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宁 郭笃凌
(1.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 271021)
《明奉直大夫陕西宁州知州菊轩张君墓志铭》(以下称墓志)《明奉直大夫陕西宁州知州菊轩张君暨元配孺人徐氏合葬墓志铭》(以下称合葬墓志),不见于方志文献著录。志主张正蒙,字启愚,号菊轩,济南历城人。隆庆丁卯(1567)举人,历任新乐、昌黎县令,迁成都府通判,擢陕西宁州知州,不就,旋卒。《历城县志》《昌黎县志》皆无传,《新乐县志》入名宦。原墓志石质,失盖,两合,未见其石,仅见拓片,为近年济南基础建设城市改造出土的明代墓志,地点不详。碑文阴刻楷书,清晰可辨,其一46行,行19字,篆额4行,行5字;其一67行,行19字,篆额3行,行12字。本文以该墓志的内容为中心,结合史料记载和相关明代墓志,对墓主人仕宦履历进行考证,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问题加以考证辨识,此墓志对于挖掘整理济南乡邦文献,研究历城氏族关系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赐进士、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户部尚书、前钦差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郡人赵世卿撰
赐进士、中宪大夫、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河东兵备、前工部都水司郎中、郡人陈九畴篆
赐进士、嘉议大夫、奉敕整饬武汉黄江防兵备、湖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前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郡人董元学书
余为孝廉,与今中丞王睛宇、大参于完朴、冋卿于横海、封君陈毅斋、太学李松盘及菊轩君同读书开元寺中,相砥砺以文行,而君尤暱就余,遂申之以婚姻之好。然君学问醇深,其操履尺寸,不失度于侪辈,未易当也。晚席一乡举资,屡著循吏声,寔至典大州通塞,在诸君间矣。而以老亲故,投簪脱幅,仅逾中寿竟不能待老亲而先返,其真所谓“位不展材,年不配德。”凋丧之悲,岂余一人私乎?孤时熙卜以君大归,而余守版使,求去不得,素车缟服,有怀阙然。时熙乃手事状来,请勒隧中之石,余何忍辞。
按状:君讳正蒙,字启愚,菊轩其别号也。先世居历下,而逸其谱牒,所记为别祖者安仁翁。安仁翁凡五传而生封文林郎文魁翁,为君父,母曰王太孺人。君生而颖敏善诵,封翁抚之,谓:“吾门且待若而名!”既冠,游邑庠,益肆力于综讨,文誉蔚起,即余辈卒业开元时也。隆庆丁卯荐本省,八上春官,皆报罢。因念两尊人春秋七十高矣,不及此时博半通之纶,以荣所生,则河清之谓何?于是谒选得新乐令。新乐当孔道,其民困踣于轮蹄扉屦间,生计日蹙。君至,首革传金之寄于库,而扣羡者岁若干,以宽邮卒,以急过客,而民益得休息。君每以朝哺,问两尊人匕箸加损,即莅堂皇治程书,或行田间课树艺,又暇则旅进博士弟子甲乙而摩厉之。事事皆字人实际,而其尤著者,如辨诸生刘某之诬柢;其尤不欲自著者,如偿前令君某之侵赀,非德礼长者不办此也。既奏冣(最),得封典。而太孺人见背,君以忧去。依封翁室为苫寝者三年,服阙,补昌黎令。君之为昌黎,如其为新乐,而有水庸加之,以防倭,戎器之除,称精毖焉。会以持乡贤祠地,中乡绅之欲兼地者,仅迁成都判。当是时,君亟以解官禀命,而老亲不敢以身事恋一息也;亟以奉亲陈请,而上官不敢以国事失一倅也。又有征播之役,受事除戎器二千,而督饷为粟米者倍之,为料豆者半之,皆因期而给。满六载,遂擢知陕西之宁州云。君既以亲笃老,不忍再叱邛驭,而侍封翁杖履宴笑衎衎者,适二载。为万历丁未元旦,以至不起,时三月初二日也。距其生嘉靖辛丑十一月初六日,享年六十有七。盖属纩之顷,翛然归全,惟恨不能终事九十余老人,以属时熙辈而已。君配徐封孺人,为处士来同公女,有妇德。二子:长即时熙,娶于邢,继以吴;次时泰,礼部儒士,娶继俱王。三女:长即适余子,官生赵铉者;次适陈廉;又次适邑廪生高有恒方伯公时子也。举孙男二:铄殇,钺未聘;孙女三:一字赵,一字王,而殇其一未字。墓在郡城南,以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十九日葬。
余为之铭,铭曰:
呜呼!宦若晚畅,身遽朿来。奉高年苦,不足有新,其兆以埋。玉余铭孝,思示嗣续。
明进士、承德郎、户部浙江司主事、邑人刘亮采撰
赐进士、通奉大夫、正治卿、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前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礼闱分校、邑人董元学篆
赐进士、中宪大夫、奉敕督理粮储、小滩监兑、河南按察司副使、邑人陈载春书
合葬者何,永从也?匪曰从之,乃更襄之;匪曰襄之,乃更成之。噫!此伦也。入于天坠,莫之或逃。吾济上千乘之郡也,见一参藩华岩张公,囗发而从,垂白而老,鹣无拊翌,弥不济盈。脱或趣变于亨屯,数差于修短,不力之人,不竟之天,各任尤也。故曰:德如毛,仲山甫举之,百年之内,又见此翁媪耳。余生也晚,未见奉直公。少时,闻之大司徒赵公所为志,谓公也曰:“学问醇深,其操履尺寸,不失度于侪辈,未易当也!”谓媪也曰:“饶有妇德焉!”盖妇德不逾阀。吾于公力所迨,而知媪有襄之德;吾于公力所不迨,而知媪有成之德耳!媪封孺人,姓徐氏,处士来同弱息也。其生也先奉直公八日,二姓尊人相而配之,髡髦是仪。比其归也,既贫且窭,居则削椽,纬萧被也,綦巾茹藘,故曰:“真伯鸾妇!”维时,说者曰:“公难为之室,媪难为之家。”目为双璧焉。公顺亲志,读书山中,每不归。媪致亲养,辟芦为炊,渝潃洴澼,皲瘃胝胼,葛屦所称,不啻瘁也。二人饫熊白,奥纻纩,引恬引考,赖妇贤耳。且公所友皆一时名流,媪亦识其可因可宗,非助销比,修馈之余,每勤杂佩之,问公:“外有所藉,内无所撄,名立行成,谓非媪所襄乎不可也!”夫士之仕也,蕲于良,往往变塞焉者,非吏之咎也。故妻妾之奉,孟子谭及之,间有曰:“豹数日不食,文彩乃蔚。”斯语也,衰世不闻久矣。奉直公两尹疲邑,卓有惠绩,人知尹之良也。孰谓阃以内,拔葵去织,御厥初服土物不以玷琴装?夫以节成俭,以俭成廉,以廉成惠,公之治行,谓非媪所襄乎不可也!迨乎昌黎政成,庙堂始知令尹有□君焉,翟韦鸾篇,遂厥德矣,而命曰孺人,亦薄之乎其□报也。公在新乐,已失所恃,闻命入蜀,不获将父,人子踟蹰,忠孝将废一矣。媪曰:“君能勉君以孝,我能代成之,耋寿之亲有我在!”公乃谢而属之,遂往视事,凡六载。封翁之甘膬必当其嗜,寒燠必适于调,故衰龄日就康胜。比公闻宁州之命,卸肩蜀倅,以终养丐归。媪以无恙之亲复公托庇,君亲两得者,媪成之也。及公弥留,以亲在旁,皇不敢暝,媪曰:“天能勉君以孝,我能代成之,耋期之亲有我在!”公乃泣而属之,遂僵。阅七月,封公既世,生事葬祭,一准于礼。既襄事,阖户称未亡人家政咸秉令焉,内外肃如也。又十三年,万历庚申七夕,乃就箦,得寿八十岁。所生二男三女,男曰时熙,曰时泰;女适赵,适陈,适高,奉直公莅昏嫁已。公殁后,举孙男五:曰玥,娶河南按察司副使贾希夷男、浔州府经历梧女,曰璟,曰瑄,曰玠,曰琰,未聘妇;孙女五:长适提学御史赵继本孙、邑廪生天开子化鉏;次适儒官王逊子、邑诸生之藩;三未字;四适孝廉王启亨子鼎铉;五未字。玥、玠、琰,洎适赵与未字一,皆熙出;璟、瑄,洎适王与未字一,皆泰出。曾孙一,曰启昌,未聘妇;曾孙女一,字太保吏部尚书尹旻孙、邑诸生子□,玥出,皆奉直公未及见者。夫终一尊人,昌诸子姓,其复于公之托不又多哉!奉直公儒也,醇吏也,良力所能也,夺情入蜀,遗亲捐馆,躬有不阅矣。微媪公其有阙哉!我故曰:“匪曰襄之,乃更成之,妇德如此,可以称矣!”将于泰昌庚申十二月十一日归奉直公之圹,其为从也永矣!铭之曰:
张正蒙,字启愚,别号菊轩,济南历城人。出生于嘉靖辛丑(二十年,1541)十一月初六日,卒于万历丁未(三十五年,1607)三月初二日,享年六十有七。(虚岁)
其家世延续,非嫡子而传,墓志曰:“先世居历下,而逸其谱牒,所记为别祖者安仁翁,安仁翁凡五传而生封文林郎文魁翁,为君父,母曰王太孺人。”
张正蒙小时候,聪明好学,颖敏善诵,他父亲对他有很大期许:“‘吾门且待若而名!’既冠,游邑庠,益肆力于综讨,文誉蔚起。”
隆庆丁卯(元年,1567)26岁,张正蒙中乡试第六十六名举人。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十,“选举”二载隆庆元年丁卯科举人名录:“张正蒙,历城人。官至成都府通判。”[1]《历城县志》选举表也有类似记载:“隆庆元年丁卯科,张正蒙第六十六名,成都府通判。”[2]另外,《重修新乐县伏羲庙碑》载:“张侯讳正蒙,别号菊轩,山东历城人,登隆庆丁卯乡举。”[3]历城同年登乡举者只有两人,另一个为李应和的儿子李淑性,是第二十名。
张正蒙命运多舛,科举之路坎坷“八上春官,皆报罢。”
据《新乐县志》知张正蒙万历十八年(1590)始任新乐知县,从隆庆丁卯中举人到谒选任职,达23年,后入吏部谒选得新乐令。
万历十八年49岁,任新乐县令。《重修新乐县志》卷三名宦载:“张正蒙,历城人,举人,万历十八年任,纂修县志,重葺学宫,鼎新社学,均平徭役,清驿递,节丁支,讲乡约,祷飞蝗,兴学校,与民休息”[4],颇显政绩。
新乐县在河北省西,明属正定府。墓志云:“新乐当孔道,其民困踣于轮蹄扉屦间,生计日蹙。”当地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伤于迟重;俗尚刚劲,人习文武,有慷慨之风。”张正蒙从万历十八年到任,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丁忧,四年的时间,革故鼎新,政绩突出,为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入县志《名宦传》。其政绩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2.1 主持纂修县志
张正蒙下车伊始,即倡修《新乐县志》,其后至清康熙、乾隆、光绪凡三修,承前启后,功莫大焉。查县志有署名万历辛卯(1591)秋八月既望,承务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判、治下生、储斋李有本的序曰:“万历庚寅(1590),菊公张侯来令新乐。未几,均徭役,平赋税,劝农桑,兴学校,凡百废驰无不振举。乃询及于志,得旧编览而叹曰:‘俗移于时之屡迁,难以旧文征也!’于是礼延学博陈君,贾君、张君暨学生李子鹏程、默子钟霍,猎经传,搜书牒,遐钩旁搜,有稽辄录,别例著凡,分为十卷,析目四十有六。上系星野以志天文;下系建置、城池、疆域、山川;胜景古迹以志地理;中系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孝行,烈女、风俗、杂记以志人文;并系土产、公署,学校、祠祀、桥梁、贡赋以志物采。且体遵《大明一统志》,事参《禹贡》《周礼》《职方》等书,三阅月编摩告竣,详而有体,核而不靡,赡而不逸,时而不违,郁郁乎志哉!爰付剞劂,命余为序。”[5]颇为详细叙述了修县志的时间、过程以及参与的人员、体例等。
张正蒙“猎经传,搜书牒”,辛勤搜罗资料,保存了大量明代中期以前的地方文献资料,如诗词碑铭、礼俗人物、人口赋税等,后续方志赖以承继。同时,增删修订体例,奠定了规模框架基础,影响了续修方志,后出方志大抵未出其范围。万历张志虽依《大明一统志》,而多按本县地方实际情况损益。按《明一统志》体例:首京师,次南京,然后以十三布政使司分区,析目详述各府州情况,凡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古迹、列女、仙释等约21类。而《新乐县志》万历张正蒙本已经亡佚,但其中内容大多保留在后来方志中,康熙、乾隆两次修志基本上延续了万历本的体例。麻廷璥《新乐志序》曰:“初修于前明张令正蒙,再修于国朝林令华皖,在昔发凡起例,汇为十志,由天文地理终止于杂志,其分门别类自可囊括无遗。续之者亦即依类而纂次焉。”他只是收集删削资料,补充附于旧志之末。参之乾隆志可知,万历张志共分10志46目,依次为:卷一天文志:星野;卷二地理志:沿革、疆域、形胜、山川、乡社、街市、物产、古迹、丘墓;卷之三建制志:城池、公署、学校(附社学、书院)、邮铺、坊碑、桥梁;卷之四贡赋志:户口、田赋、徭役、经费、马政、课程、勋田;卷之五礼乐志:公仪、祠祀、乡饮、风俗;卷之六职官志:额置、县官、学官、名宦;卷之七:选举志:进士、举人、贡士、褒封(恩荫附)、援例、武弁、掾阶;卷之八人物志:乡贤、孝行、贞烈;卷之九艺文志:文、诗、歌;卷之十杂志:寺观、灾异。与志文所言目类数量相合。从以上所列志目可见,张志从体例、文献收录思路方面受《大明一统志》体例影响不大,举凡新增天文、选举、职官、贡赋、艺文等,涉及范围广泛,更加系统全面完整,志目也更加有逻辑,层次分明,如选举志列仕进之途,凡进士、举人、贡士、褒封(恩荫附)、援例、武弁、掾阶等,时代特色也更加突出,所谓“详而有体,核而不靡,赡而不逸,时而不违。”也基本达到了。康熙、乾隆续修皆本其体例,而光绪《续修新乐县志》则厘为六卷,取消10志分类,直接志与目并行,出43目,虽资料丰富,但存在卷与卷之间不均衡,大小隶属不等诸多问题,反不如张志条理清晰,类属恰当。
2.2.2 重视教育,重葺学宫,鼎新社学,兴学校
张正蒙非常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修缮学宫社学,复兴学校教育。新乐学宫,属官学,在县署(今承安镇)东南,为庙舍与学舍合一的机构。唐末始建,为直隶省最早建立的6所县学之一。五代兵毁;宋大观中复建;元季又毁……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张正蒙大加增修,渐趋完备。[6]社学则是幼童教育。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一所。明代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万历《新乐县志》载:新乐有社学14所。县立一所,在西察院东门,堂、庙、室俱备。凡十五岁之幼童,择教读有行者群蒙而训之。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学习,习读《孝经》《论语》《孟子》。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张正蒙重修。除了修缮教育建筑设施,他还重视学子的学习,墓志曰:“君每以朝哺,问两尊人匕箸加损,即莅堂皇治程书,或行田间课树艺,又暇则旅进博士子弟甲乙而摩厉之。”在田间问农桑之余,常常和学宫老师一同亲自询问学习情况,评定名次,督导磨砺学子的课程学业。另外他还重修了伏羲庙,“迨万历庚寅,张侯继至,乃增希其所未备,润色其所未周。乡众佥以盛举为快。”醇厚乡风俗,从而达到“抑开物成务之德啄人人心”[7]的目的。
2.2.3 与民休息,施行德政
张正蒙上任不久即遭蝗灾,“万历十九年,夏五月,蝗生县东,未几数日,滋类遍野。”[8]他忧心忡忡,日夜祈祷,想必经过积极抗灾救灾,应该取得了效果,所以“祷飞蝗”成了他的政绩。到了明代中期,地方官员敛财成风,苛捐杂税蜂起,“明代征收正赋之外,有倾销耗银,即耗羡也,有解费,有部费,有杂费,有免役费,种种名色,不可悉数,大率取之乡宦者少,取之编户齐民者居多,不特私派繁兴,亦且偏枯太甚”[9]张正蒙首先减免了驿递等的杂税,“以宽邮卒,以急过客,而民益得休息。”同时,他通过均平徭役,清理驿递等措施,减少老百姓的负担,发展当地生产和经济。另外,他补欠亏空,纾解冤情也显示了崇德尚礼的长者之风,墓志里讲了两个例子,一是“辨诸生刘某之诬柢”,辨明了对诸生刘某的诬陷诋毁,具体事件不详,在当时得到大家的赞扬;另一个是“偿前令君某之侵赀”,还清了前任县令侵欠的公款,他也不愿意声张。查《新乐县志》,前令即张正蒙之前任是万历十四年(1586)吕克恭,山东邹平人,后升泾州知州。再往前县令是赵一经,胶州人,万历十一年(1584)任。墓志中此前令未知所指,应在其中。但还清欠款说明张正蒙治理下,新乐县经济发展不错,有钱可还,同时,也表现了其仁德宽厚之心。
万历二十二年53岁,母亲王太孺人去世,丁忧去职回家守孝。平定州举人赵璇接任新乐县令[10]。回乡“依封翁室为苫寝者三年”。
万历二十五年(1597)56岁,服阙,补昌黎县令[11]。墓志说:“君之为昌黎,如其为新乐。”其实,颇为艰难,虽有其心而外部环境已经不同。首先是天灾不断,田禾歉收,他在任近三年,年年都有灾害,救灾赈灾是首要大事。“是年(二十五年)自正月不雨,至四月二麦俱槁,夏大雨田伤涝,民大饥,冬地震。二十六年,春旱,夏久雨,田禾涝,民大饥。二十七年,夏,瘟疫大行,民饥。”[12]这三年大灾都是列入县志大事记的,其严重性可想而知。其次,防倭和战备形势严峻。昌黎居于军事要冲,既要防备北方辽东、蒙古和土蛮的威胁,又要加强海防抵御倭寇。[13]“神宗万历元年,派河南车营官军于胡林庄暨昌黎等口防守,为备倭也。”[14]“指赤洋海口营,其于永乐七年为防倭寇设(见明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15]所以,墓志上记载他加固海防,谨慎认真整治兵备武器,防备敌人劫掠,护佑百姓安全。墓志记载的另外一件事是:“会以持乡贤祠地,中乡绅之欲兼地者。”处理乡绅土地兼并的事,涉及乡贤祠地,语焉不详。张正蒙在《昌黎县志》上除了有任职的记载外,无传,这些资料也可补县志记载之缺漏。
万历二十七年(1599)张正蒙58岁,由知县升迁成都通判。合葬墓志云:“奉直公两尹疲邑,卓有惠绩,人知尹之良也。”张正蒙任通判是职务提升。明朝于地方各府置通判,为府之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正六品。与同知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16]到任不久,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朝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此役前后历时114天,全境平定。播州从此“改土归流”。[17]墓志云:“又有征播之役,受事除戎器二千,而督饷为粟米者倍之,为料豆者半之,皆因期而给。”说的就是这件事,张正蒙根据职责负责给平播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筹备修整武器二千件,督集军饷粟米四千石,军马草料豆类一千石,都按期完成,保障了军用供给。
万历三十三乙巳年(1605)张正蒙64岁,任职满六载,遂擢知陕西之宁州,不就。因家中老父年迈,合葬墓志言“卸肩蜀倅,终养丐归”,“侍封翁杖履宴笑衎衎者,适二载。”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三月去世。享年66岁。其父九十余岁,合葬墓志讲去世前,他还放心不下老人,“及公弥留,以亲在旁,皇不敢暝,媪曰:‘天能勉君以孝,我能代成之,耋期之亲有我在!’公乃泣而属之,遂僵。”其纯孝令人感动。七个月后,老人也去世了。
张正蒙娶妻徐氏,有二子,三女。
张正蒙生前官至陕西宁州府知府,有一定的社会治理才能,而且“学问醇深”,从为其和徐氏墓志撰文、书丹、篆盖之人可看出,其结交之人多为济南历城文坛或政界名士,也反映出的明中晚期官员科举和地域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的特点。
张正蒙墓志撰文者赵世卿(1538-1615),字象贤,别号兰渚,济南历城人,明代后期著名大臣、理财家。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因忤首辅张居正罢官。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世卿起为户部郎中,复出为陕西副使。累迁户部侍郎,万历三十年(1602)升为户部尚书,万历三十九年(1611)辞官家居,据墓志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正月十五卒,赠太子太保。《明史》《历城县志》有传,文革期间出土《明资德大夫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兰渚赵公墓志铭》。[18]有《司农奏议》十四卷,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七年(1634)赵濬初刻本,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有十卷本现存九卷,著录为万历刻本。县志载有《司徒三约》《光庐东山存稿》未详。按:《明史》卷二百二十一《赵世卿传》:“三十八年秋,世卿乃拜疏出城候命。明年十月,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赠太子少保。”[19]依此,历来赵世卿卒年,皆为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误。其墓志记录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正月十五卒。
篆额者陈九畴,号东华。济南历城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乡试亚元,三甲第二百一十四名进士。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屡迁山西按察司副使,绝请托,禁仆从,焚逋券,言动不苟,有古君子之风。卒祀乡贤。道光《济南府志》有传[20]。
书丹者董元学,济南历城人。万历七年(1579)举人,翌年联捷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以诗文书法见称。[21]据《明代职官年表》载:至万历四十年(1612),历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湖广布政司右参政、山东济宁兵备道按察使、山西兵备道按察使、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为人醇谨,寡交游,以笃行君子称。道光《济南府志》有传。还撰有历城《明奉训大夫河南睢州知州弘江赵公墓志铭》。《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载有董元学,字汝觉,号敏轩先生者,录此备考。[22]
合葬墓志撰文者刘亮采,字公严,济南历城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鹿邑、兰阳知县,迁户部主事,申请归乡。他是刘天民之孙,滑稽调笑,大有祖风,善书画,通音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聊斋志异》有刘亮采篇,说亮采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秦、楚、燕、赵之客,趾错于门,货酒卖饼者,门前成市焉。道光《济南府志》有传。著述有《少微乐隐集》和《咸酸勾肆余音》,又尝作《历城县志》,但均毁佚于明末兵火[23]。
合葬墓志篆额者董元学见上张正蒙墓志书丹。
书丹者陈载春,字子元,号澄渠,济南历城人,陈九畴之子。朴厚温醇.善承亲意,人乐与交。万历元年(1573)举人,万历八年(1580)三甲第一百二十三名进士。由直隶顺德府知府,刑部郎中,仕至河南按察司副使,所莅皆有实政。致仕,杜门谢客,不预外事,屡荐不起,严禁家仆横暴。崇祯十二年(1639)。清军攻城,载春守西南城,城陷不屈而死,年八十八。工书。道光《济南府志》有传。[24]
张正蒙与赵世卿是同窗好友。赵世卿撰墓志回忆列举了他们七个同学读书的情形:“余为孝廉,与今中丞王睛宇、大参于完朴、冋卿于横海、封君陈毅斋、太学李松盘及菊轩君同读书开元寺中,相砥砺以文行。”合葬墓志:“公顺亲志,读书山中,每不归……且公所友皆一时名流。”
他们的老师有殷士儋等名家硕儒,据《明资德大夫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兰渚赵公墓志铭》:赵世卿“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从殷棠川先生讲业。凡游先生门者,皆一时名士,而先生尤器重公,谓异时国家允得此人力。”殷棠川,即明朝礼部尚书殷士儋,济南人,学者诗人。按赵世卿墓志十八岁以后从师推算,殷士儋在家乡时间,一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母亲病逝,殷士儋回乡守孝,五年未出济南,期间与当地诸儒生讲学交往,从游者甚众[25],一是隆庆五年(1571)12月辞官回乡。赵世卿从其讲业当在回乡守孝时,年龄正符,而隆庆五年殷士儋再次回乡时赵世卿已经高中进士了。其中从学的还有于横海,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十九于鲸传:“(徐邦才)遂以女妻之,而荐于殷士儋,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乡试,隆庆二年(1568)成进士,即出士儋之门”。此时,赵世卿、张正蒙、王晴宇、于完朴、于横海、陈毅斋、李松盘是同学,是否都从殷士儋学习,目前资料尚不能确定,然同侪于开元寺同窗准备举业是确定的,同时,也可知开元寺此时已经在郊外了[26]。
赵世卿撰墓志中所举同学七人,皆以任官职冠于前,以号相称。考中丞者为巡抚,王晴宇即王见宾,《历城县志》《济南府志》有传。参之《明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奉旨加级起用晴宇王公墓志铭》可知,王见宾(1536—1607),字懋钦,别号晴宇。其先世为淮之安东人。明初从军徙济南,遂隶济南卫。万历三年(1575)进士,官左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因上疏题请与鞑靼部结盟获谴,解任听勘,后归田,卒,年七十二[27]。王见宾在万历十三年(1585)开封府任上,刊印了《开封府志》三十四卷,其序曰:“今继之者睛宇王公,嘉与斯举,始克杀青。”[28]万历二十二(1594)年,按察使王见宾视察密云,以近三十年来当地士子无举于乡者,而建白檀书院。[29]其传无载。另外,《济南历代墓志铭》“传见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三十九。”误。查清道光《济南府志》其传在卷四十九。王学春《〈开封府志〉考略》“王见宾,字睛宇,山东历城县人。”[30]亦误,晴宇为别号。
大参即指山西参议副使,于完朴即于达真,字子冲,号完朴,历城人。万历五年丁丑科(1577)进士,同年为泽州知州,迁兵部员外郎,兵部未满岁,升山西佥事,饬兵昌平。官至蓟州兵备道,山西参议副使,殁,人惜之。有诗文名。
冋卿者为太仆寺少卿,于横海即于鲸,字子长,号横海,历城人。《历城县志》《济南府志》有传。
通过研究他们的仕途和履历可知,七人同学同乡,其中进士4人,举人1人,秀才2人,虽然个人能力和阅历、性格等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科举出身不同,选举仕途发展也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和前途。有的为封疆大吏或者台阁大臣如巡抚、参议副使、户部尚书、太仆寺少卿,为官一方,戍边御敌;有的担任中层官员到老如通判、知州;有的在家乡教书育人。同时,明代中晚期在济南以殷士儋、赵世卿、王见宾、于达真、刘亮采等为代表的官员身份文人群体出现,繁荣了济南当地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给我们研究科考对区域社会阶层和地方文化影响提供了案例。
赵世卿撰张正蒙墓志铭曰:“而君尤暱就余,遂申之以婚姻之好,……三女:长即适余子,官生赵铉者。……举孙,男五:曰玥,娶河南按察司副使贾希夷男,浔州府经历梧女。”1965年济南东郊发现赵铉墓[31]。赵铉字伯立,号华廷,历城人,赵铉以父荫官后军都督府都事,历官太仆寺丞、刑部主事、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户部郎中、河南知府,终官广东高升知府,天启丁卯七年(1627)二月九日卒。参照《明资德大夫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兰渚赵公墓志铭》可知:(赵世卿)“子六人:长铉,官生,夫人出,娶陕西宁州知州张正蒙女,卒;次镇,廪生,娶吴江知县郑杰女;次钵,娶延绥巡抚王见宾女;次鋈,娶陕西左布政使董元学女。”[32]同时,《明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奉旨加级起用晴宇王公墓志铭》也说(王见宾)子二:长,国子生,张淑人出,娶河南按察使李攀龙孙女,继娶庠生刘宗尹女,再继把总官周翰女;次鼎宗,口巾生员,出副室胡氏,娶陕西参政于达真女。女一,适户部尚书赵世卿男钵。[33]
综之,张正蒙与赵世卿不但是同学,而且有姻亲关系。赵世卿的长子铉,娶陕西宁州知州张正蒙女,子钵,娶延绥巡抚王见宾女;次鋈,娶陕西左布政使董元学女。王见宾的儿子则振宗娶河南按察使李攀龙孙女,次鼎宗娶陕西参政于达真女。而王见宾墓志《明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奉旨加级起用晴宇王公墓志铭》为其墓志篆盖陈载春,书丹为刘亮采皆署名同邑眷晚生,也反映出他们也存在姻亲关系。印证了中国古代传统家族的兴盛不但与科举密切相关,影响了家族兴衰。同时,也与姻亲密不可分,受门当户对思想,书香门第观念影响,家族联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正蒙墓志对于研究济南明代社会文化,家族生活史、文献学和方志学研究等有较高的价值。
张正蒙其名不显,生平和传记不见于《历城县志》《济南府志》和《昌黎县志》,在《新乐县志》之《名宦传》中只有简单记述。其生平、履历、仕宦等通过墓志考辨,有了较为完整清晰的展现,补充了其本人和相关人员方志和地方文献记载的缺漏,方志记载其仕途终于成都通判,而墓志等记载擢知陕西之宁州知州不就,补充了其履历。同时,明代以李攀龙、殷士儋、边贡、邢侗、赵世卿、徐邦才、刘天明、刘亮采等为代表的济南仕宦和文化群体的崛起,对济南文化性格和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墓志述及他与赵世卿、王见宾、于鲸、于达真等学习交往,以及与董元学、刘亮采、陈九畴、陈载春等的联系,为研究明代中期济南社会文化生活环境、文人和学术研究群体关系提供了资料。另外,山东明代还有一个张正蒙,山东滨州人。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二甲第二十七名进士。授刑部主事,仕至陕西汉中府知府[34]。
《新乐县志》纂修的相关问题。关于首修时间问题。张正蒙任职的第二年万历十五年辛卯(1591)就开始动议编纂县志,三月而成。期间“乃询及于志,得旧编览而叹曰:‘俗移于时之屡迁,难以旧文征也!’”揣文意在他之前似乎编过县志,疑或有旧志,新志出而佚,或仅是资料亦未可知。但清康熙林华皖《新乐志序》云:“新乐邑志,自万历辛卯(1591)始修之,距今康熙壬寅(1662年)盖七十二年于兹未有续焉。”[35]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麻廷璥《新乐志序》曰:“余虽自惭游劣,间取旧本翻阅,初修于前明张令正蒙,再修于国朝林令华皖。”[36]而后人多根据序,沿用张正蒙首修《新乐县志》之说,如黎锦熙《方志考稿甲集》著录:“光绪《新乐县志》六卷,光绪十一年知县雷鹤鸣主修,正定府教授赵文濂纂。据旧序万历庚寅知县张正蒙创修,順治间知县林华皖再修,乾隆二十二年知县麻廷璥续修。但据学部志目有康熙新乐县志二十卷,知县林华皖修,康熙元年刊本。”[37]来新夏《河北方志提要》也说:“新乐县志始修于万历十九年(1591),分10卷,46目,按《大明一统志》体例纂修。”同时说“张正蒙,易城人,新乐知县。”[38],误,应为历城人。
查历代著录:明宫廷藏书楼文渊阁存藏图籍总录《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载“暑字号第一厨书目有《新乐图志》二册”又见卷二十,新志“往字号第一厨书目有《新乐县志》”[39]无册数。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是明正统六年(1441)。河北大学地方史研究室编《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了,除了《文渊阁书目》两种,还著录了一种“弘治《新乐县志》(明)孙昌修,明弘治年间修,见《千顷堂书目》卷六·史部”[40],可知在弘治以前就有旧志三种,并列入佚书类。查黄虞稷著《千顷堂书目》卷六·史部地理类著录有“张正蒙《新乐县志》,万历辛卯修,令;孙昌《新乐县志》[41]。无“明弘治年间修”。而张正蒙万历《新乐县志》收孙昌诗,可知孙昌早于此,《千顷堂书目》还著录了孙昌编纂的《滑县志》。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萱等编《内阁藏书目录·志乘部》卷六著录了两部“《新乐县志》,万历辛卯邑令张正蒙修二册全;又二册全,同上。”[42]因此,在张正蒙修志之前已经有三种旧志,他不是首修,借鉴了旧编应属无疑。万历《新乐县志》不但内容上,也包括体例都借鉴延续了旧志,通过类目对比可知,《大明一统志》体例对其影响不大,仅做了个别调整,大部分应延续了旧志的体例,所以仅三个月就大功告成,只是旧志简略,张正蒙进行了大量内容的丰富充实调整,其功不可没。
《新乐县志》版本,其前三种县志今皆亡佚不存,张正蒙万历本因附于续修志前而存,其后《新乐县志》重修过三次。有康熙《新乐县志》二十卷(明)张正蒙修陈实纂(清)林华皖续修郝应第续纂,康熙元年(1662)续修本。二十卷,其中十卷为张正蒙修本,十卷为林华皖续修本。逢单卷为原本,双卷为续本。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贡赋志、礼乐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及杂志。乾隆《新乐县志》二十卷,(清)麻廷璥纂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光绪《新乐县志》6卷(清)雷鹤呜等修,赵文濂纂,有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和民国二十八年据光绪十一年刻本重排印本。
在查阅墓志和县志资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和墓主人及友朋相关资料,未见《济南府志》《历城县志》特辑录如下以备研究。张正蒙未见著述诗词传世。孙期昌《史氏广文孝廉二公合传》“张子正蒙有云:‘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盖德福相因,应若桴鼓。又语云:‘丰于才者或啬于迂,而啬于先者或丰于后。’盖后先相映,炳若日星,断断不诬也。”[43]只有断章佚句。
刘亮采著述亡佚,存诗三首,保留在《灵岩志》和乾隆《历城县志》中[44]。今查康熙《河南通志》卷三十八《艺文志四》载有刘亮采诗词各一首,《康王庙》诗:“九郎匹马落村墟,野老为祠志喜初。指定庙谟清日月,何妨浪迹混鱼龙。中天事业应能辨,左袒人心亦有余。胡为主和功将陨,翻疑谁作蜡丸书。”另《满江红·留别兰阳诸父老》一首:“漫说留鞭,故故令人心折。看此地、迎新送旧,果如传舍。犬吠几家烟雨爨,蛙鸣多少坡塘月。愧腐儒、毕竟负苍生,何须说。军国役,何时歇;闾阎力,今已竭。看此地、衰草颓垣,旧时阀阅。黄霸功名今日损,中原父老离情切。欲留时百计不能留,轻轻别。”[45]《兰阳县志》卷八艺文志收录有刘亮采《建名宦乡贤祠记》一篇[46]。
于达真有诗名,今辑录其诗六首。其一,题长平之战《骷髅庙》:“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魂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竟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正德七年(1512)立,《泽州府志》著录,原在高平骷髅庙。[47]其二,《同滑郡丞渐鸿,张明府征吾游海会寺》,万历五年(1577)诗碑一通:“五马惮宵征,空林法鼓鸣。平眉供远黛,交臂恋新晴。一水斜通涧,千山曲抱城。敢因人吏散,聊寄薜萝情。”《泽州府志》《阳城金石记》著录,在城阳县海会寺。[48]其三,《城阳道中》:“腊月西风吹敝貂,太行晴雪映徵轺。家唯釜铁供王赋,邑有弦歌象治朝。白日畴能窥大壑,浮雾不断出高峣。相逢此夕还堪醉,遮莫明朝未可邀。”勒石于明万历七年(1579)二月。原在阳城县文庙。《阳城县志》录原诗作七律一首。见《三晋石刻总目·晋城市卷》,今不存[49]。其四,《州廨园庭春兴》:“退食散群吏,逃之众卉间。登台看突兀,把酒听绵蛮。河势中原折,山形上党还。可知如斗大,日日讼庭闲。”[50]其五,《新河纪成》:“司空胼胝瀹河源,兼统西台御史尊。执法一星朝帝座,通漕万舸入天门。霜威不减隄形壮,棠茇何如柳荫繁。自是老臣归佐主,功成此日戒征轮。”选自《兖州府志》[51]。其六,《赠郭建初》:“塞客衣单露始零,风高木落水天青。鸟啼横海将军幕,人识江湖处士星。蓟史一编存往绩,燕然万里勒新铭。莫愁旅病无供给,波满寒塘月满庭。”录自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永平府志》,时于达真为为蓟州道,郭建初应蓟州镇总兵戚继光之聘,主修蓟镇史。[52]可知其诗风苍古旷远,今诸家论济南文学,皆未谈及,录之补文献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