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源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雅俗共赏,为人喜爱。宜兴紫砂品类众多,造型精彩纷呈,装饰工艺千变万化,给人以极大的观赏价值,其中,紫砂陶刻集金、石、书、画于一体,是紫砂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艺术,也是紫砂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不仅丰富的作品的内容,提升了其观赏价值,更提升了作品整体的人文意境,使之超越传统实用器皿的局限,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价值。
紫砂陶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最初是制壶艺人将自己的名字篆刻于壶身以作纪念,而后,清代陈曼生的出现将造型设计和陶刻装饰融为一体,根据作品的主题在壶上进行刻绘,使得装饰与造型相辅相成,为作品锦上添花,自此开创了文人紫砂的一代先风。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紫砂产品品类不断丰富,陶刻逐渐发展为一门完善的装饰工艺,广泛应用于多种造型,与时俱进、相互融合。紫砂作品“双兽耳玉成对瓶”是一对紫砂花瓶,两只花瓶造型一致,瓶身刻绘不同,花瓶采用原矿段泥制成,给人以清雅幽静之感,瓶身两侧的兽环采用紫泥制成,给人以庄重之感,通过不同泥色的和谐搭配,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彰显作品的主题。在造型上,花瓶底部采用圈足的形式,给人以稳定挺拔之感,有亭亭玉立之姿;瓶身上小下大,线条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瓶壁略带倾斜,底部宛若手掌屈曲、有上承之力,饱满有肉,而不乏筋骨之力,瓶身上部自然过渡内收,仿若圆润柔和的肩部,收敛成颈,瓶颈成圆筒形,筒身高度适中,颈口直径适中,高雅而不乏敦厚之感。瓶身两侧饰有一对兽环,其造型来源于古代大门上的兽环,一般以老虎、狮子、貔貅等具有镇宅辟邪象征之意的瑞兽为原型设计制作而成,增加作品的古朴威严之感。“双兽耳玉成对瓶”造型简洁高雅而不是庄重大气,适宜摆放于文房茶室中,提升整体空间的格调,加上插花点缀,又给人以幽静之感,让人产生宁
图1
陶刻作为作品的装饰,不是独立的存在,应与造型相辅相成,不能喧宾夺主。欣赏此对瓶的陶刻,左侧花瓶瓶身以菊花为陶刻题材,两朵菊花在绿叶的衬托下灿烂地盛开,花朵大而绚烂,清幽美丽,叶片叶脉清晰,瓶身反面配以与菊花相关的题词,极具文人气韵。菊花虽然没有桃花的鲜艳夺目、没有玫瑰的娇艳芬芳、没有莲花的纯洁羞涩,但是它素洁高雅,它有“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美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自古以来,关于菊花的诗词书画数不胜数,菊花在百花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与百花争春,自在开放,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淡泊明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右侧花瓶瓶身刻绘了白萝卜,萝卜是常见的农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材,瓶身反面题字“不识菜根谁咬得,为予一饭荐陈红”,意思是人要经得起艰苦的生活,经得起磨炼,懂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懂得珍惜。宋代汪信民曾言,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大致意思是说,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作品以农村常见的菊花和白萝卜作为创作题材,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意趣十足,让人联想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淡然恬静,无形中舒缓了人们的精神压力,让人们回归自然、找回初心,契合了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心理,同时,陶刻作品所表现出艰苦磨炼的哲理又给人以积极的心理力量,让人们勇于面对生活、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告诫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出世与入世的平衡,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圆满。两只瓶子的陶刻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刻画细腻,表现出深厚的书画功底。陶刻刀法深厚,干净利落,不疾不徐,深浅不一、纵横有致,节奏恰到其位,意到刀到,呈现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有人称陶刻为“以刀代笔”,但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以刀代笔”,刀替换不了笔,但可以表达笔意。
紫砂陶刻语言的形成是随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代艺人试探、探究而形成的,是紫砂陶刻最佳的表达方式,也是紫砂陶刻审美和价值的体现。陶刻在紫砂艺术的母体中孕育、形成与发展,无疑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情感和思想,带着泥土的芬芳,展现出与心手相应、天人合一的艺术形式。在做工精良的紫砂对瓶里插上几朵清新的花,再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花,其惬意之情溢然心头,这才是陶刻艺术家慰以心籍的最高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