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辉,柴有忠,王起
(浦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浦江 322200)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氮素也是水稻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对水稻的群体构建、物质生长和转动、产量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1-3]。移栽密度通过改变水稻苗架结构,达到个体生长发育与群体协调发展,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适宜的密度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前提[4-5]。甬优7850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种子公司利用早熟晚粳不育系78A和早熟中籼恢复系F9250杂交选配育成的籼粳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5011),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70065)[6]。甬优7850在浦江县作单季晚稻种植,具有熟期适中、生长旺盛、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等特点。为了探索甬优7850在高产栽培情况下适宜的密度与施氮量,开展了甬优7850密度与施氮量试验,为扩大其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选用超级稻品种甬优7850,2018年在浦江县前吴乡罗塘村水稻示范方内进行。试验田前作是油菜,供试田块土质均匀,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土壤理化性质pH值6.24,有机质含量26.29 g·kg-1,速效氮 27.55 mg·kg-1,速效磷20.15 mg·kg-1,速效钾108.27 mg·kg-1。
试验设移栽密度(D)和氮肥用量(N)双因素处理。以移栽密度为主处理,设4个密度,分别是D111.25万丛·hm-2,D215万丛·hm-2,D318.75万丛·hm-2,D422.5万丛·hm-2。以施氮量为副处理,分别施纯氮N1180 kg·hm-2、N2225 kg·hm-2、N3270 kg·hm-2。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 m2,各小区间做小田埂,包膜压实隔离,独立排灌,避免水、肥相互渗流。
甬优7850在5月20日播种,采用抛秧盘半旱方式育秧。大田氮肥选用尿素(含N 46%),按基肥50%、分蘖肥40%、穗肥10%的比例施用;磷肥选用过磷酸钙(含P2O512%) 750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氯化钾(含K2O 60%) 180 kg·hm-2,按基肥60%、分蘖肥40%分二次施用。6月13日按试验设计施好基肥,耥平田面待插。6月15日人工手插,移栽时秧龄26 d,叶龄4.5叶,单本插秧。其他田间栽培按当地单季晚稻常规管理措施进行。
分蘖进程:每小区选代表性的10丛水稻,隔5 d田间观察考查1次,记载稻苗分蘖情况,记录基本苗、高峰苗,以及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
产量性状:成熟后,调查有效穗数,每小区取样10丛考查农艺性状,记载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分小区人工收割,脱粒,晒干,称取小区产量。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0和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表明,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着移栽密度的提高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早,以D1N1最晚,出现在7月11日,时间为移栽后26 d;D4N3最早,在7月5日,为移栽后22 d。说明增加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增加了群体基础数量,促进分蘖发生,提早达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着密度与施氮量增加,最高苗数逐步增加,有效穗数先增后减,成穗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影响不大,全生育期为158~160 d。
表1 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组合对甬优7850生育进程的影响
表2显示,从甬优7850在4种移栽密度下3种不同施氮量的平均值分析,最高苗随着移栽密度增加而增加,D4最高,达到335.4万·hm-2,分别比D3、D2、D1增加16万、49万、97.2万·hm-2;随着施肥量增加,最高苗也相应增加,N3最高,为303.7万·hm-2,分别比N2、N1增加9.6万、17.0万·hm-2。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D3最高,为187.6万·hm-2。表明密度增加可适当增加有效穗,但密度过高,造成个体与群体不协调,无效分蘖大量增多,有效穗反而减少。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以N2最高,达到177.1万·hm-2,说明适当施用氮肥,有利于有效分蘖发生,但氮肥水平过高,导致水稻群体过大,生长后期分蘖消亡过多,有效穗却减少。成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密度越高,成穗率越低;增加施氮量,成穗率先增后减,说明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成穗率,但施氮量过高会增加无效分蘖发生,使得成穗率下降。
表2 密度和施氮量水平对甬优7850分蘖 动态的影响
由表3可见,密度与施氮量对甬优7850株高、穗长影响不大,株高为117.5~119.1 cm,穗长21.5~22.6 cm,但对其他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提高,总体上每穗总粒数逐渐增加,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逐渐降低。
表3 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组合对甬优7850 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
由表3可知,D1、D2处理的不同副处理产量N1 由表4可知,密度增加时,产量逐渐增加。从D1提高到D3时,产量随之增加,但是密度增加到D4时,产量与D3无显著差异,D3、D4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D1、D2。施氮量提高,产量也适当提高,以N2处理产量最高,N2、N3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均极显著高于N1。本研究以D3N2(密度18.75万丛·hm-2,氮肥225 kg·hm-2)产量最高,为9.32 t·hm-2;以D1N1(密度11.25万丛·hm-2,氮肥180 kg·hm-2)产量最低,为7.51 t·hm-2。 表4 密度和施氮量水平对甬优7850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同因素数据后无相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 密度和施氮量通常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产生重要影响,适宜的移栽密度和合理的氮肥用量是获得水稻高产的关键措施[7-9]。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甬优7850产量和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当移栽密度从11.25万丛·hm-2增加到18.75万丛·hm-2时,其产量显著增加,但密度从18.75万丛·hm-2增加到22.5万丛·hm-2产量无显著变化。施氮量在180~225 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显著上升,当施氮量达到225~270 kg·hm-2时,产量变化不显著。说明密度与施氮量对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甬优7850在中等肥力田块,以D3N2(密度18.75万丛·hm-2,氮肥225 kg·hm-2)产量最高,为9.32 t·hm-2。 有效穗、每穗实粒、千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密度与施氮量导致甬优7850产量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在密度试验中,增加密度,可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减少,说明低密度情况下,虽然每穗实粒数增加,但弥补不了有效穗减少产生的损失,因而达不到高产。当密度达到18.75万丛·hm-2时,有利于获得高产水平。在施氮量试验中,增加施氮量,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先增后减,说明合理增加施氮量可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量,这与钱银飞等[10]研究的适当施氮能促进水稻分蘖成穗和颖花分化,提高水稻成穗率的结果基本一致。施氮量在225 kg·hm-2时产量最高,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达到相互统一,从而获得高产。3 小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