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开业 张小娟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如何提高《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分析,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0-018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082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主动性差,以笔者所教的《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往往是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上课精心做了准备,结果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上课上,有玩手机的,睡觉的,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的,然后期末考试的时候考试成绩并不理想,通过判阅试卷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这种状况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导致了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打击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做到教学相长,如何打破这一困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
许多高职学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无奈和痛苦的事情,他们感觉学习就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而学的,这些学生之所以报考高职院校,就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制相对来说较短,一般有三年制大专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可以尽快拿到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结束一段對于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十分美好的学习体验。
既然学生对就业很关注,我们当老师的应该从就业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掌握好相应的专业技能,那么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不能胜任单位给他们分配的工作呢?就拿我们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方向是化工行业,所从事的工作是工业分析检验和化工生产这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那么短期内是不可能胜任这些工作的,勉强干这类工作的结果就是导致企业不满意,从而对员工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甚至开除,并且因为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比较,危险性相对比较高,全国化工行业每年发生的生产事故数量众多,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威胁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这些事故的原因一部分就是因为企业员工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掌握好专业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增加工作自信心,为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另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对于企业和职工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分析化学》这门课对于就业的重要性,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因为学生们的基础比较差,所以学习起来很吃力,时间长了对于学习就没有信心了,与学生相比,我们教师作为学海生涯的过来人,更能深刻地理解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们教师在当年求学阶段也会碰到类似的困惑,比如说有一门课程不喜欢学,碰到了难题感觉到束手无策,那我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调整心态,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给学生一说,学生们就会认识到原来自己的老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当年和他们一样也存在类似的困惑,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
2 巩固复习初高中阶段化学基础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初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也没有掌握好,就匆匆忙忙的进入到高职院校,开始接触专业性非常强的大学系列化学课程,例如《分析化学》,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在初高中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怎么能学懂大学系列化学课程,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认为有些知识非常简单就不讲,这些简单的知识说不准学生就不懂,而去讲一些自己认为是重点的知识,这样一来往往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台下的学生听得是呵欠连天,昏昏欲睡,因为他们连简单的都听不懂,更不要说这些复杂的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应当适当安排一部分课堂时间来帮助学生回忆、复习初高中的基础化学知识,例如什么是原子,原子量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分子,分子量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一些简单的称量计算等。
3 通读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良好互动,课后习题加强巩固教学效果
要上好《分析化学》这门课,教师首先要通读教材,熟悉课本,清楚教材中各个章节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编排到一块儿的,重点章节多安排一些课时,非重点章节少安排一些课时,具体到每一节课来说,教师必须要仔细研究这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熟悉这些知识点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对于理科课程而言,知识点的应用重点就是往往就是习题计算,所以对于课本上的例题,教师应该重点讲,反复讲,讲的时候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精心设问,如果学生能跟得上自己的思路,那么教师一问,台下学生的反应必然很活跃,如果发现学生的反应很冷淡,回应老师的寥寥无几甚至于鸦雀无声,那么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停下来与学生们交流,询问是不是哪里听不懂,然后再继续讲,一个好的课堂,如果没有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那绝对不是一个好课堂。
理科课程公式的推导和数字的运算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们不喜欢听,那怎么办?那就挑他们喜欢听的讲,例如,讲到相对标准偏差这个概念,如果只是列出了一堆冷冰冰的数字,然后给学生们讲怎么把这些数字代到公式中进行运算,学生们就会觉得这些概念仿佛距离他们的生活很远,所以就没多少兴趣听你讲,如果你举一个打靶的例子,有甲乙俩位同学去打靶,每位同学打了十发子弹,根据打靶成绩选一位同学去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位同学去呢?学生们一听就非常感兴趣,怎么这么枯燥的运算公式能和打靶这么潮的运动联系起来呢,马上就把头抬起来,眼睛盯着老师看,然后教师就按照步骤给学生们讲公式的推导和计算,顺利地完成了相对标准偏差这个概念的学习,并且学生们也记忆深刻,再碰到相关的计算,他们就知道咋算,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应该挑选一部分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课堂所讲内容的理解,可以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一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
4 重视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每个学期实验课我们都要安排20%左右的课时量,精心挑选一些实验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了视野,例如当我们讲到酸碱中和滴定这个概念时,我们安排了一个测定食用醋中醋酸含量这么一个实验,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地非常活跃,因为他们觉得好玩,有趣,原来化学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的这么紧密,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实验,加深了对于中和滴定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5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学,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传统课堂上教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代表了丰富的含义,而如果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员和讲解员,有些人认为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了声光电各种外在的因素,给学生感官带来了冲击,所以课堂效果应该是不错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不能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例如公式的推导,当老师用粉笔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推导的时候,可以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学生们容易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如果是放映幻灯片,整个推导过程一会就放完了,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实际上不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但是,只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它可以直观形象的把知识点展示大屏幕上,短期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提高《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认识,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于教学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