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史 诗
“你怎么去孵化器了?你一个国家干部怎么去养小鸡小鸭啦?”18年前,我刚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下称“丰台园科创中心”)工作时,好多人见到我几乎都会问这个问题,真让我啼笑皆非。”吴岚书记笑着对我说。
孵化器这个词儿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87年,中国第一家孵化器诞生在武汉东湖,丰台区的第一家孵化器是1994年建立的,也是吴岚现在的工作单位。她所在的丰台园科创中心,早在1996年就成为全国首批三家“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之一,1998年成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2016年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丰台园科创中心作为中关村丰台园创新服务的重要窗口,为入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加速其成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提升区域科技氛围、培育丰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好比亟待孵化的蛋,科创服务中心就像是一个蛋的孵化器,我们提供适宜的‘空间’和‘温度’,帮助他们破壳而出,成长壮大……”吴岚如是说。
“丰台园科创中心成立之初,科创企业需要的更多是基础性服务,随着孵化器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我们的服务也不断向个性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吴岚介绍,经过多年的资源整合和经验积累,丰台园科创中心搭建从企业筛选、孵化培育、成长上市,到毕业跟踪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育体系,打造以孵化器为载体、分工精密细化的“6+N”服务平台(“6+N”服务平台包括创业辅导、人才服务、专项服务、融资服务、成果转化、加速成长在内的6个子服务平台,以及每个平台延伸出的多项服务)。
丰台园科创中心利用众创空间、早期项目孵化服务中心、丰台区大学生、留学人员自主创业学院等平台,汇聚有创业激情和创业项目的人士;通过创业课堂、留学生直通车等服务,促进项目的成熟和企业的创建;利用大学生见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丰台园留创园、中关村侨创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服务;整合社会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共享实验室,与27家专业中介机构合作,满足企业专业化服务需求;举办银企洽谈会、VC见面会、项目路演等活动,帮助企业申报项目,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制定种子企业培养计划,开展上市辅导服务,为企业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让企业在成功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在双创热潮下,丰台园科创中心不断深化“6+N”平台服务,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国际培训班”“智汇星期五”“创业课堂”等品牌服务,培育了中关村金种子企业19家,上市公司13家;1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累计招收博士后58名;技术合同登记额位居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第二位。
吴岚说,搞科技研发的中小企业来到这里,就像鸡蛋进入了孵蛋的温箱。“我们把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社会上的资金、专业机构的服务,转化成温箱的温度,环绕在这些科技企业的身边,让企业快速破壳而出,成长壮大。”
采访中,吴岚讲述了一个“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宝马出去”的故事。记得当年在丰台园科创中心有对儿创业者,搞生物医药的王先生和他的爱人。“那天,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媳妇来到招商中心,谈了在孵化器创办企业的想法,当我们的招商人员问他为什么来我们创业中心创业时,他讲到:‘听说中关村丰台园的扶植政策好,你们创业中心的服务好,我们就慕名来了’。”就这样,夫妻俩在一间3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创立了北京阜康仁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丰台园科创中心定期走访这家公司,给他们带去政府最新出台的政策,辅导他们通过项目申报获得资金,及时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久,这家公司由一间扩租了到两间办公室,专利数已经近20项;两年后,整个三层办公区都被夫妻俩租了下来,研发成果不断转让给其他医药公司。终于有一天,这只“破壳而出的小鸡”离开了“温箱”——夫妻俩开着“宝马”驶出孵化器,进入到中关村丰台园产业基地继续发展了。
“看着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吴岚说。
据了解,丰台园科创中心积极开展国外交流和国际合作,90年代便与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白俄罗斯高科技园区、巴基斯坦国家科技大学孵化中心等20多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帮扶企业产品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01年以来,丰台园科创中心开始举办国际研讨班。吴岚说,“每期培训班,从办班的组织措施到课程设置,从教员的聘请到招生规划,从食宿安全到国际礼仪,都精心安排;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效果、精心设计;在培训形式上期期有所侧重、不断推陈出新。从研讨班毕业的学员,始终与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有的已成为所在国家孵化器建设的骨干和领军人物,有的担当起与中国进行科技交流的友好使者,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国际培训班“引进来”积累资源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吴岚告诉记者,2006年,在丰台园科创中心的对接下,金奔腾赴巴基斯坦开展项目交流活动,将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投向巴基斯坦汽车后市场及周边国家,已成功登陆南非等十几个发展中国家,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7月,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参赞阿塔·乌尔·莱赫曼(Ata ur Rahman)还来到丰台园科创中心,希望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框架下,与丰台园科创中心在合作建立科技园区、建立孵化器、开展人员交流和企业项目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19期国际培训班,共培训了来自欧、美、亚、非55个国家的388名学员,达成国际科技合作280余项。这不仅成为提升丰台园科创中心孵化服务能力、培育在孵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推手,也成为中关村对外展示国际培训项目的闪亮名片。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敏锐地认识到,孵化器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而构筑一个全新的孵化器网络集群,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将是孵化器发展的战略方向。”吴岚说,在中关村丰台园这条近10公里“科技一条街”上,丰台园科创中心全面实施“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拓展模式,在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与国企、央企、乡政府、民营企业等单位合作,把京西南地区大批闲置的厂房、车间、写字楼和商场等都聚集到自己旗下,形成了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形式多样化、管理服务体系化的丰台园孵化器网络。
短短几年间,整合区域空间资源、集成资源优势,构建了孵化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孵化大楼20余栋、吸引3000家科技企业、实现5万余人就业的丰台园孵化器网络集群,创造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业内独有的“丰台模式”。
在双创热潮席卷全国的形势下,我们又在丰台园孵化器网络的基础上,帮助区政府建立了丰台科技企业孵化创新联盟(以下称联盟),将区域的科技创业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服务双创的强大合力。目前该联盟已经汇聚了涵盖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文化创意等专业的46家特色不同的孵化机构,其中10家国家级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2家北京市级众创空间。在提升孵化器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营造出浓厚了创新创业氛围、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联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把孵化事业做成公益事业,并按照这个战略安排不遗余力地去做了,可能工作会比单纯去做一个孵化器辛苦,尤其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但这样做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欣慰。”吴岚书记说到。
孵化器是一个朝阳产业,是政府推动“双创”工作最好的抓手。从业25看来,丰台园科创中心结合北京市的四个中心定位,结合区域产业规划方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日积月累、不厌其烦地努力工作,整合服务资源,助力区域双创,努力推进着孵化器事业不断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