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爱萍 徐家仪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与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因此,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呆板的教学方法,而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物质环境,是指更加童趣化的美术活动环境。例如,幼儿园在走廊的花圃里种植葫芦、南瓜、茄子、圣女果、黄瓜、毛豆等蔬菜,等成熟的时候,用来制作“葫芦娃”“南瓜灯”“蔬果拼盘”等作品。在幼儿园的走廊上悬挂着绿藤、鸟窝、鸽子、小猴子等仿真玩具,走进幼儿园仿佛来到了森林一样,激发了幼儿美术创作的欲望。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无声地“说话”,使幼儿园成为教师与幼儿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其次,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开展绘画活动的先决条件。幼儿只有在宽松、愉快、平等的条件下,才能够去大胆创造,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所以,当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在教师的面前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优点,给予幼儿鼓励,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更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之中。”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应注意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从而使幼儿内在情感自然流露,这样幼儿画出来的作品才是“活”的。
幼儿容易对大千世界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相关的生活化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3~6岁的幼儿,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期,对废旧物品进行利用和创造,不仅可充分发挥幼儿的求异思维,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增强,还能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开发利用废旧材料时,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其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用旧报纸可以制作彩色纸球,用泡泡塑料袋可以制作葡萄,用纸盘可以制作青花瓷碟……提供材质不同的罐子、纸盒、瓶子等废旧材料让幼儿自由创作,让幼儿通过剪裁、粘贴等来体验材料的多变性和易操作性,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意识和能力,并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将沙子、小石子、种子、蛋壳、树枝、稻草、芦苇、树叶、橘子皮等自然资源通过串联、拼接、粘接、镶嵌、盘绕、编织、拼贴等方法来制作成作品。稻草变成了稻草人,树枝变成了桃花园,蛋壳变成了不倒翁,橘子皮变成了菊花……幼儿通过创作,进一步感受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性以及利用它们进行创作所带来的特殊美感。
幼儿动作协调性和操作能力较差,为避免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容易操作,并且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可以让幼儿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提升自信心。例如,提供颜料、喷壶和牙刷让幼儿进行喷画;用藕片、白菜根做成的印章印出各种鲜花;用吸管吹画“腊梅花”,用硬币拓印画,用超轻彩泥搓汤圆、做冰糖葫芦。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各种具有情绪色彩且形象生动的情节或教学情境,引发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幼儿乐于学习、乐于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并凭借情境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绘画《多彩的鱼》前,我们先播放《美人鱼》的视频,教师引导幼儿:“美人鱼妈妈找不到孩子们了,她好着急、好孤单呀,我们谁来帮帮她呢?”“我们弄点食物撒在河里,很多小鱼就会游过来,美人鱼妈妈就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孩子了。”“我们找和美人鱼妈妈长得一模一样的鱼宝宝,这肯定是她的孩子。”“我们分头行动,两个人陪伴美人鱼妈妈,安慰她别着急,其他人分头去寻找。”“我们不如把鱼宝宝画出来,让美人鱼妈妈看到有这么多鱼宝宝陪伴她,她就不会孤单了。”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完全沉浸在情境中。幼儿带有情感地绘画,画出的每一条鱼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了“活”的教材:鲜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引人联想的音乐……这些都给幼儿创设了想象的空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引发了幼儿的情感共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既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美术教学中经过不断探索学习,发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影像相结合,以巧妙的构思、精美的画面、广泛的内容和灵活的手段,不但可以提升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幼儿的色彩感受,满足幼儿欣赏的需要,同时,也让作品便于保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根据幼儿直观思维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将学习内容“动感化”,让一个个画面“活”起来。如在《桃红柳绿的瘦西湖》色彩画教学中,教师用科技的手段将桃花和柳树变成“桃花姐姐”和“柳树姑娘”,“柳树姑娘”长长的“头发”随风飘荡;“桃花姐姐”一笑起来就害羞,脸蛋红红的;湖水里的“鲤鱼妹妹”跳出水面,给她们跳舞。幼儿们看得入神,完全沉浸在画面中,对“活”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拿起画笔开始对角色进行创作,瞬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
幼儿的作品带有自己的思想和故事情节,要让幼儿自己介绍“画”中“话”,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作品,读懂自己的作品。例如,在一次美术教学活动“我幸福的家”中,别的幼儿都在画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的在画楼房,却有一个幼儿在白纸上点了几个黑点。等到他上台介绍时,他表情呆滞,不开心地说:“我的家一点也不幸福,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一吵架就摔东西,我画的就是他们昨天吵架时摔坏的茶杯。”说完,他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看到这里,幼儿们纷纷上去安慰他,有的帮他擦眼泪,有的上去拥抱他。通过自我评价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孩子背后的故事,更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帮助他人。
幼儿是聪慧的,也是敏感的。在美术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既要有“褒”,又要有“贬”,既能让幼儿知道自己的闪光点,又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美术活动“我们去郊游”中,有的幼儿画了瘦西湖的五亭桥,有的幼儿画龙船,有的幼儿画郁金香,有的幼儿画柳树。俊峰画了一群小朋友排成队,其他什么也没有,我问他:“你画的是什么?”“我画的是我们班小朋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瘦西湖边上。”“你真棒,把我们班小朋友画得多精神!那你在瘦西湖边上看到了什么?”“有桃花,河里还有野鸭……”“你真厉害!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把桃花和野鸭子也画上去好吗?”我明确地引导幼儿如何丰富画面,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挖掘幼儿的潜力,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吸引幼儿,利用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幼儿,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充分给予每个幼儿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发散思维,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创造过程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使他们的美术活动更具有创造性,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活”起来 !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托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