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处于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相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反生态问题也出现。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式下,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一)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界定
国内学者普遍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研究随着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逐渐增多,截止 2018 年 4 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乡村旅游”为篇名進行检索,结果达 39456 条。其研究主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卢小丽,2014)。在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研究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新兴产业,对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张媛,2013)。郭焕成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发展实践相对滞后,缺乏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发展中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低、文化内涵浮浅等问题。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
(二)国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界定
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比较典型的看法有,Lane(1994)界定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是:①位于乡村地区;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即旅游活动建立在小规模经营企业,开阔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联,具有文化传统和传统活动等乡村世界的特点;③规模是乡村的,即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④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Gilbert和Tung对乡村旅游下的定义是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住宿等条件,尤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Nilsson曾对其他几位学者的看法作过介绍。其中Patmore认为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介于城市和荒野山地的连续体。乡村本身没有特性使其成为旅游资源,而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有魅力。Mormont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乡村的吸引力在于它能提供都市生活所不能提供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 ,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二、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1)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及生态转型的研究。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均衡解”。郭焕成和韩非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乡村旅游是将农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的新型产业,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城郊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寇明婷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大背景,利用乡村资源和文化,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以了解和学习自然文化为目的,并兼顾保护责任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和类型,郭焕成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国际分类包含观光旅游型、学习教育型和回归自然型等8类。近年研究方向转向生态旅游作用效用的研究,周常春和杨光明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后,指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新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对新时代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产业要实现生态化转型,说明需要在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中加入生态要素,实现生态要素的内生化,从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刘思华,2006),重组乡村旅游经济系统的生态要素,协调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2)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辜胜阻最早使用了“城镇化”的概念,认为城镇化包含3种含义,即用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和农村镇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所测量的城镇化、用城市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所测量的城市化和用农村镇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所测量的农村城镇化。2000年10月举行的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到目前为止,关于城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在中国知网检索,自2001年起仅期刊和硕博学位论文就约有50000篇。“新型城镇化”则是结合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公认最早是在十六大报告中伴随“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主要是为了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十八大以后,“新型城镇化”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采用的提法。刘嘉汉认为“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的单维度单向性传统城镇化模式忽视了发展权,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他倡导探索以人的发展权为核心的多维度双向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辜胜阻等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改量变为质变的新过程,应坚持“以人为本、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张永岳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在发达地区打造高质量的城市群,还要提升小城市的聚集能力,密切联系农村地区,建设新型小城镇。
(3)关于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对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 20世纪末。国外学者Mullins认为旅游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并提出了旅游城镇化的概念。中国旅游研究院宋子千指出乡村生态旅游是动态的,要与城镇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发展。钟家雨等指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丁德光分析了中小城镇旅游业发展与产业融合以及农民市民化的关系,提出了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是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沙莎和刘小滨从理论角度全面分析了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促进作用。杨建翠和王兆峰等指出,旅游资源具有推动城市化,助推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李志飞和曹珍珠通过多维度的对比,综述分析了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动力机制、模式与路径等,充分说明了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三、关于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来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它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兼顾当前经济社會的多重影响,以旅游需求和政府政策作为拉动力,以要素供给作为推动力,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乡村环境的善以及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
(1)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我国乡村旅游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现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经常性的休闲活动。乡村旅游对改善乡村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持续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地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截至 2014年我国有农家乐 200万家,特色村镇 10万个以上;乡村旅游游客12亿人次,占全部旅游人数的 30%;乡村旅游收入高达3200 亿元,带动3300万农民致富。
但是我国乡村旅游也面临着诸如开发雷同、重复建设、产业体系不完整、内外力量与利益关系失衡、乡村环境的破坏和乡村性的消逝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和困境。乡村旅游迫切需要加强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完善机制,规范经营管理。随着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和乡村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人们对乡村旅游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因此,将生态化转型排除在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之外不仅会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还会对城镇化进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Fleischer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Bed and Breakfast operation)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Oppermann和 Hjalager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
(2)推动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动力。在关于推动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动力上,国内学者给出了相近的观点。学者付红丹认为旅游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拉动是推动乡村转型的重要动力来源。首先,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乡村的优良自然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城市游客,游客对自然的心灵诉求愈发强烈;其次,人口老龄化催发乡村地产需求。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游客到乡村地区避暑休闲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强大的旅游需求成为我国乡村旅游转型的巨大拉力;第三,旅游消费结构的改变推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型。2014年我国的人均 GDP 约为 7485美元,已经有 7 个省市破万,我国彻底进入了休闲时代。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观光式乡村旅游转变为度假休闲式乡村旅游。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也明确强调,休闲度假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乡村度假和城市度假,中国的农家乐按现在的模式发展已经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现在要大力发展的是乡村休闲和乡村度假。
政府政策的拉动。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乡村旅游为各个农村地区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促使我国乡村旅游加快转型的步伐。而对于乡村旅游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来说,国务院于 2013 年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展指明了方向。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路径
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需要以绿色行为为根本,加强政府生态管理。同时深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旅游产业集聚的大背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反生态化”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构建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经济体系,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为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发展生态经济,挖掘生态价值。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需要在保留原有乡村文化基础上,对原有乡村文化、生态价值、旅游资源等进行深入挖掘。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上,还应注重生态经济的发展,以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核心,提升旅游资源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提升乡村旅游对其他行业发展的带动性。
(2)企业要强化生态意识,开展清洁生产。从企业角度讲,应自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采取污染预防措施,分类处理废物,提供绿色服务等。此外,乡村旅游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生态意识的培育,引导员工学习清洁生产的知识,以便能够适应清洁生产的要求。
(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形成新型消费业态。所谓绿色消费是指可持续的、生态、环保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观念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政府和企业应主动谁承担这一责任,通过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让广大乡村旅游爱好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不断学习绿色产品知识,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绿色消费市场的监管,在这一环节要发挥好政府相关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
(4)建设旅游特色城镇,推进生态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促进生态转型,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新型城镇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其投身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二是要打破原有关联乡村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协调好各地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克服空间分散性,形成集聚效应,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例如,通过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推出明星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企业的不断积聚,打造新的旅游群落;三是加强生态创新。生态创新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促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
[2]Per ke Nilsson.Per Ake Nilsson. Staying on faims 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24
[3]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经济网.2014 年三成游客选择乡村旅游[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502/03/t20150203_4502076.shtml,2015-02-03.
作者简介:
芮雪怡(1993.10-),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