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疾病中十分常见, 其诱发因素主要是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 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胆红素会经由血液传送至新生儿肝脏, 通过机体代谢排泄于肠内, 一旦新生儿的代谢发生异常, 会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增多无法及时排出, 进而形成黄疸[1]。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黄疸较严重, 全身皮肤黏膜呈重度黄染, 血清胆红素常>342.2 μmol/L, 早产儿发生较低胆红素水平时, 特别是高危因素, 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这种疾病的产生不仅会使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遭受损伤, 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 进而对新生儿的生命构成一定威胁[2]。本文主要分析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采用单、双面蓝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本院治疗的8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新生儿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舌红、皮肤色泽暗淡、苔黄厚腻等临床症状;②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③参与研究的所有新生儿家长均对本研究知情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2例。研究组新生儿中男30例, 女12例;日龄 4~26 d, 平均日龄 (12.7±7.1)d;体重2.7~4.8 kg, 平均体重(3.3±1.2)kg。对照组新生儿中男25例, 女17例;日龄3~28 d, 平均日龄 (11.9±6.5)d;体重2.6~4.7 kg, 平均体重(3.1±1.3)k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新生儿在入院后第一时间应结合日龄和胆红素水平给予白蛋白进行治疗, 并进行蓝光照射治疗, 且在予以使用前应当及时开启蓝光灯并进行加热, 待箱内温度恒温在30~32℃时, 将新生儿及时放入蓝光箱内, 并采用布片或者不透光的纸片遮住新生儿双眼, 此外, 新生儿生殖器官需要用尿不湿进行遮挡[3]。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单面蓝光照射治疗, 研究组新生儿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照射12 h、停照12 h)。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72 h、5 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总光照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72 h、5 d后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进行抽血检查, 并运用辅助设备皮测黄疸仪进行测定。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腹泻以及发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72 h、5 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5 d后, 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72 h、5 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s, μmol/L)
表1 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72 h、5 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s, 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4 h后 治疗48 h后 治疗72 h后 治疗5 d后研究组 42 346±39 265±11a 197±23a 149±15a 114±26a对照组 42 342±19 287±12 230±17 191±21 147±18 t 0.598 8.758 7.478 10.547 6.763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为(3.1±0.6)d, 对照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为(4.1±1.2)d, 研究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对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 研究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比较(±s, d)
表2 两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比较(±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总光照时间研究组 4 2 3.1±0.6 a对照组 4 2 4.1±1.2 t 4.8 3 0 P <0.0 5
表3 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疾病中十分常见, 胆红素也具有副作用, 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即便处于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仍然会对新生儿大脑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 临床应当重点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以及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4]。
据有关数据表明,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占所有新生儿入院治疗的50%左右。目前而言, 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上通常会选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 并且该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双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机制为与胆红素结合后会发生以下几种变化:结构异构体和光氧化作用的产物以及构形异构体。这三种变化内当属结构异构体最为重要, 能够有效实现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降低[5-7]。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5 d后, 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为(3.1±0.6)d, 对照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为(4.1±1.2)d, 研究组新生儿总光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对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 研究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双面蓝光照射治疗相比于单面蓝光照射治疗在同一单位时间内, 其与新生儿接触照射的体表面积不同。通常而言, 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的体表面积更大, 必然会加速促使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异构体发生快速转变, 从而缩短疗程,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几率[8-10]。
综上所述, 双面蓝光照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可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缩短总光照时间,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