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王 卓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国味儿的传统意象散落在各册教材中,它们在各自的单元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带来的教学碎片化、片面化,也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意象的全面认知。因此,我们尝试让课程多一些作为,把含有传统意象的、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文字加以组织、贯通、统整,加入教育戏剧元素,让传统意象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诗意人生铺路搭桥。
在梳理教材时,我们发现“风”这一传统诗歌意象多次出现。 (见下图)
这些教材内容来源于学生可知、可感、可赏的童趣生活,从科学、艺术、创作等不同角度展开,既饱含着韵味无穷的中国味儿,又助力着学生可期的诗意生活,构成了诗歌教学的肥沃土壤。
依托学校“万物诗歌教学群”的开发,笔者确立“风”这一常见又有趣的自然现象、传统意象为生长点,精心设计并组织五年级诗歌教学——《别有“风”味》,作为实践研究的“试验田”。
怀特海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来描述智力发展的过程,三个阶段作用于智力发展,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见下图)
学生是充满好奇和未知的,因此最能激发学生兴奋的情绪,课程的第一个阶段就只有一项任务:“捕风捉影”——请同学们找一找风的踪迹,用视频或图片记录下来。学生们在学习了李峤的《风》之后,对寻找风充满兴趣,于是记录下了飞扬的发丝、舞蹈的草木、飘扬的旗帜、荡漾的湖面等画面。这一阶段,让课程基于生本萌芽。在这一阶段,笔者将绘本教学与教育戏剧结合,让学生在《落叶的故事》中找一找风的踪迹。童真童趣伴随着孩子的浪漫感受。
在学生充分浪漫体验之后,布置第二项任务:自愿报名“蒲公英”小老师讲堂,通过小老师的角色扮演,从科学角度介绍风作为自然现象的类型、风力等级、成因、作用、测量等知识。孩子们精心准备,分组通过思维导图、PPT等方式详细介绍风,一位家长带来专业的风力风向仪。这一阶段,学生又一次走进物理的风,为阅读风的文字营造了积极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前期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如果没有对这些事实广泛普遍的模糊认识,那么之后的分析会变得毫无意义。这一阶段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
精确阶段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阅读带有传统意象——“风”的文本,这一环节叫“风花雪月”。教师带着学生品读了《敕勒歌》和杨绛先生散文《风》中关于风的句段,接着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运用ipad搜集带风的作品,选取最喜欢的句段品析交流。诗歌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感知、感悟,因此,这一阶段学生运用ipad推屏技术和讯飞的语音转换功能进行交流,通过补充创作背景、分析修辞妙处、结合图片画作,体会风“有形”,体察“带色”,感受风在传统意象中的“含情”——为生长而欢喜、为离别而忧思、为励志而奋起。
在充分感知风的基础上,学生对结合画面、运用修辞、融合情感创作风的文字不再害怕,在课堂上生成了许多妙句佳作。如表达春风美的“春风吹来百花开,百花争艳香悠来。犹如佳人胭脂抹,身着彩衣展风采”,又如偏爱冬风的“凛冽的风,给大地送来白色的棉被。深吸一口气吧,让凉爽的风清洁你的肺部。穿上棉衣,小心着凉,让我们在风中自由地舞蹈”。
如果对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文字,学生就失去了向生活迁移,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风的全感知体验,所以,在最后的运用阶段,教育戏剧为《别有“风”味》的主题升华起到重要作用。学生演绎带风诗句,创编风中故事,组合创意表演,又为课程带来了不一样的“风”味,可谓“风云变幻”。在戏剧表演中,风悄悄走回了孩子的生活。这一次,孩子们领会了只要用眼、用心,生活同样也会别有“风”味!
诗歌教学要求学生在有意义的架构中真正提升学力,提高素养。我们的诗歌教学要化解课程内容的局限性与阅读行为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建构符合所教学生的阅读课程。因此,当教育戏剧参与其中时,需要找准生长的关键元素,回归美好生活,才能让生长真实发生。
诗歌教学要创设生本、生态、生成、生活的生长时空。教育戏剧的生长点往往就在学生可感的生活中,所以教师要找准时机,激发学生的生长动能,并且基于学生的个体性,运用各种资源构建良好学习生态。在激发学生独特生成时,浪漫体验、精确阶段、综合运用三个过程始终呈现“钟摆式”,各有侧重,服务生长。最后,教育戏剧一定要回归土壤,把对万事万物的感悟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
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的手段,就是运用更丰富的资源助力学生的生长,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来巨大的信息资源,引发头脑风暴。在《别有“风”味》课例中,学生进行了自发、主动、多角度的大量阅读,包括科普介绍、文学作品、同伴创作,除了文字材料,还包括音乐、百科、影视资料等等。学生、家长和老师个性化地搜索就突破了原有的教学局限,贯通起独特的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传统纸质文本阅读到网络阅读,从有限资料到大数据,从课堂到活动,从单纯接收到交互互动的对话式,诗歌教学带给儿童超越知识的价值认同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案例中,以任务为驱动,贯通了科学实验、信息技术、教育戏剧、诗歌创作等学科,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散到聚,催化了儿童的言语生长机制,智能生长机制。