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涛
于涛 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9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郁郁葱葱、万木争荣的邕城成功举行。这次活动由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指导,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支持,广西音乐家协会、广西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韵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协办。本届音乐周邀请到25个国家来访,国内、外来访人数达256人;举行了26场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3场民间音乐工作坊(首次)、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1场中国-东盟音乐周暨(ISCM)2021世界新音乐节创作与发展研讨会和5场大师班讲座。本届音乐周继承了前几届“立足东盟、面向世界”“纵横古今、连接中外”的传统,且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充分展示了广西区域特色,体现了多元的文化内涵。
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举行的26场音乐会中,上演作品一百八十部有余。这些作品体裁广泛,既有合唱、齐唱等声乐体裁,如李娜创作的《鲜花调》、丁玲创作的《花手对花屐》等,又有交响乐、协奏曲、组曲等器乐体裁,如钟峻程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战争与和平》、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唤凤》等;作品的题材贯穿古今中外,有描绘祖国大好山河的,如王晓宁创作的《漓江抒情曲》、张园园创作的《山·际》,也有对中国唐诗、宋词意境的音乐阐释,如李劭晟创作的《将进酒》、郑飞创作的民乐合奏《静夜思》等。将中国民间音乐作为主题,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创作;表现唐诗、宋词意境的内容,配以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是本届音乐周舞台音乐作品的两大特点。
中国民间音乐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有的民间音乐湮没在历史之长河不甚了了,有的经历各朝各代也已发生变化,有的代代相传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并将其运用到创作之中,早已成为作曲家所关注的事情。早在19世纪,东欧、北欧诸国的作曲家运用西欧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融合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以集体学习方式来搜集、整理民间音乐、介绍西欧进步音乐(技术和理论),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水准,以达到建立民族音乐为目的”。 这种观念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并持续至今,在本届音乐周上演的众多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本届音乐周开幕式中,由陈怡创作的《南国风情》,其曲调来源于她在广西、海南两地采风所得的民歌。这一作品运用现代作曲技法,通过长笛与琵琶的“亲密对话”、乐团的默契配合,使听众眼前浮现出一幅草长莺飞、桃红柳绿诗画般南方村落的画面。又如由温德青创作的《一朵玫瑰的变奏》以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为主题,经过多次变奏,给人带来伤感且复杂的情愫。再如由邱玉兰创作的《雨中罗城》,其曲调取材于广西罗城仫佬族山歌《红花永远迎着春天开》,曲式结构为回旋曲。作品主部采用优美的山歌旋律贯穿始终,两个插部以山歌旋律为基础音调,并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作品描绘了在春雨中,一个座立于连绵群山、潺潺溪水之中的静谧小城的图画。
中国历代美学家、哲学家,在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上,大多都主张两者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届音乐周上演的一些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唐诗、宋词,配以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将两者完美融合,具有独特的风格。例如李劭晟创作的《将进酒》。该作品以唐代诗人李白诗词《将进酒》命名,为古筝、二胡、琵琶和大提琴而作。作曲家运用诗词的结构作为整个作品的框架,用现代音乐语言叙述了诗词的内容,并描述了诗人饮酒时半梦半醒微醺的状态。郑飞创作的民乐合奏《静夜思》,也取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诗,以诗词“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不工者”的特点为创作追求。李彬彬创作的琵琶独奏《虞美人》,取材于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作曲家用音乐抒发了李煜在亡国之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沛然莫之能御”的思愁贯穿始终。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经典语句。这16个字精准地道出多元文化的内涵。注重文化多元化一直是东盟音乐周的主题。这届音乐周本着这一主题,继承前几届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展。在学术交流上,本届音乐周多元文化内涵体现在高峰论坛、大师班讲座、钢琴独奏作品比赛和音乐评论比赛几方面。
高峰论坛是中国-东盟音乐周打造的固定板块,是各民族文化都有机会得以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承上届传统,本届音乐周设立的东盟主题国是印度尼西亚。在活动期间,除了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展示该国的民族乐器,及在音乐厅等地上演特色鲜明的音乐、舞蹈,以印尼为主题的第一场高峰论坛也是重头戏之一。首场论坛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吕军辉主持,以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教授致词拉开帷幕。来自印尼的苏海迪、西达尔塔、苏帕莉、布迪,中国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的蔡宗德,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博物馆馆长楚卓六位学者相继发言。他们从印尼的民族乐器、传统音乐、现代音乐、音乐创作和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楚卓谈到: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缘关系,对印尼甘美兰音乐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并期待广西艺术学院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交流中,能有新的发展机遇。第二场论坛,中国的杨玉成、陈自明、张玉榛,美国的戈特沙尔和泰国的那空等学者就“传统音乐的‘逆向重建’”“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科话语目标的建构与发展愿景”等问题各抒己见。87岁高龄的陈自明教授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并宏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第三场论坛,美国的大卫·祖鲍伊、中国香港的梅广钊和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三位专家,举自己一部作品为例,给听众分享了的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和创作理念。老挝作曲家坦马冯萨对“老挝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与提升、策略与实施”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朱海鹰从民族语言、舞台服饰、音乐特点等方面介绍如何辨析中南半岛各国民族歌舞的方法。文莱的苏帕利亚特纳给听众介绍了文莱传统乐器,包括该乐器使用音阶、唱名和演奏方法。
除高峰论坛外,中外音乐家盛宗亮、周龙和陈怡夫妇、杨燕迪、孔嘉宁等受邀前来举行大师班讲座。每场大师班讲座座无虚席,在场的老师和同学无不被专家们渊博的知识所吸引。
钢琴独奏作品比赛在本届音乐周相约如故。本次比赛共收到国内外高校及社会人士的参赛作品112部。这些作品经评审委员会专家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匿名评审打分,共评出18部获奖作品,其中一、二、三等奖共8部。徐飞洋创作的《三巡黄河源》获一等奖、郭继方的《清风半夜鸣蝉》和赵一儒的《阿勒泰的颜色》获二等奖、余忠元的《纷开,且落》、张以萌的《山歌·回忆》、刘瀚泽的《雅韵君知否》、陈宁瑶的《云》和毕波的《语境》获三等奖。以上8部作品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老师倾情献演。老师们娴熟的演奏技巧将作品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赢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继2018年“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的第三届“音乐评论比赛”之后,第四届“音乐评论比赛”如期而至,参赛者热情依旧。这期比赛共收到全国各地学生与青年教师的评论文章31篇,分为乐评和书评两类。经过初赛、复赛匿名评审,有6篇文章(5篇乐评、1篇书评)进入宣讲与答辩的决赛环节。6篇文章经杨燕迪、于庆新、明言、张萌和潘林紫五位评委评审,现场公布结果。武汉音乐学院杨和平夺取一等奖的桂冠,获奖文章为《凛冽的音响叙事与无奈的辩证想象——评郝维亚歌剧〈画皮〉的音乐创作及其他》;二等奖由武汉音乐学院解宇萌和广西艺术学院易音晓获得,获奖文章分别为解宇萌的《春风摇杂树 葳蕤绿且丹——评赵曦〈葳蕤〉(为双筝、串铃与七片铜磬而作)》、易音晓的《从远古而来的傩魂神韵——评〈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三等奖获奖者及获奖文章是:上海音乐学院李诣谳的《从人出发——由陈其钢〈江城子〉想到的》、广西艺术学院曾林艳的《古乐复原 是诗亦是歌——评“明代诗歌十一首”音乐会》和武汉音乐学院周耶的《相思似海深 旧事如天远——评吕军辉民族管弦乐〈花容云裳〉》。除此之外还有8名优秀奖作品。本次比赛气氛和谐、探讨深入、言说客观。选手们精彩的宣讲、评委们的真知灼见,使台下师生受益匪浅。
较之前几届,本届音乐周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学生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举办。为此,广西艺术学院征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作曲专业学生的作品,经严格把关筛选出8首管弦乐作品,分别是:广西艺术学院陈科宏的《窦娥冤》、中央音乐学院汪司玢的《湖湘古韵》、广西艺术学院陆胜松的《乡愁》、上海音乐学院张士超的《洪荒》、广西艺术学院廖辅佳的《回忆圆舞曲》、伊芙·贝格拉里昂(美)的《去往何方》、广西艺术学院粟飞儒的《长发妹》和上海音乐学院秦键的《印象·秦腔》。这些作品由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演出。征集作曲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让表演专业学生进行演出的方式,不但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还为学生舞台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学生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举办为青年才俊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首设东盟国家民间音乐工作坊,是本届音乐周的又一大亮点。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协助,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举办印尼、老挝、文莱、泰国、韩国等国家的民间音乐工作坊共3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此呈现,彰显了东南亚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与南宁市委宣传部首次共同举办的3场露天惠民音乐会——“老南宁·三街两巷系列音乐会”,以及在大新明仕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第一次举办的“明仕田园专场音乐会”,是本届音乐周的第三大亮点。本届音乐周部分具有异域风格的作品不只限于舞台展现,更需要积极融入社会大众,扩大传播范围。
“老南宁·三街两巷系列音乐会”将“八音”、彩调、邕剧等中国传统音乐,及老挝、文莱、泰国等国家的民间歌舞表演从高雅的音乐殿堂搬到“接地气”的老南宁街巷。表演活动的空间场域发生了转变,听众发生了变化,受众群体范围得到了扩大。3场露天惠民音乐会不但上演了老南宁市民最喜爱的中国传统音乐,还将具有异国风格的音乐与舞蹈传播于众,丰富了南宁市民生活。
一场光影梦幻与异域风情相融合的田园音乐会在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举行。来自印尼、捷克及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家、留学生给游客表演了精彩绝伦的音乐与舞蹈。音乐会现场人山人海,许多游客闻声赶来,或席地而坐或驻足聆听。观众热情高涨,赞美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这场音乐会将表演场地移到风景秀美的明仕田园风景区,实现音乐与空间场域的完美结合,不但扩大了听众范围,而且为该地区的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民族管弦乐《扎年——为古筝与民族管弦乐而作》(周湘林曲)拉下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帷幕。音乐周秉承发展广西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宗旨,立足东盟,坚持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原则,砥砺走过8个春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本届音乐周在这一特殊节点上有了崭新的发展:更加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进一步点燃了国内外音乐家的创作激情。但是,音乐周仍存在需要完善之处。首先,作品和表演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应搬上音乐周的舞台,进一步实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再次,观众应如何更好地理解现代音乐作品依旧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东盟音乐周因其独有的地缘优势,影响力日益增大。2021年,中国-东盟音乐周将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ISCM世界新音乐节。这将是音乐周的一个新起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昨日,我们满怀理想勇往直前;今日,我们共同期待中国-东盟音乐周至美尽善,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