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欢
(贵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贵阳 550018)
“水族人民自称其族名为‘虽’(Sui),汉字译为‘水’(Shui)。这个族名,在历史文献及私人著作上都很少发现。从现在已有文献看,最早的算是在明崇祯年间邝露著的《赤雅》一书,有‘犭水亦獠类’之句”[1]。水族马尾绣的起源无文字可考,水族以马尾为芯的马尾绣读为马介,慎《说文解字》云马介,系马尾也,语音、语义均与水语相同[2]。水族马尾绣较早出现在水族服饰上,在“《百苗图》中,水族便展现出‘穿筒裙短衣,四周以花布缀之’这个最大的装饰特点,在现今水族套装中依然可见,所不同的是,古时候的花布变成了今天的马尾绣”[3]。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之所以与其他地区的刺绣相比,具有独特性,与水族人民的马文化关系密切,水族人喜欢养马、赛马,民俗节日中有“端节赛马”的活动。三都水族地区因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养马,且马匹优良,马尾巴毛也十分优质。因此,从马尾巴上取毛制作成绣线就十分流行。据史料记载,“从古代发现马尾巴毛能把兽皮连成衣物,水族就一直沿用其进行绣作,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刺绣的活化石”[4]。马尾绣在水族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水族妇女意义重大,“水族姑娘在出嫁时,按水族传统的习俗,母亲通常要将马尾绣制作的绣花鞋、背带和围腰等刺绣衣物作为女儿陪嫁的必备品”[5]。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的特色在于绣线是运用白线缠绕优质的马尾毛搓成;在工艺制作上注重自然生态制作方法,纹样图案丰富,绣品主要应用在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上,如服装、围腰、绣花鞋、背带等,或者运用到可供装饰、便于悬挂在墙壁的工艺品上等。本文图片均为笔者田野考察时拍摄,同时感谢绣娘韦银花、王银丽提供部分研究素材。
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选取的马尾巴毛都是优良的马尾毛,绣成的马尾绣服饰在喜庆的日子里送人或作为嫁妆。水族马尾绣与汉族刺绣不同,它不使用绷子或绣架,一件完整的绣品是由许多小的绣片组合而成,这些小片的绣片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可以绣。马尾绣片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布料制作、画样、马尾搓线、钉框和填心等几个步骤。
三都县九阡镇水昔村水族人制作马尾绣用的布料是自己纺织的水家布,或称土布。自明清时期就有水家布的记载,“明朝时,烂土土司出产的土布‘顺水班’,因工艺精良,图案优美,远近闻名”[6]。据清代文献记载:都匀水族“男子好渔猎,女子勤纺织,有‘水家布’之名,桶裙短衣,四围具以花布缀之”[7]。“水家布分‘花椒布’‘斜纹布’‘回纹布’‘鱼骨纹布’等,图案美观大方,耐洗耐磨,不易褪色”[6]。水家布的优势是坚韧耐用,透气性强。水昔村家家户户都有纺纱车和织布床(图1),使用的线是白棉线(图2)。水族人自家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每年七月,水族妇女就上山采摘棉花,晒干,压棉子,晒棉花,弹棉花,然后将棉花搓成棉花条,用纺花车把棉花条拉纺成线棉颗,再绕在竹筒上,装在排车上,牵成一排长线,架到织布床上,并用青麻线做成“仲”把棉线分开,用这种织布机织成水家布。
图1 纺车Fig.1 The spinning wheel
图2 白棉线Fig.2 White cotton thread
“水族的刺绣与服饰紧密关联。水家人过去用的面料全靠自种、自纺、自织、自染,其中制作染料靛青的程序颇为复杂,青蓝与白色是水族服饰的主色调”[2]。布料纺织好后,就需要染布。首先,提取染料。水昔村妇女喜欢用自家种植的板蓝根提取蓝靛(图3),板蓝根又称菘蓝。先将收割好的板蓝根叶子放入木桶中浸泡一周,将叶子捞出,加入石灰水,用水漂约30 min,第二天蓝靛凝结沉淀,将上面的水舀去就形成用来染布的蓝靛。染布十分复杂,先要把白色的自纺布放在染水里浸泡(图4),然后清洗扭干,再慢慢放进染缸浸泡,再次取出清洗晒干,第二天还要继续反复五六次,将白棉布染成蓝色布(图5)。
图3 板蓝根植物Fig.3 Isatis indig otica
图4 染布Fig.4 Dyed cloth
图5 染好的蓝色“水家布”Fig.5 Dyed blue “Shuijia cloth”
水家布染好后,要将布料捶打平整,然后上浆在单层布料上黏合多层布料或纸张,制作成有一定厚度的布壳,这是马尾绣的底料。然后再进行画样、搓马尾线、钉框、填心。
1.3.1 画 样
画样是在布壳上画出要绣的花纹,三都水族妇女对图案的选择十分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图腾等,自然万物,生活用具都是图案选择的范围。水族妇女根据自己的想象画样,画前要准备好画笔和布壳,水族妇女都用“水银笔”来画样(图6),布壳有蓝色或黑色,绘制的图案根据个人喜好而定,技术熟练的手艺人对各种纹样都十分娴熟(图7)。
1.3.2 搓马尾线
马尾线是水族马尾绣的精华部分,在马尾绣制作过程中十分重要。三都水族妇女一般用一根马尾毛作为芯线(图8),二根白丝线为辅线(图9),将马尾巴毛的一端与二根白丝线放在一起,双手反复搓(图10),逐渐形成马尾绣的精华“马尾线”。从前这种白丝线都是用自家养蚕的蚕丝加工而成,现在三都水族妇女大多从市面上购买。
图6 水族绣娘用“水银笔”画样Fig.6 The embroidery lady of Shui nationality drawing with mercury pen
图7 画好的“鱼纹”样Fig.7 Painted “fish pattern”
图8 白色与黑色的马尾毛Fig.8 White and black ponytail
图9 辅助线白丝线Fig.9 Auxiliary white silk thread
图10 水族绣娘搓马尾线Fig.10 Twisting the horsetail thread by embroidery lady of Shui nationality
1.3.3 钉 框
用马尾绣线来钉框是将纹样的外部轮廓固定在布壳上。先将搓好的马尾绣线在布壳上沿画样的轮廓钉框架(图11),用大号针来穿搓好的马尾线,用小号针穿白丝线,从布壳背面起针,线头也在布壳的背面打结,用小号针穿线来缝住马尾线,根据原先画好的画样图案,将马尾线绣在布壳上(图12)。这里要求布壳要硬,才能将绣成的马尾绣面片服贴在所需要的布面上,而在绣的过程中,线条要均匀流畅。
图11 用马尾线钉框Fig.11 Frame nailing with horsetail thread
图12 用马尾绣钉好框的图案Fig.12 Frame stitched with horsetail embroidery
1.3.4 填 心
填心是制作马尾绣的最后一步。如今,三都水族马尾绣所用的填心线是从市场上购买(图13),填心的线可以用多种颜色,填心主要是以结绣的方法填心,还有平绣、数纱绣等方法来辅助。运用多种颜色的线填满马尾线定好的框内“空白”,一件马尾绣的面块就形成了(图14),这种面块可以根据需要服贴在衣服(图15)、腰带、背带、背包、鞋子等生活用品上面。
图13 用来“填芯”的绣线Fig.13 Embroidery threads for “filling”
图14 “填芯”完成的鱼纹绣片Fig.14 Fish embroidery after filling the core
图15 服贴在衣袖上的马尾绣片Fig.15 Horsetail embroidery on sleeves
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区除大部分为水族外,还有杂居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的刺绣手法都有异同。与苗族、侗族刺绣工艺相比,在布料、绣线制作、搓线、填芯等工艺上,水族马尾绣特色突出,整体线条流畅。首先,“苗族也有马尾绣,但苗族马尾绣用的布料一般是绸缎或茧箔,尽管有时用马尾巴毛做芯来搓线,但首选棕榈树皮中摄取的纤维,并且用棕黑色的丝线缠绕,制成的红线比较细”[2]。而水族马尾绣都是用马尾巴毛作为搓线的芯。其次,苗族绣线制作尽管与水族马尾绣绣线制作有相同点,但在绣线芯的选择、轮廓线的使用、填芯等工艺上有所区别(表1)。侗族刺绣与水族马尾绣在材料、工艺上有许多相同点,都是用绕线盘线绣,但“侗族制作绕线时搓捻的程度更高,外面的丝线略粗,线身并不平滑,因此制成的绣线表面能清晰地看到一圈圈螺纹,肌理效果更明显”[2]。
表1 三都水族马尾绣与苗族、侗族刺绣工艺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the embroidery techniques of horsetail embroidery and Miao nationality and Dong nationality embroidery in Sandu Shui nationality
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是水族的文化代表,独具艺术特色。水族马尾绣的纹样,体现了水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水族妇女将生活中感知的事物,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结合点线面的构成,栩栩如生地绣在布料上,反映水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审美理想,水族人民用马尾绣点缀服饰沿用至今(图16)。水族马尾绣的纹样包括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在三都水族马尾绣服饰中,单独纹样较为常见。通常用于绣片、妇女衣角、男士上衣胸前、背部等”[8]。单独纹样没有外部轮廓和骨胳,自由处理图案,刺绣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如将左右对翻的龙纹绣片服帖在上衣前胸的纹样(图17),这是一种均齐式左右对称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是有一定的外轮廓限制的纹样,如在马尾绣纹样中,常将凤凰与祥云纹组合,铜鼓纹与蝴蝶纹组合,将其限制在一定的圆形轮廓中(表2),形成有民族特色的适合纹样。在水族马尾绣纹样中,连续纹样中的二方连续较为常用,二方连续是以一个或几个纹样为单位,围绕一个或几个纹样在上下或左右二个方向反复连续。如水族马尾绣中经常可以看到用植物花卉与祥云纹组合(表2),将两者组合成有规律的、反复性的、长条形的纹样,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总之,水族马尾绣纹样的题材众多,主要是动物、植物、自然景物、民族图腾等,每一种题材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蕴(表2),在构图与结构上具有特色。
图16 绣花卉纹样的现代马尾绣服Fig.16 Modern horsetail embroidered costumes with embroidered flower patterns
图17 服贴在衣服前面的龙纹马尾绣Fig.17 Dragon-pattern horsetail embroidery in front of clothes
水族马尾绣纹样的文化意蕴主要是对生存繁衍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信仰等。水族人民通过马尾绣将这些图案装饰在服饰上,将这些愿望传递出去。比如“寿”字纹,是希望健康长寿;鱼纹则是希望儿孙满堂,同时希望子孙平安。各种云头纹样,意味着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而对图腾的崇拜,则是源于对祖先的敬仰。
鱼纹。水族人认为鱼是水族祖先的影子,蕴含了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因此鱼纹在马尾绣中十分常见,鱼纹也是水族人民对“故土”的怀念。其次,鱼的繁殖能力强,“在水族人民的观念中,鱼是生育的象征,是男孩的代名词,水族人民习惯地将男婴称作是鱼,女婴称作是虾”[9],因此鱼纹马尾绣大多出现在小孩的衣服和鞋帽上。鱼也是水族古老的图腾,在重要节日活动中,鱼是贡品之一,鱼纹在马尾绣图案中运用较多,这是源于图腾信仰,认为鱼纹具有神秘的力量,带来力量保佑族人,水族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对鱼的崇拜习俗。
表2 三都水族马尾绣纹样分析Tab.2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horsetail embroidery of Sandu Shui nationality
蝴蝶纹。蝴蝶纹是十分常见的纹饰,在水族马尾绣背带中,主要由中心主题图案和九块小绣片组成的大蝴蝶,水族人认为蝴蝶具有保护孩童的能力,因此绣在背孩童的背带上,特别是背带芯中的蝴蝶纹样,蝴蝶可以保佑孩子平安。水族有一个传说,认为“蝴蝶”救了水族人民,将其绣在背带上,是一种感恩,并希望蝴蝶保佑母子幸福平安。
凤凰纹。自古以来凤凰在汉族文化中就被称为祥瑞之鸟,代表着吉祥如意。凤凰在水语中称为“若免”,也代表了平安祥瑞之意。其次,在水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凤凰曾经救过一名水族姑娘,这位姑娘为了表达救命之恩,将凤凰绣在胸前的围腰上,后来演变成水族人趋吉避凶,希望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铜鼓纹。“铜鼓在水族社会中被当成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有鼓者,号为都老’。因此水族人民视铜鼓为传世珍物,极其爱护”[10]。铜鼓纹也是水族古老的民族图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重大节日,如端节、卯节都会有敲铜鼓的仪式,祭祀也会取铜鼓在祖先牌位前敲击,水族人习惯将铜鼓悬挂于庭中,以示其神圣且重要的地位。因此,马尾绣纹样中常见到“铜鼓纹”,表达水族人民对这一重要图腾的期望,希望保护家宅平安,幸福安康。
“寿”字纹。“寿”字纹在马尾绣片上常用在孩童的衣服、鞋帽等上面,有保护孩童平安、幸福、长命百岁之意。
植物纹样。源于水族人的鬼神信仰,水族是多神信仰民族,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皆有灵,因此,信仰的鬼神有上百种,从山川、星云、大树、河流等各类自然形态,到葫芦、石榴、芝麻花等各类植物和花卉都是信仰对象,他们认为这些物象都有灵,可以保护家人平安,带来福气。在水族马尾绣上经常看到祥云、植物、花卉纹样(表2)。
水族马尾绣纹样丰富,在构图上统一协调,整个绣品由边框、中心和骨架组成,框内的图案与边框十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图形十分完整,视点集中在图案的中心部位,焦点集中,而刺绣的位置安排十分对称、均衡,整体纹样疏密得当。如铜鼓纹与蝴蝶纹组合(表2),铜鼓纹在中心,四周围绕蝴蝶纹样,强调铜鼓纹的视觉中心,同时用圆形轮廓固定组合的纹样,整体丰富饱满,主题框架十分清楚明朗,风格统一又有个性。水族马尾绣的构图具有平面化特征,没有立体的三维效果,在平面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如鱼纹(表2)中的鱼头十分尖而扁,鱼翅和鱼尾与鱼身的比例几乎一致,虽然构图上没有纵深空间和光影上的立体效果,但图形从夸张入手,在平面构图上突出典型特征。
“水族传统马尾绣与四大名绣的细腻和写实风格截然不同,图案造型简洁夸张,重写意、变形甚至抽象”[11]。水族马尾绣以具象的变形,运用夸张大胆的想象,将主体纹样某些特征强化,突出其中较为鲜明的特色,整体自然而纯朴,想象力丰富,运用象征、寓意、借代的符号,来表达美好的意愿。马尾绣的纹样是水族妇女在生活劳作时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因此,许多大自然的元素被运用到刺绣纹样中,如将鱼纹与云纹组合(表2),鱼的图案有些夸张,线条流畅自然,强化鱼的形状,夸大鱼纹的线条,鱼因多子,寓意多子多福。而将凤凰与祥云组合,突出的是凤凰的纹样,将凤冠进行夸张变形处理,祥云代表吉祥,凤凰在水族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两者组合,寓意趋吉避凶,祈望吉祥。而马尾绣的纹样线条造型,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几乎都是曲线,植物蔓藤与弯曲的祥云,以及动物纹样轮廓的线条均是曲线,线条与线条之间疏密相间,具有连续性,又有间隔性,统一又多样,变化多端。
在色彩运用上,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造型各异的蝴蝶、夸张变形的凤凰、变化多端的各种花卉,水族人将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装饰意味的绣品。水族马尾绣的妇女服饰用色多以素雅为主,色彩较为单一。“相对于水族服饰单一素朴的用色,水族马尾绣绣片色彩的应用则显得热烈鲜艳,用色大胆”[12],尤其是马尾绣制作的绣花鞋和儿童用品色彩艳丽,特色突出。水族妇女的服饰仅在衣服的领口和绣口处有马尾绣的花纹,主要以蓝、绿、青、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的绣花鞋十分艳丽,这也是三都妇女全身服饰中较为突出的特点。用于儿童的用品,如背带、服饰、鞋帽等用品,色彩也十分鲜艳,主要突出儿童活泼的特点,因此,红黄绿等色彩在儿童用品的马尾绣上都可以看到。在色彩搭配上,用在衣服上的马尾绣绣片常用紫色、黑色等暗色系为底,搭配以红、绿、黄、蓝等亮色,图与底的关系就十分明显,色彩也较为丰富。如笔者采访的三都水族妇女韦银花(图10)的服饰,在领口与袖口的马尾绣就是以深紫色为底,用红、黄、蓝色来填心,边缘用白色马尾绣线钉框,中和整体色调,图与底形成较强的对比,素雅中透着艳丽,具有浮雕式的立体感。而水族妇女王银丽(图6)的服饰,则以端庄淡雅为主,以黑色为底,用黄、绿、红填心,同样用白色马尾绣线钉框,中和色调,将图与底区别,对比强烈,整体服饰色彩十分庄重。总之,淡雅素净的水族服饰上点缀艳丽的马尾绣,给人端庄大气、安详平和之感,表现出含蓄内敛、纯静善良的品质,这也是水族妇女优良品质的外现。
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独特的制作工艺,自然生态的取材方法,以及丰富的纹样图案,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特色。水族马尾绣利用马尾巴毛绣成的绣品,朴素实用,有韧性,不褪色,立体感强。尽管其他少数民族也使用马尾巴毛来制作刺绣材料,但将马尾巴毛与丝线搓成马尾线,并用马尾线订框,用多种颜色来填心,这一工艺特色却是三都水族独有的。通过深入黔南三都县九阡镇水昔村田野考察,探析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制作工艺,分析马尾绣的纹样特色,希望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个刺绣“活化石”,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