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琳 金鑫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某医学院校880名在校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现状进行调查。结果:(1)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存在性别差异。(2)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社会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大三学生客观支持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3)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负相关显著,和外倾性、责任心正相关显著。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B844.2;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0-023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107
0 前言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心理和人格发育逐步趋于成熟,是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1],需要来自社会的多方面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联系中获得的帮助和支援,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工会等组织。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2]。人格是“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3]。它是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会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方式及数量不同,最终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国内外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对社会支持存在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1022名大一至大三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880份,有效率达到86.1%。其中,男性318人,女性562人;大一386人,大二271人,大三223人。
对于大学生人格特征方面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由张建新修订的中文版大五人格问卷的简化版[4],问卷包含神经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五个维度,共60道题目。采取五级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到5分。此问卷已被我国学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对于大学生社会支持方面的数据收集采用的由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个条目,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6]。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某醫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状况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宜人性在性别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女生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平均得分。如表1所示。
2.2 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状况
2.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的差别比较
从不同维度来看,医学院校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女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大学生。如表2所示。
2.2.2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年级上的差别比较
从不同维度来看,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在年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大三年级的学生的客观支持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如表3所示。
2.3 某医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和神经质负相关显著,和外倾性、责任心正相关显著。如表4所示。
3 讨论
3.1 某医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状况分析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在宜人性方面,医学院校的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可能表现为重视和他人的和谐相处。与女生相比,男生责任心高,可能表现为行为规范,有抱负有毅力。这可能与男女生的社会角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这与龚芸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
3.2 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第一,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性别、社会角色、传统观念和社会期望有关[8]。在生活中,女性表现地更柔弱,对女性的期望要比对男性低,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这与李慧民[9]的研究结果一致。第二,不同年级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唐燕[10]等人的研究结果相悖。这可能与大三学生即将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事项,如实习、毕业、考研、求职等,获得的外界关注要更多。
3.3 某医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1]。本研究显示,个体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维度中的外倾性、责任心呈现出正相关显著,与神经质呈现出负相关显著。这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人格特征是有密切相关的,这与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结果[12-13]一致。一方面,外倾性与责任心高的学生,会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安全可靠的人格特征,所以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就相对容易一些,并且对社会支持有着良好的情感体验与较高的满意度和利用度;另一方面,当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时,他们可能会更开朗活泼、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计划、有抱负有毅力。
4 建议
结果可见,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要提高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觉,学会寻求社会支持的帮助,这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立足[14];扩大社交圈,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注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刘美涓,余华.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5,18(5):295-298.
[2]Kessler RC,Price RH,Wootman CB.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5,36:531-572.
[3]Funder D.The Personality Puzzle[M].New York:Norton,1997.
[4]Costa P T,Mccrae R R.Domains and Facets:Hierarchic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5,64(1):21-50.
[5]許淑莲,吴志平,吴振云,等.成年人个性特征的年龄差异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92-99.
[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2-46.
[7]龚芸,彭运石.高职学生人格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67-168.
[8]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9]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10]唐燕,郑子健,史文.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比较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06-508.
[11]Sarason IG,Sarason BR.Concomitants of social support:attitude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and life experiences[J].J Pers,1982,50(3):331-344.PMID:7143186
[12]龚芸,莫文.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人格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58 -1059.
[13]Leskel U, Melartin T, Ryts?覿l?覿H, et al.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mong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2009,197(10):728-35.
[14]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9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