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蒙
瑞秋最喜欢的一件衣服上印着“永远不要小瞧一个老女人”的英文字样,她笑说自己就是那个老女人。半个多世纪前,这个英国小姑娘不会想到,45年间她会辗转15个国家和地区,救助成千上万名病患,并最终“砸锅卖铁”在成都开一家小店,默默帮助700个残障、贫困家庭,给他们的人生带去希望与尊严
“这是成都的胡宁一家寄来的皮制品,大儿子和二儿子患有地中海贫血,小女儿是唐氏综合征;这是都江堰的小琴送来的木制工艺品,她21岁时从4楼坠落,现在是高位截瘫;这是我去西藏的一处村落里收来的残疾人手工艺品……”瑞秋每拿起一样物件,都如数家珍,随后在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她终于把小店里的货物盘点完毕,才有时间喘口气,吃点东西。
瑞秋的小店名叫“岩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升桥北街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转角处,弯弯绕绕,如果不注意,很难发现。她的店里寄卖着来自9个少数民族、超过35家机构和700名手工艺人的产品,他们当中大多数不是家境贫困,就是身体残疾。
没等瑞秋吃上两口,有慕名而来的顾客想与她合影——不久前,她的故事被做成视频传到网上,很多客人想看看这个在中国做公益的英国老太太。瑞秋连忙起身,还不忘来一句英式幽默:“我现在的工作是摆好‘pose(姿势)’,保持微笑。”
1946年,瑞秋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小城镇。她上中学时,学校里许多学生来自或曾经生活在其他国家,这让她对别的国家充满好奇,兴趣点也不在学习上,而是运动和爬山。“如果不出意外,我本应成为一名运动员。”
一次生物课上,当她在解剖公牛的眼睛时,突然想起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中,关于众多医生在非洲行医的记载:“极度贫困的地区,平均10万人中才有一名医生,在这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医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加上母亲在瑞秋很小的时候就常带她去看望老人和生活艰难的群体,在她小小的身体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我觉得帮助别人,远比花时间在运动上更有意义。”
于是瑞秋发奋学习,考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医学系,临毕业时可以选择在本地的医院从业,或是到国外的偏远地区去实践,瑞秋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那时英国的医疗水平世界领先,瑞秋无法忍受毕业后去一个不大不小的医院,然后上下班、结婚生子,“用中国话说,这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喜欢冒险的她想把有限的精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家里人对于瑞秋想要游历各国的想法非常支持:妹妹和妹夫远在泰国,在当地进行母婴和家庭方面的宣传;父亲则是一名牙医,经常去非洲支援当地的医疗;母亲更是从小就教导瑞秋从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瑞秋自然不甘平庸。
1967年,瑞秋远渡重洋,来到了尼泊尔。在那里,热爱登山的她见到了心中的圣地喜马拉雅山,与壮丽的自然风光相对的,是当地极度的落后和贫穷。
尼泊尔不仅医疗条件有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近乎于零。她记得有一次,一位病人找她看病,来的时候路上花了一个月时间,看病的过程仅仅几天,看完病回家又花了一个月。
此后46年间,她辗转亚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看病。在印度,她见过地位低下的女性来看病,丈夫甚至说出“看病这么贵,花这些钱还不如买个新妻子”;在不丹,她见到过被车拖出去100米的10岁男孩,原本可以治好,却因为截肢比住院治疗便宜而不得不失去双腿……
在这些落后国家或地区,很多疾病不是没法治好,而是因为贫穷导致不幸。在看病的同时,她也做起了乡村医生的培训,教给他们简单的医疗常识和西医技术。她在不丹行医的时期,利用闲暇时间编写了一本《基础医疗手册》,送给当地医院作为培训医生的教材,后来在印度重新编译,直到现在,有些地区还在使用。
塔体高一丈,呈上细下粗的圆台形,塔内一具骸骨,莹白如玉,跪坐于地——在云浮族中,跪姿并不表示卑微下贱,而是谦逊和尊重——两只枯爪,高高地托举着一把红色的刀。
瑞秋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89年,次年她作为长江之源医疗组长,乘坐气垫船沿着雅鲁藏布江远征青藏高原,上到海拔高度约5000米的地方,给沿途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此后多年,瑞秋和同事与西藏甘南县卫生局合作,培养了7批乡村医生,帮助农村和社区提高医疗水平。其中一部分工作是在临时营地救治患有唇裂和腭裂还有下肢畸形的人们。
那段时期有许多残疾人前来找瑞秋治疗,其中包括一些被截肢者和曾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年轻人。这些人大多家境贫寒,瑞秋原本以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吃饱穿暖,但当她向好几人问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却出乎她的意料——他们更想找一份工作,以还清治疗的费用,还可以自食其力,从而融入正常的生活中。
于是瑞秋在治病之余,号召工作人员为这些人安排了技能培训,如缝纫、木雕、绘画和养蜂等,这给了他们工作机会。然而,市场成了最大的挑战。
2006年,瑞秋初次来到成都,便爱上了这座城市,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那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最重要的是毗邻西南边陲,方便瑞秋深入边远地区,于是她决定定居在这里。
由于多年的一线医疗经验,瑞秋得到回国进修的机会,不料2008年汶川地震,回国没多长时间的她看到了新闻,立刻买了最近的航班,飞回了成都。她原本希望深入灾区进行救助,但因为语言不通、道路封锁,只能止步都江堰。那时世界各国的医疗志愿者奔赴四川,有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医生,是瑞秋的旧识,他和妻子在成都进行一些灾后处理和医务培训,因此瑞秋去义务帮忙。
在瑞秋救助过的人当中,有一个叫黄莉的女孩,被埋在废墟下近16个小时,被救出来的时候,一只手和两条腿被截肢。如今,黄莉已经是10个民间组织的主席,这些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帮助,也做手工制品,包括羌绣、皮具等。“现在她在云南昆明生活,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在瑞秋的印象里,黄莉是个时常笑得很开心的姑娘。
震后,瑞秋留在了成都,在进行医疗工作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帮助残疾人和贫穷的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她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制作非常精致的手工艺品,却很难找到适合这些产品的市场。
“听别的残疾朋友说成都有个外国老太太,喜欢收集残疾人做的手工艺品,我就让朋友帮忙联系到她。”四川阿坝州的一个女孩名叫阿珍(化名),19岁时不慎从屋顶上坠落,导致高位截瘫,在床上躺了5年,几乎什么都不能做,后来学会了剪纸画,联系到瑞秋。瑞秋不仅把阿珍的剪纸画都买下来再转卖,还帮她筹集了三万多元的善款,购置了一辆高端轮椅。现在的阿珍,可以自己出门,独立生活,还参加过轮椅马拉松。
随着积压的工艺品越来越多,瑞秋产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开店卖产品,不仅能维持生计,还能帮助更多的人。有好心人提出投资,她一一拒绝,在她看来,赚了还好说,亏了的话,要由自己来承担。
身边的朋友更多是劝阻,“你没做过生意,肯定会赔本的。”“你已经做得够多了,没必要再这样。”瑞秋不顾所有的反对,拿出全部30万元积蓄,在2013年注册了“Blue Sheep”(岩羊),开起了自己心心念的小店。
开店后的某天,一位残疾女性到店里拜访瑞秋,把她的画作在店里售卖,当场就有一幅画被人买走。“客人走后她表现得欣喜若狂。你可以看到她的脸上光彩焕发,临走的时候,她特别开心。”
瑞秋在开店的同时,不仅仅是售卖货物,在经济上帮助残疾人,也会关注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店里现有的产品她会不定期补货,也经常去寻找一些残疾人,“很多是朋友介绍的,不然想找他们很难。”
个人、家庭、残疾人组织、特殊学校……四川、青海、云南、内蒙古等地只要有残疾人分布的地方,都会有瑞秋的身影,有些货物甚至是来自尼泊尔、老挝、泰国、印度等地,产品一到货瑞秋立马付钱,等于包揽了所有的风险。
头两年,店里几乎每个月都在亏损,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持平,因为有媒体的关注,所以岩羊小店火爆了一阵,一段时间后又回归平静,经营状况时好时坏。瑞秋自己出钱贴补,以维持小店正常运营,是家常便饭。有朋友劝她,实在不行就放弃,她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衣服,上面的英文写着“永远不要小瞧一个老女人”,瑞秋微笑道,“我就是那个老女人。”
为了节省开支,瑞秋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代步,淘来的衣服洗了又洗,时不时还吃临近过期的食物。2017年,她还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产,过起了合租“蜗居”的日子,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小店的运营,另一方面是为了救助胡宁的孩子。
胡宁一家来自成都温江区,她的两个儿子患有先天性地中海贫血,不仅要长期换血,成年后还得切除脾脏来减轻病痛,如果要根治,需要等到适合的配型来做骨髓移植。
而在漫长的等待中,胡宁的长子已经因为换血不足而发生了严重的面部畸变,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他的手术只能无限期拖延下去。瑞秋拿到房款后,这些钱甚至在账面上还没有停留一天,就马上为胡宁的孩子交上了手术费,仅仅是在胡宁一家,瑞秋就先后付出了爱心款项将近10万元。
有人说瑞秋卖房子捐善款的举动虽然出于好意,但着实有些冲动,她笑说“别看我70多岁,其实我还是个20来岁的姑娘,还不成熟。”
上天似乎并不眷顾这个“姑娘”,2017年底,瑞秋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回英国治疗了4个月,刚出院又迫不及待回到成都,“其实没那么糟,我很享受治疗的过程”,归来的瑞秋依然神采奕奕,调侃自己25年来头一次在家待了这么久,算是给自己放了个小长假。
随着瑞秋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少媒体纷纷到访,有记者问瑞秋,如果哪天感到累了、倦了,会不会关掉岩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瑞秋思索了一下,调皮地眨眨眼,反问道:“这难道不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