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
中国航空工业绵延百余年,历史隧道留下一长串望不到尽头的名单,一个个航空科学家的名字镌刻在蓝天之上,他们用一生创造的飞翔奇迹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一生心念航空,一生奉献航空,他叫吴大观。
将生命融入强军事业,为航空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叫罗阳。
中国航空工业的恢弘进程是一部中国人披肝沥胆的奋斗史,是一曲航空科技工作者求实创新的奋进交响乐。
冯如、王助、徐舜寿、黄志干、陆孝彭、宋文骢、李天……中国航空工业绵延百余年,历史隧道留下一长串望不到尽头的名单,一个个航空科学家的名字镌刻在蓝天之上,他们用一生创造的飞翔奇迹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使命使然
今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科学家精神”六个方面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航空工业提出的“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新时代发展战略,强调把“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作为“一心”使命。面对新时代巍巍大任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滚滚洪流,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应当继承中国航空工业的优良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阔步新时代,开拓新征程,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改进作风和学风,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历史使命。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力量之源
科学家是科学精神的人格载体,中外无数杰出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崇高榜样,我们要把讲好科学家故事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抓手,让科学家的思想品格和价值理念烛照奋斗者的前进道路,点燃追梦人的担当激情。
回望人类科学发展史,科学家故事早已寫下浩繁史册,从中我们可以感悟深邃的启示,汲取充沛的智慧和力量。弘扬科学家精神,就当讲好科学家故事。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从来都是科学家精神的源头活水,他们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总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置于局部或个体利益之上。1956年,物理学家王承书同丈夫和孩子从英国回到祖国,行前将两辆汽车和冰箱等全部送人。她后来回忆说:“有人说中国穷,搞科研没条件,其实我们回来时何尝不知道,那时条件更差。但我们是中国人,祖国还在百废待兴的时候,我不能等别人来创造条件,我要亲自参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1961年,王承书悄然消失于物理学界,加入到隐姓埋名的原子能事业,同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在科学研究中,不应盲从迷信,只能服膺真理。中国科学家张弥曼是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的学生,他在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后发现,老师一直以来被写入教科书的一个权威结论是错的。张弥曼勇于质疑权威,推翻老师的结论,这种严谨务实的较真态度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提供了新观点。当年毛泽东主席会见钱三强时,特意提到钱三强父亲钱玄同的一篇文章,并称赞道:“钱玄同反驳老师章太炎,有这种勇气,是很不容易的。”杜祥琬回忆当年参加氢弹研制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大专家与刚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在讨论问题时,没有谁以势压人,大家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他总结说,良好的学术风气也是氢弹研制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告诉我们,从事科学工作必须坚守“实事求是”和诚信底线,科技工作者应当尊重科学规律,遵循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规范。现代科学讲究严密的推理论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地的试种之后,才确定在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可以取得丰收的结论。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的一则新闻持续刷屏,人们无不感佩大科学家的科学风范。在发布重大科研成果消息之时,面对媒体,年届九旬高龄的屠呦呦,态度低调,用语严谨,与一些擅长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人形成了鲜明对照。人们从屠呦呦身上感受到的正是一种“做一分事,说一分话”的科学家精神。
粱漱溟先生曾经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用心思去创造”,大凡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不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实干者,努力不懈地开拓人类认知边界、不断造福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袁隆平在1980年代中期向国家提出研究杂交水稻的设想,他的建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虽然他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又是大科学家,但是他坚持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放在田间地头。有一次他与一个农民握手,对方发现他手上的老茧与自己一样厚,浑身上下也晒得和自己一样黑。南仁东在同事眼里落拓不羁,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随性之人,为了建成中国的FAST,找到合适的台址,从1993年到2005年,他在贵州走遍了上百个窝凼。
科学家们深知推动科学进步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懂得一己之力的微博、团队力量的伟大,他们对于科学发展有着永无止境的渴望。钱学森曾说:“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因为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协作搞出来的,光算科技负责人就有几百,哪有什么之父!”1980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黄纬禄在2011年7月某日,躺在病榻上接受南华大学师生采访,为师生写下这样一句话: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这是他人生的绝笔,也是一名科学家毕生的精神写照。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强国之魂
当今世界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各国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巨浪。摆脱科技受制于人的困窘局面,建设强大的中国航空工业,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奉献和创新,依靠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员工的担当和作为。
杨振宁先生如此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钱学森、于敏、吴孟超、黄大年、钟杨,一代代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精神”“中国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历久弥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
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期间,流淌着红色基因,深怀着家国情怀。近7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奋然崛起,至于今日已成为世界航空工业的重要一极。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同西方航空工业列强的差距,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大而不强的现状。
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新长征路上,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内在要求,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强五精神、大运精神和直10精神,我们要以学习贯彻《意见》为契机,用科学家精神充实报国强国文化,并以此凝聚激励全体航空人。
成功的背后有灵魂,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实报国强国文化,我们要注重讲好科学家故事,发挥科学家故事的文化化人功能,将科学家群体集中凝结的科学作风和学风、高尚的思想品格融入我们的价值观。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昨天,我们不曾辜负岁月,未来,我们更当珍爱科学、珍爱创造。弘扬科学家精神,沿着吴大观、罗阳等无数航空英模的足迹奋勇向前,我们一定能迎来建成航空强国的那一天。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直升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