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南生:丰碑之下,他是一面不倒的旗帜

2019-08-30 04:47伏萍
军工文化 2019年6期

伏萍

一生爱国,走科学救国之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南生,原航天四院副院长,国际宇航院院士、火箭专家、塑性力学专家。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材料的开发者、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及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和发展的主创人之一。他领军研制的小、中、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及导弹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先生生于1921年12月29日,卒于2013年3月5日。一生爱国,走科学救国之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21年12月29日,杨南生出生于缅甸仰光一个华侨家庭,两岁时随父母回国。青年时期的杨南生,醉心于数理化,成绩一直拔尖。同时,他热爱体育运动,是学校百米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健将,还是学校排球队员及足球队的守门员。他热爱古典音乐,甚至能背出许多名曲的乐谱。他喜欢阅读世界名著,经常以书中主人翁的奋斗经历激励自己。

正当杨南生努力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时,“七七事变”爆发,北平被日寇占领,当时的北平师大附中,一部分迁到陕西城固,另一部分被伪政府接收,杨南生未能离开北平。虽然如此,北平学校里的爱国声浪却是此起彼伏,教师们的爱国热情更是影响着学生。一次英语课上,燕京大学毕业的刘老师突然向同学们报告了一个坏消息:“南京沦陷了!”说完便失声痛哭,老师的情感感染了杨南生和这批高二学生,全班哭作一团,抗日的火种在他们的心中燃烧起來,那年杨南生还不到16岁。

随后,校方依照亲日政府的要求,要组织排球队与育英中学争夺冠亚军,杨南生作为校队主力,理应奋战赛场。但是,杨南生毅然决然地把发给他的运动服退还,拒不参加比赛,以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强烈抗议。

那时,杨南生的二舅萨本栋被聘任为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父亲杨允修应邀随之前往。为表示自己强烈的抗日之情,精通日文的父亲杨允修坚决不教日文,只辅佐萨本栋打理学校事务,任校长秘书兼学校图书馆馆长。父辈们的选择和行动深深影响和教育着杨南生。他知道,虽然舅舅和父亲没有走上抗日前线的主战场,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贡献力量。杨南生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1939年,杨南生以优异成绩从北师大附中高中毕业。在父亲和舅舅崇尚“实学”(即科学)报国的思想浸染下,杨南生的心中,悄然埋下了要以科学求真、求善、求美的种子,并立下此生为国家做点实事的大志向。杨南生执意去了大后方,考入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读书。

杨南生热爱科学,尤其迷恋航空专业。他希望学好这个专业,报效祖国。可是,当他看到航空委员会“只修不造”的现状,十分失望。一年后,他终结了对航空专业的迷恋,转入机械系深造——这是他人生中一次“痛苦”的抉择,但正是他多学科的涉猎,才奠定了他多科学领域科学巨匠的基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喜欢艾青的诗句,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欺。不甘受辱的他,毅然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打铁还需自身硬”,1947年,杨南生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受钱伟长先生的指点,选取塑性力学为研究方向。1950年,29岁的杨南生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身份,甘愿放弃国外高薪聘请,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辗转多国,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从此,共和国伟大的航天事业中,刻下了他辉煌的名字: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第三级运载火箭、第一发巨浪一号潜地导弹……他的生命连着新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回国后,杨南生在力学所担任钱学森助手的同时,还任副研究员、课题组组长,从事高温塑性材料理论的研究。在为人处事方面,杨南生以钱学森为楷模,视钱学森为导师,使自己在学术创新、带领团队方面受益匪浅。1956年9月,杨南生被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愿望。

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他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从无到有,组建队伍,规划发展,科学研究,最终完成了中国运载火箭研发及探空火箭发射。新中国把最高的奖赏送给他——1959年10月1日,杨南生手执由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签署的请柬,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液体推进剂T-7M试验探空火箭,在他的领导下,发射成功!这是我国探空火箭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被永恒地载入中国航天史册。

1964年6月,杨南生接过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任命书,担任第五研究院四分院副院长,带领着新的团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修筑起一条“固体动力”神奇的天路。1965年8月,中央启动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任务。以杨南生为技术总指挥的航天四院承担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的研制重任。在那个鸟都不飞的地方,风寒、劳累、压力让杨南生患上了坐骨神经痛,为了工作,他坚守岗位,骑着那辆“永久牌”二八式自行车穿梭于各厂、所、站之间。文革期间,为了确保完成国家任务,茫茫荒漠里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学者,因为病痛,单脚蹬着一辆自行车,迎着风沙,艰难而又坚定地敲开一户户房门,动员大家继续为国家利益而战。

航天领域是一个高危行业,而在创业初期,危险更是无处不在。当年,为了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试车状况,每次试车,杨南生都会不顾安危,走进与试车台一墙之隔的观察窗。当时没有跟踪仪器及高速影像设备,要想观察到发动机火焰是否正常,只有近距离通过观察窗进行观察,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而一切危险、困难和挑战最终被成功的喜悦所替代,1970年4月24日21时36分,航天四院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有力一推,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当东方红的乐曲从遥远的太空传回时,杨南生站在大漠的寒风中,翘首星空,早已是热泪盈眶……

卫星升天后,固体发动机开始由直径770毫米跨越到1400毫米,实现由小到大的发展。“巨浪一号”是四院承接的第一项总体任务,在几乎没有预先研究的薄弱基础上开展,杨南生领军抛开国外战略导弹“先陆后海”的惯例,走上直接下海之路,为我国第一代固体战略导弹蛟龙出海贡献力量。

为了中国的固体事业,杨南生转战南北,隐姓埋名,一生甘做无名英雄……习惯于坚守的杨南生似乎从未在意过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但有一次他在意了,一位旅居国外的朋友回国后突然提出要来看他。杨南生非常清楚自己的住房条件,他不想让外人看到新中国航天人生活的艰辛,于是婉转地告诉朋友:“还是我来看你吧!”妻子开玩笑说:“你当初不回国,就不会尴尬了。”杨南生乐呵呵地说:“给别人干活没意思的,给自己的家人干活,我心里才高兴啊!”在他的心中,祖国就是他的家,人民就是他的亲人啊!

岁月催人老,他把自己的生命燃烧成火炬。他说,年龄大了,应该考虑为培养年轻人做点事情,也算是对自己的过去作个总结。于是,他把毕生的学术研究和心血无偿地传授给年轻人,不要专利,不求回报。成功与喜悦面前,年轻的科技人员始终尊称他为“永远的导师”,他的功绩得到世界的公认,被推举为国际宇航院院士……

2012年夏,中国航天固体动力研究院评选50年十大感动人物,杨南生以第一高票荣登榜首!人们说,杨南生最辉煌的顶峰,不仅仅是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个“第一”,而是从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科学光辉和科学家背后所放射出的人性光芒。在他的身后,一座是“事业”高峰,一座是“人性”高峰,而这两座山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攀登!

(作者:航天四院文学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