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 要】科技扶贫作为我国行业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经过由单纯技术提供向综合性技术服务转变的过程,并同步推进扶贫工作的深入与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扶贫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主体单一,多部门之间协调性弱;科技项目不能充分顺应市场需求;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体制;扶贫技术不能满足贫困户实际需要等,唯有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解决之,才能为科技扶贫提供长效发展机制。为此,文章提出:应逐步构建多方积极参与的科技扶贫新格局;创新科技扶贫方式,精准项目的实施,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相融合;提供先进、成熟且实用的科学技术等建议,实现科技扶贫的持续效益。
【关键词】科技扶贫;问题;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3.8;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0-024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114
0 引言
“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等一起共同构成精准扶贫的具体方式。目前,我国各地对科技扶贫进行了诸多探索,逐步形成一些符合实际的运作模式。在安徽省,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包村联户”,在31个贫困县建立35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40个农技协联合会,派遣自然人特派员4300多名、法人特派员900多名,培养185名本地人才,实现人才与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有效运作[1]。在福建,延平区林业局选派科技特派员组织原来松散型百合花种植大户成立花卉协会,通过生产区转移、集中连片种植等方式开展生产示范,使百合鲜切花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300多亩发展到2016年的4500亩,年产鲜切花近4500万枝,年产值2.6亿元①。然而,科技扶贫面临着的上述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
1 科技扶贫的价值取向
1.1 科技扶贫更强调多个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
科技扶贫的途径在于,由国家科技部联动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开发中心、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县委政府多部门包括教育、卫生、财政、人力、农业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以对口帮扶的形式,在定点扶贫县(区)进行实施的所进行的扶贫。科技扶贫统筹安排着定点扶贫与片区扶贫、行业扶贫以及“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三区”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选派工作,加快培养建设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本土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
1.2 科技扶贫以科技项目实施发展为引擎
科技扶貧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通过科技扶贫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科技推动产业扶贫,比如,安徽省以科技项目带动多功能农业包括绿色农产品加工、生态种植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科研院所+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科技扶贫模式[1]。
1.3 科技扶贫的终极目标在于激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
个体素质的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其能否脱贫致富。科技扶贫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开发、转化贫困区所特有的资源的同时,尤其注重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引导贫困户参加合作社等各类组织,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实现小生产有效对接大市场,走向良性循环发展。[1]
2 科技扶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科技扶贫形式多样,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主体单一,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科技扶贫虽然以各部门对口帮扶的形式开展,这是其特点也是其优势,但随之出现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边际效益递减的劣势。从整体上讲,科技扶贫的主体比较单一,在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组织部门,多数以科技部门为主,没有真正形成在教育、卫生、财政、人力、农业等多部门、多个主体协调的科技扶贫局面,即使在各部门的内部系统,也是各职能部门在定点扶贫县(区)独立运行;从形式上看,也没有形成全社会范围有效展开科技扶贫的具体的计划、方针与策略。由此可见,部门林立分散的科技扶贫,在实践中必然出现管理上无序、冲突,而不能充分使用扶贫资源。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亟需一个具体专门有力的部门驾驭全国层面的科技扶贫[2]。
2.2 科技项目不能充分顺应市场需求
虽然科技扶贫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科学技术推广或者科技项目的为引领推动,在实践中在不计市场成本的强力行政推动下,一些项目虽然也确实取得一时成绩,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项目的实施多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从一开始就埋下与市场关系不紧密的隐患,再加上政策也无法兼顾贫困户的差异化的具体需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难以巩固发展已有的成果。表现在,在项目选择中,由于政府行为价值取向不同市场导向,前期的实际考察等准备不充分,重点不突出,致使在选择示范产业时,盲目运作人力、资源与资金;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与扶贫对象之间沟通交流不充分,缺少与项目配套的基础措施,往往导致项目停止,重新规划,浪费了时间、精力、资金和技术等极其宝贵的资源,既虚掷扶贫资源又毁损了政府的声誉。
2.3 缺少良性循环的发展体制
如前所述,科技扶贫由国家科技部联动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开发中心、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县委政府多部门进行的扶贫。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各部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农村贫困地区与技术供给部门双向选择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使得科技扶贫过程中的技术传播针对性弱、适用性不强,缺乏可持续的科技扶贫制度。况且,现有的一些科技扶贫都是以外来的人员和经费支持为主,部分科技扶贫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资金支持获得的,没有显著增加贫困地区的科技自主发展能力,如此以来,当失去外部支持后,缺乏自主性技术支持以及市场洞察力与敏感性的贫困户,往往又返回其熟悉的固化的技能,与此同时,由于科技扶贫仅停留在了“点”的层次,而没有持续发展的力度,比如太行山区的邢台县前南峪村建设生态经济沟,发展生态旅游,却因发展内容单一,规模小,没有后劲而呈现萎缩态[2]。
2.4 技术供给不能匹配贫困户实际需要
科技扶贫应实现理论、实践乃至市场的需求有机结合,尤其是不同贫困区不同的贫困户对技术存在差异化的需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项目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虽然向贫困户讲述理论知识,开展技术培训班,却并没有实际效益的产出,技术传播与推广的结果不够理想。再加上贫困户的文化综合素质比较低,有限的不系统理论指导并不能使其充分掌握技术,使得贫困区的发展比较被动,仅依赖于外来项目的支持,不能形成独立的自我成长自我更新的能力。
3 构建科技扶贫的长效发展机制
当务之急是构建起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科技优势,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引导技术要素向贫困区贫困村、贫困户聚焦。
3.1 搭建意志统一多方参与的新格局
新型的科技扶贫需要既具有统一意志、又有各部门协调合作的联动机制。其一,赋予贫困户自主选择权。尊重贫困户的意愿,积极主动地吸纳技术,在释放其积累的经验与技能,提高新的技术本地化、个人化的速度。其二,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内在机制,通过精准规划主导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培养出优质农产品,扩大产业的效益范围,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建立品牌效应。比如,北京市科委引进中粮营养研究院,在河北省赤城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培育绿色农业品牌。
3.2 不断完善和创新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
其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比如,中国科学院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在贵州开展猕猴桃、茶叶、食用菌等13个项目,涉及农业、工业、生态、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促进极具地域特色的资源和产品流入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了资源使用率,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3]。其二,整合政府、企业、非政府机构等主体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创新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实现多功能的农业生产方式。扶贫项目优劣的关键在于,要让产品实现多次销售,充分挖掘其附加值。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打破农业只销售一次农产品的传统,实现第二、第三次销售,比如,通过优质花卉苗木园、生态果蔬园等,实现生态、旅游等多个项目融合,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
3.3 以创新项目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融合
充分调动各种科技资源,整合政府、企业、非政府机构等主体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关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带动技术、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共同发展;汇集社会力量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级学研究会、协会等社会组织服务于脱贫;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乡土技术人员,切实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一体化的农田耕作标准,改善贫困户生产技能,提高其利用技术的效率;对贫困户的培训的可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现场指导,也可以运用网络、微信平台等媒介优势,开展实时问答、交流培训;建立O2O、B2C等电子商务模式,为贫困区提供多元化服务。
3.4 提供先进、成熟且实用的科学技术
科技扶贫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技术的传播对于贫困户是自外而内的信息输入,其在不同的接受能力的贫困户之间输入与传播的速度与市场效益是不同的。其间应兼顾市场需求与贫困户需要,包括建立贫困户科技需求信息征集制,深入了解其对不同专业科技人才的需求,精准选派技术人员与组织,如安徽宣州黄渡乡农民擅长种植太子参和烟叶,技术人员就帮助贫困户发展太子参和烟叶,而水阳镇有十万水面,农民主要养殖河蟹和胖头鱼等,技术人员就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对象发展水产养殖。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所需要的高级的技术要素,真正用知识与技术武装贫困户的大脑,提高贫困群体的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③。惟其如此,才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不断改良农作物品种,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效益和质量的同时,解决市场经济与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的矛盾,实现贫困者持续受益。
4 结论
方向明确,方法得当,过程渐进,结果才理想。目前,科技扶贫进入承上启下的阶段,成本不断增加、难度持续增强,亟待构建有效的科技扶贫发展机制,其关键在于,逐步建立多方参与互相协调的科技扶贫新格局;以创新方式推动城市与贫困区的生产要素相融合;提供与实施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项目,逐步强化其增值力,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注释:
①福建南平市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EB/0L].
http://www.most.gov.cn/dfkj/fj/zxdt/2019-4-16 访问.
②北碚: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的功能多样化嬗变[EB/0L].农业网http://www.agronet.com.cn/2019-6-5访问.
【参考文献】
[1]科农.助力精准扶贫 共建全面小康——安徽省科技扶贫典型介绍[J].安徽科技,2017(04):7-9.
[2]刘冬梅.我国科技扶贫的机制创新问题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5(09):14-17.
[3]夏勇,田弋夫,余德顺,唐从国,王竑晟,韩永滨.科技助推“三变”改革 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中国科学院贵州省水城县定点科技扶贫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74-1380+1271.
[4]路凱凯,米文杰.科技扶贫长效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9(0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