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袖
这位70多岁的护士,眼睛不仅不花,眼神还特别犀利,伪造的加号条,想要逃出袁晓凤的眼睛还真难。
2019年1月2日,新年后第一个工作日,袁晓凤早上7点20分准时出现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会诊中心分诊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耐心解答。很多患者可能看不出来,眼前这位干练、和气的护士长已经年逾古稀了。
1963年,袁晓凤从当时的北京通州卫生学校(现在的北京卫生学校)毕业后进入北京同仁医院工作,当时的眼科老主任一眼看中了她,把她给“抢”了过来。其实,袁晓凤心仪的科室是外科,外科手术“大刀阔斧”,施展空间大,眼科只能在眼睛那么小的空间里腾挪,“没意思”。虽然有点不情愿,但既然到了眼科,袁晓凤就决定要在这里认真工作。
袁晓凤身材高挑,长相俏丽,又很有耐心,从不教训病人,患者都很喜欢她。8年后,袁晓凤被提拔为眼科护士长。
做护士时间长了,袁晓凤体会到,外界很多人对护士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粗浅的层面,认为护士只是摆摆药、打打针,护理一下病人,难度不大,与保姆差不多。其实,这样的认识大错特错,三分治七分养,这个“养”包含着护士的努力。而且一个优秀的护士,应该能应对门诊现场的各种情况并做出准确判断,要懂得什么症状可能是什么病的表现,从诊断到治疗,都要很熟悉,而且关键时刻还能够给大夫堵漏洞。
有一次,一位老专家坐诊,给一位从山东来的患者开药,袁晓凤照例先审病历,发现左右眼写倒了,于是,她拿着病历直接找到专家,提醒他:“这个药是不是开错了?”老专家拿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左右眼开错了,忙重写了病历,还感谢袁晓凤帮他避免了一次疏漏。
2000年,57岁的袁晓凤准备退休,同仁医院不舍得她离开,刚好,当时医院眼科会诊中心成立,袁晓凤直接被返聘到眼科会诊中心分诊台。她知道,很多患者挂的都是300块钱的号,而医生只能给他们三五分钟问诊的时间,为了让病人满意,袁晓凤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给患者解释,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
在眼科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袁晓凤对于所有的眼病都非常熟悉。同仁医院眼科被分成12个亚科,专家有上百位,袁晓凤通过病人简单的描述,再看以前的就诊记录,就能给患者推荐最合适的专家就诊。加号的任务也主要由袁晓凤来承担,因为袁晓凤熟知科室里每个医生的签名。
每天,眼科都会有100多名患者拿着不同医生开出的加号条,来到会诊中心的护士台前,请袁晓凤来审核。这位70多岁的护士,眼睛不仅不花,眼神还特别犀利,伪造的加号条,想要逃出袁晓凤的眼睛还真难。
有一次,一个“患者”拿着医生的加号条来这里审核,袁晓凤扫了一眼,就看出医生的章不对,“有点瘦,比正常的医生章要窄。”袁晓凤二话不说,就在加号条上打了一个“×”。“患者”自知理亏,也没争辩,扭头就走。袁晓凤知道,这就是个“号贩子”。眼科的医生、护士都夸她“火眼金睛”。
袁晓凤手中还有一项很大的权力:根据病人情况直接加号。有眼压很高的单眼或青光眼急性期的病人,或者患脉黑瘤等恶性肿瘤的病人,只要在允许的情况下,袁晓凤都会给他们加号。之所以这样做,袁晓凤是有专业知识做支撑的,如果对此不太清楚的话,就是让患者挂几天的号,也可能找不到对口的专家。虽然手中权力很大,但袁晓凤绝不会滥用,一切都要从病人利益出发。
在眼科的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很多患者成了袁晓凤的朋友。20多年前,袁晓凤遇到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他在工作中被化学品烧伤,眉眼口鼻都无法分辨。就在医生、护士给小伙子紧急治疗的同时,袁晓凤听到小伙子的工友念叨说,今天小伙子本打算下班后和女朋友在前门约会。“这种情况,女朋友肯定是见不成了,而且,小伙子的模样可能也会吓到女朋友。”袁晓凤赶快请工友联系小伙子的女朋友,提前给她做思想工作。姑娘后来见到小伙子也很吃惊,但她努力平复心情,安慰小伙子:“你别着急,咱们好好配合治疗。”
小伙子在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眼科病房的护士们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关心开导他。小伙子在治疗期间,眼睛看不见,嘴里因为有插管,又不能说话,要是有什么需求怎么表达?袁晓凤找来药房的旧药盒,做成有圆孔的模板,小伙子摸索着把字逐个写在圆孔里,大家就能分辨。第一次写字,小伙子颤颤巍巍写下一排字,“谢谢阿姨们,我会好好活下去。”
“我一辈子忘不了这个病人。”当然,这个病人也没有忘记护士阿姨们。“前段时间,他还来看过我呢,现在他是高级按摩师了!”袁晓凤和护士们曾经开导的那位姑娘,对小伙子一直不离不弃,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袁晓凤76岁仍坚守岗位,成为全院出了名的“护士奶奶”,她的老伴崔志刚81岁仍坚持坐诊,被誉为“医生爷爷”,老两口成了同仁医院著名的“夫妻档”。
袁晓凤和崔志刚是同一年来到同仁医院上班的,逐渐有了好感,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結婚半个世纪,袁晓凤和崔志刚的饮食习惯却南辕北辙。崔志刚喜欢吃面食和肉,袁晓凤爱吃米饭和蔬菜,很少吃肉。虽然吃不到一块儿,但谁都没想过要改变谁,而是尊重彼此的习惯。崔志刚不吃米饭,但每天都会给妻子蒸米饭;袁晓凤不喜欢吃肉,但每周准会给老伴儿变着花样炖上几碗肉。他们从没觉得谁在迁就谁,认为夫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袁晓凤返聘后,已到退休年龄的崔志刚也继续在医院发挥余热,62岁那年,他宣布“封刀”,每周只出两次门诊,一直坚持到现在。
赶上两个人都上班的日子,老两口一起从家里坐地铁,早上7点半之前准时到医院。崔志刚在家休息的时间长,他负责打理家务,老伴快下班的时候,他洗好水果,再摆上一些坚果。袁晓凤回来后,坐在沙发上吃水果,这时,崔志刚便给老伴讲些报纸、电视上的新闻。袁晓凤称老伴是她的“秘书”,她则是家里的“一把手”。
袁晓凤说,她的这个“秘书”特别尽责,每天她要吃的维生素、降压药等,都是“崔秘书”监督她吃,如果哪一天早上忘了吃药,他还会中午送过来。两人同时上班那天,崔志刚不忙了,还会上楼看看老伴,同她聊几句。
有时候,袁晓凤和老伴也会谈谈退休的事儿:“你都80岁的人了,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啊?”崔志刚的回答是:“你要上班,我就陪着你;不上班了,咱们就到处转转!”
袁晓凤当过全国劳模和北京市劳模,崔志刚对老伴的工作能力很佩服,他对这辈子遇到这么好的老伴特别满足。他说,老伴身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值得他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