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煜
【摘 要】本文分析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新机遇,论述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的意义,提出找准合作伙伴、开发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等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培训的策略,并从合作培训的基础、合作双方的定位、合作的机制等方面对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培训进行思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东盟 职业培训 国际合作 合作基础 合作定位 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B-0004-02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带来新要求、新机遇。我国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找寻适合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方式,组建有力的师资团队,有效地提升合作培训的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合作,与沿线国家或地区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新机遇
(一)经贸发展的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从 2010 年 1 月 1 日建成立以来,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量已占世界贸易的 13%,已经成为一个覆盖 11 个国家的庞大经济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在发展中国家中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随着自贸区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日趋重要,它促进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需要双方有关人才的支持,特别是了解双方文化的技术和技能人才,这对国际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合作的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是具有坚实的产业合作基础的。目前,中国—东盟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合作已进入全面而深入的阶段。产业合作不断地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实现互补互惠、互利共赢。
产业园区是中国—东盟工业合作的重要举措。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的支持,还需要研究机构和职业院校的支持。中国和东盟国家工业园区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技术和技术人才的支持,需要有职业教育合作推动。要保证这样的产业合作所需的技术和技能人才能够顺利交流,还必须要有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作为支撑。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也成为一种发展必然。因此,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必然肩负着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下产业合作的使命。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了与沿线国家教育领域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本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等原则,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支持学校从“一带一路”倡议入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因此,中国与东盟应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根据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当地建设者。
二、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职业院校赋予了新的使命。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职业教育的全面支撑。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各种经贸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广西已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经济市场的桥梁,对该地区服务东盟的技术人才需求大幅增加。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进一步合作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多次与东盟国家校际互访活动中,明显感觉得到东盟国家的教育官员、职业院校以及社会人士对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有比较强烈的合作意向。
(二)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职业院校提升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中国职业院校在与东盟合作中的话语权。我国职业院校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方向,多学科、多方位地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应通过开展国际培训,向东盟国家输出中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模式,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成果,促进不同政治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交流。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率,使之成为中国服务东盟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输出小高地”,提升职业院校的国际办学水平。
三、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培训的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培训,需进一步思考合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双方的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方式,组建有力的师资团队,有效地提升合作培训的水平。
(一)找准合作伙伴。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只有大家目标一致,能力互补,在合作院校间共享教育资源,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互助、共赢的合作框架体系。在实际合作中找到一个好伙伴并不容易,要通过考察深入了解。首先,合作伙伴必须有一定的信誉。与规范办学、社会信誉好的学校开展合作,这样的合作会较为规范。其次,合作伙伴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在市场调研、师资力量、招生等方面具备相应的实力。最后,双方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每一方都很清楚合作对于各自的好处,合作過程的事项都经过双方商议,是开放和透明的。
(二)开发培训项目。培训项目的开发,要从需求调研开始,分析东盟国家对职业培训的岗位需求,并进行市场预测,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分析培训资源和环境,制定培训计划,确保有序运作。例如,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吸引了许多中国游客,增加了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中的推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已上升到更高水平。瞄准旅游服务人才紧缺的重大机遇,举办中式烹饪、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培训班。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在服务“中国制造 2025”的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业合作,与中国企业携手走出国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企业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培训计划。
(三)创新培训方式。全面优化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实施过程,增强培训效果。科学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并尽可能地开展技能水平认证。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的技术应用转变。以问题为引领,以任务为引领,强调实践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以有效提高实践能力。探索实施培训主体多元化,促进“一对多”教育培训的单向传导,“多对多”和“多对一”互动学习发展。开发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培训工具,推广移动学习方法。开发基于微信平台的知识推送和互动学习系统,制作微课、微视频,结合课件、知识问答等,逐步推行在线听课、移动阅读、交流和互动、实施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满足学员对分散学习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四)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精湛技术技能的教师是职业教育走出国门的基础。应建设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与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为开展国际培训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教师通过在企业挂职学习,参加顶岗实践,从学校走进生产和行业一线,进行零距离地学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研发,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师到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进修,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有效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促进成果转化。着重改善学历和能力结构,合理配置教师。通过多种渠道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加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针对需求开展国际合作的专业,紧盯行业发展,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善于教学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对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培训的思考
(一)关于合作培训的基础。国际合作是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的,“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要靠人文交流,而且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依、文化相通,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使得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培训具有良好的民意基础和先天优势。但各个国家的管理体制、教育现状不一样,思维习惯、工作方法也各不相同,合作培训应遵循国家主权平等、互利互惠、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在双方需求契合、求同存异、谋求共赢的基础之上。
(二)关于合作双方的定位。合作培训各方只有精准定位,才会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標,才能保障合作培训的持续开展。合作应定位于促进双方经贸往来,平等互利,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双方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对于中国来说,首先应定位在服务企业的先进产品及技术标准向东盟国家输出。同时,要注重文化交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与东盟国家民族文化的共鸣与融合,为双方更高层次的经贸合作以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夯实基础。对于东盟国家来说,立足于增进互信,更好地接收先进技术和产品,以提升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促进发展和就业。
(三)关于合作的机制。“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东盟国家与中国一起,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秉承互利共生、合作共赢理念,共同构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职业院校的长久合作新机制。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管理归属、机构设立;在院校层面制定合作磋商机制、教学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预警应急机制、毕业生追踪机制,保证合作培训的持续、良性发展;在企业层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开设有面向需求的培训项目,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张义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12)
[2]冯 梅,吕文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泰两国铁路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8(2)
[3]马永敏.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9)
[4]陈梅良.新时期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与创新[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8(11)
[5]朱耀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基金项目】2016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GXZJ2016ZD32)。
【作者简介】黄 煜(1970— ),男,广西南宁人,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发展。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