着人们不再随时都可能死亡,尤其是在未成年的时候,最终导致人口爆炸。

自1750年到1850年英国人口翻倍,过去家庭生很多孩子的主要原因是只有少数孩子能活下来。然而现在已经变了,较少的孩子出生,人口增速放缓。最终达到了平衡,更少的人死亡,更少的孩子出生。在这一百年里,不仅仅是欧洲,还有非洲各国、东南亚、印度、拉丁美洲、美国和东亚各国人口都在剧增。尽管目前人口增速普遍放缓,但还是在增加,于是人口问题出现。

除了人口转变理论,人口波动理论也时常被大家所看重。看似转变理论与波动理论相冲突,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人口转变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人口增长速度滞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情况。而波动理论主张在人口转变之后人口会再一次呈加速上升状态,当人口在到达一定的高度时会进一步滞缓,波动理论主要是受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影响。我认为波动理论是基于人口转变理论之上的,围绕在低人口数稳定上下波动。

三、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中国的北上广深最容易见到交通堵塞,司机可能在路上停留数个小时。当然这些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在其他国家也会存在,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过剩。

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大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为大城市的就业率较高,医疗设施全面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地区的人从而导致了城乡人口不均衡,造成城市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而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使得城市的经济建设越来越好,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则发育迟缓。农村人向城市流动,则又会衍生出一些社会问题,分别是空巢问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不好结果则是赡养得不到保障、青少年犯罪问题还有儿童心理问题,所以人口流动对于社会问题来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很多人在大城市里寻找契机,使得城市问题也越发紧张,其中就以交通、住房还有就业困难的问题为主。

在人口结构上,人口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在我国该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及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变化,导致很多的家庭在那个时候只能生一个孩子。以至今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即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这一问题导致了年轻人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社会还要开拓老年人的市场。而目前的二胎政策正是要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惯性模式,该政策还没有得以体现成效。

四、人口发展趋势

那么既然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地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很多人很担心当人类占领整个大陆的时候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人口增长会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拥挤的贫民窟?遍布整个大陆的巨大城市?疾病与污染?为了能量、水、事物而产生的混乱与冲突?

答案是否定的,通过人口转变理论我们可以了解,转变的三个模式:“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首先,恶劣的生活条件导致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然后,更好的生活条件导致了低死亡率,人口爆炸;接着,更低的死亡率导致了更低的出生率,人口增长接近尾声,所以说人口数量将会有所缓和。人口转变不仅仅只有世界少数国家经歷,而是所有国家或民族都会经历的这几个阶段,而且很多国家也都完成了人口转变。既如此,那为什么每年人口还不断上升?是因为七八十年代人口爆炸出生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导致了总人口是有明显的增长的,但是平均他们这一代所剩的孩子比上一代少得多,(现在平均值是2.5,相较于40年前的5个)当这一代变老,生育率进一步下降,人口增速持续放缓,每个国家都是如此。所以说,人口增长的数量是有一定的限额的,不是呈一直上升的趋势,通过许多发达国家可以验证。

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口数量处于一种平缓上升发展的态势,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稍微领先,人口在缓缓上升,毕竟那时的人类战争不断,天灾较多。随着工业革命,人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此时的死亡率出现了变化而出生率却保持不变,所以人口出现了疯狂增长,许多国家都是如此。而目前人口增长速度普遍迟缓,部分原因也是社会相对安定,人口的出生也比较稳定,人口的死亡率会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缓慢降低,所以综上所述社会环境的安定会维持人口的平缓。

至于人口质量,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即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也会因为种种包括国家制度、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等因素而越来越先进。我想正如马寅初老先生所讲的那样:人们应该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思想,那么人们在生育意愿上才能有自己独立的考虑。

参考文献:

[1]侯佳伟等.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中国社会科学,2014.04.

[2]刘嘉强.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与人口研究[J].人口研究,2018.01.

[3](英)马尔萨斯著. 人口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07.

[4]马玉淳编著.马寅初的故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